自西漢時期設立路縣至今,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擁有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也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這些資源可作為學校教育的生動素材,有助于學校踐行“生活即教育”理念、滿足新課標對實踐育人的需求、彌補鄉村小學的資源不足。潞城鎮中心小學據此提出“走向自然,融合發展”的教育理念,通過一系列措施引導學生深入社會、親近生活,經由綜合實踐活動實現全面發展。
深入調研,梳理資源成體系。學校為貫徹《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工作的意見》的指導精神,從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產業文化、生態文化五大方面系統梳理潞城鎮內的教育資源,并編制了翔實的資源統計表。隨后,將其整合編入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體系,形成了課程圖表。由此,學校確立了教育主題、構建了教育專題、形成了教育綱要,并編寫了潞城文化教育讀本,為推動綜合實踐奠定了基礎。
研學宣講,紅色課堂育品格。潞城鎮擁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包括周文彬烈士塑像廣場、潞城黨建公園、大運河紅色精神譜系展館等,這些地方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學校結合紅色文化研學綱要,實施“行前閱讀+自主研學+實地體驗+講解打卡+創意展示”教學模式,努力構建生動的紅色課堂,深化紅色教育內涵,激發學生對黨、國家和家鄉的熱愛。如通過“多校聯合”的形式,在周文彬塑像廣場舉辦系列活動,舉辦少先隊入隊儀式、宣講烈士事跡等,打造了經典紅色文化課程;在潞城黨建公園,學生們實地考察、撰寫宣講詞并參與公益宣講;大運河紅色精神譜系展館則成為學生展示自創詩歌、宣講運河故事、研習建黨精神的平臺。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全面研學、積極講述潞城鎮紅色歷史故事,成為家鄉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實踐探究,生態課堂強意識。學校依托鎮上的森林公園、林場及藥藝公園等資源,強化對學生的生態教育。結合通州教委組織的“運河小林長”活動,開展種植樹木、認養樹木、調查生物多樣性等校外活動,組織學生在校內種植彩椒、藥草、蔬果等,結合落葉創意課程和插花課程,提升其環保意識和審美能力。此外,學校與潞城鎮文明銀行、中華環保基金會合作,教授學生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并組織其針對周邊社區進行調研,形成調研成果。同時,與氣象、地震部門合作開發課程,鼓勵學生普及相關知識。通過上述措施,將學生培養為保護環境的使者,共創美好綠色家園。
內外融合,勞動課堂筑未來。學校利用潞城鎮的產業基地資源,推行“內外融合”的勞動教育。如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實地探訪白玉豆腐廠、蒙牛乳業、佳合產業基地等,了解各行業知識,拓寬學生視野。組織他們參與校內的勞動體驗活動,如植物扎染、蔬菜種植,讓他們掌握勞動技能,體驗樂趣。學校還舉辦“勞動嘉年華”等活動,將基地課程轉化為富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創新性地開發跨學科木工課程,結合數學、勞動技能與美術知識,讓學生制作觀景臺木制模型。在寒假期間,學校還鼓勵學生學習花饃的制作方法,提升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這些勞動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和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礎。
文化傳承,非遺課堂強人文。為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我們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將非遺傳承人請進校園,帶領學生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在非遺課堂上,傳承人不僅教授技藝,還安排了實踐環節,讓學生嘗試剪紙、高蹺、運河號子和彩色泥塑等項目。例如,卜落垡剪紙傳承人將大運河的美景融入剪紙教學;運河號子傳承人則帶領學生了解運河號子的歷史和相關知識,并在共同演繹中體驗號子的魅力。2024年,我們還結合非遺與舞蹈藝術,創作了以剪紙、高蹺等為主題的舞蹈作品,這些創新性的轉化在公開展示中獲得了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