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內在幸福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但僅憑學校的力量難以實現這一目標。揚州是作家朱自清的故鄉,朱自清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堅守自我、關愛他人、情系故鄉、熱愛祖國。學校根植揚州特色,傳承朱自清精神,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創新校家社協同育人模式,共同培育真實、完整、幸福的學生。
以課程為媒,打造全方位幸福成長體系
學校在校家社協同育人中應發揮主導作用,以課程為媒介,創新構建涵蓋知識、人文、家國情懷的全方位幸福成長體系,通過課程的深度浸潤,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思辨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實現“讀懂孩子、讀懂家長”的家校協同目標。
學校創設“自清”專題課程,帶領學生深入學習朱自清的文學作品,理解其中深厚的家國情懷與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思辨能力;圍繞“愛自己、愛他人、愛家鄉、愛祖國”四大主題,定期組織主題班會,鼓勵學生在討論與實踐中強化道德認知與社會責任感;在語文、歷史、地理等各學科教學中融入揚州文化和朱自清精神,加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
學校成立家長學校,開設“家長學校微課程”,為家長提供與揚州文化、家庭教育方法等內容相關的培訓,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同時開展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活動,及時解答家長的教育困惑,提升家校共育的有效性,進一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實踐為道,開拓多元體驗式育人路徑
學校精心設計一系列校家社共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感悟成長、拓展視野,感悟幸福的真諦。例如,舉辦朱自清誕辰紀念作品朗誦會,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文學欣賞能力;開展社區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組織家庭參加揚州鑒真半程馬拉松、親子廚藝大賽、親子才藝大賽等活動,促進親子情感交流,增進親子關系。
同時,作為揚州市初中生生涯教育課程基地,學校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感知幸福、塑造自我。開展社會調研,引導學生通過走訪了解揚州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情況,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開展職業體驗,鼓勵學生在本地企業進行短期實踐,了解社會運行的規律,培養職業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開展與周邊城市學校的文化交流活動,促使學生在交流互鑒中培養開放的心態與全球視野。
以協同為徑,共建共育共享教育新生態
為更好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作教育網絡的育人功能,學校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以及社區代表共同組成“校家社共育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協商解決育人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學校還與社區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社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基地,拓寬社會大課堂的邊界,同時參與學校課程開發與評價工作,打造更為多元的課程與評價體系。通過多方參與的管理模式,學校可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表現,同時家長與社區也能更好地參與學生的成長教育,形成共育合力,營造健康和諧的教育生態。
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持朱自清精神,以學校為主體持續創新校家社共育模式,為學生的全面成長保駕護航,努力實現培養幸福學生、建設幸福社會的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