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是家鄉”,東營市被稱為黃河之城、東方濕地之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生態文明教育關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亦關乎生命本身,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
受當下社會教育培養理念中普遍存在的“唯分數論”“唯成績論”的影響,部分學校和家庭容易忽視學生在社會責任、公民素養、家國情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一些學生難以與社會和國家共情,最終導致社會責任感淡化。在國家大力倡導生態文明教育的背景下,我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開展濕地教育、培育生態道德,作為立德樹人、陶冶學生情操、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
近年來,我校積極開展河流觀察、興隆濕地研學、小公民科學調查實踐等活動。利用“趣河邊”河流觀察小程序,帶領學生從水質評估、水流狀況、河/湖岸景觀、生物多樣性、人與河流/湖泊互動五個維度對河(湖)進行健康“體檢”。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觀察能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不止于觀察,學生還能踐行公民的監督職責,如若在觀察活動中發現任何問題,都可以致電相關管理部門進行反饋。
在興隆濕地,我校教師多次帶領學生了解污水的凈化流程和生態修復措施,比如通過種植蘆葦、香蒲等挺水植物減少營養沉積物,投放河蚌控制藻類生長,放魚養水,等等。讓學生從實踐中充分感悟人與生態的關系,感受生態治理的現實意義。
今年8月,學校帶領由師生組成的志愿服務隊到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開展科普講解志愿服務,我們向游客講解了當今鳥類面臨的種種危機,“如果再不采取挽救措施,自然生態的長期失衡最終必然會傷到人類自己”。此類活動一方面深化和拓展了學生的學科知識,為學校進行跨學科教學提供了可行的路徑;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在實際的講解活動中,學生若想為游客詳細介紹一種鳥類,不僅需要查閱大量鳥類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與這些鳥類相關的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美術、音樂等方面的知識,自主地開展學科融合,極大地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養。
學校不僅在6~8年級開設生態環境校本課程,且在每年的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社會責任的教育,要求每位科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養目標和價值觀念,滲透環保理念和生態資源理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們依托“一起‘趣’河邊,守望母親河”生態志愿服務,以“黃河岸邊是家鄉,青少年生態文明進校園”活動為契機,開展主題班會,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學校教師編寫了《一起“趣”河邊,守望母親河》研學手冊,以及《河流(湖泊)觀察記錄樣表》《生物多樣性調查表》《水質檢測表》《水質監測報告》等。
生態文明教育,是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學校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立足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偉業,持之以恒地開展思想教育和行動引領,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更好地帶動全校師生積極踐行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