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知名班主任李迪的《智慧應對班級棘手問題》一書時,“班里發生了失竊案,怎么辦?”這一章節,引發了我的強烈共鳴與思考。
上學期,我帶的是三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個人意識萌發的階段,對于是非對錯較為敏感,還往往伴有一點沖動。一天,體育課課后,一些同學回到教室發現自己的馬克筆竟然不翼而飛,班里一下子沸騰起來,大家爭相做起“偵探”,想要破解這一“驚天大案”。上課鈴響了,看到我出現在班里,同學們紛紛向我反映情況。作為深受各位“偵探”信任的班主任,我自然要秉公執法,明斷是非。
我將“作案嫌疑人”的范圍圈在沒有去上體育課或是體育課期間回到班里的同學。經過一系列調查,我發現丟失物品的同學基本是女生。而體育課期間留在教室內的也是兩個女生,小a和小b,一對“好閨蜜”。我決定先分別找她倆談話。我一問,小a就直接坦白了——“大案”是小b做的。在跟小b談話時,她也很快承認是自己拿了同學們的馬克筆。“破案”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當我問及“作案動機”時,小b表示,在上體育課前列隊去往操場時她遲到了,同學們讓她排到隊伍后面,這引起了她的強烈不滿。出于報復心理,她拉上小a悄悄回到教室,把不讓她排隊的同學的馬克筆都拿走了。
這個案例與《智慧應對班級棘手問題》中提及的“報復型”心理的班級偷竊案例類型極為相近。李迪指出,這類學生“偷拿”別人的財物往往是出于某種心理問題,也有“對人不對物”的特點——他們的目的并不是要占有這些財物,而是想要傷害這些財物的持有者。根據自身經歷的事件與書中的案例,我嘗試梳理出以下處理步驟。
當老師接收到相關事件時,首先要做的并非在班級全體學生面前進行調查,而要先與涉事學生(包括被指控的和可能的受害者)進行一對一的非指責性談話。在談話過程中,要保持開放、傾聽的態度,了解孩子們的感受和動機。同時,還要確保談話環境私密安全,讓學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然后,老師要順藤摸瓜,識別事件背后的原因,嘗試理解學生為何會采取報復性偷竊的行為。這往往與家庭問題、同伴關系、自尊心受損或缺乏適當的情緒管理技能有關,了解這些背景信息對于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至關重要。
李迪還強調,在確定“偷竊者”之后,老師一定要注意整個事件的結束并非以“道歉賠償”作為標志節點,而是要對“偷竊者”進行教育引導,切實解決學生的具體問題。例如,小b偷拿不讓自己排隊的同學的馬克筆,就是典型的“正常反應、方法不當”的問題。小b覺得自己受到同學的排擠和侮辱,于是選擇通過偷拿他們的東西來進行報復。這類學生顯然不是“慣偷”,事件具有偶然性,而且有明確的“報復對象”。因此,老師要避免通過往常的道德說教和簡單的是非對錯進行教育,而應教授學生如何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提供健康應對沖突的方法,避免矛盾升級。在“涉事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老師可以與“涉事學生”一起制訂“恢復計劃”,包括但不限于向受害者道歉、歸還物品或給予其他形式的補償,這有助于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并學習如何修復受損的同伴關系。
在解決完“涉事學生”的具體問題之后,老師還要找適當的時機組織一次相關主題的班會,討論相關行為的后果、對受害者的影響以及如何營造一個更加積極健康的班級環境,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也要持續關注“涉事學生”的行為變化和心理狀態,確保其能夠從這次經歷中獲得成長。
總之,處理報復性偷竊需要班主任的耐心、智慧和愛心,通過尋根溯源、教育引導,幫助學生認識錯誤并改正,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想事、怎樣行事,才能避免矛盾、化解矛盾,促進班級環境的和諧發展。
【本文系深圳大學“經典普及與思政建設”重點示范團隊項目、福田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正氣教育的古詩詞藝術化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