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教師群體被擴大化舉報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西南某基層教育局提供的臺賬顯示,2024年1月至8月,該局共收到128條舉報教師的信息,經調查,僅7起舉報基本屬實。
舉報何以頻發
師德師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對教師的基本職業定位,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定位,人們對于教師這一職業懷有較高的期待,相應地,對其職業操守的要求也更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有”好老師的重要講話精神,是對新時代教師提出的從教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深刻理解并積極踐行。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旨在全面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近年來,極少數教師嚴重違反師德的現象時有發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可以說,師德之痛仍然是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熱點、難點。
教師與學生在權力關系上的不對等。在校園里,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人,也是學生的臨時監護者與成長指導者。在課堂內外,學生都要接受教師的管理,服從教師的安排。這使得教師在事實上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權力關系。在教育領域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力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關系不僅涉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還關乎學生對學習生活的主動參與和發展。“行為世范”的教師如果反倒成為欺壓、辱罵甚至侵犯學生的人,其后果之嚴重不言而喻。成年人擁有防御能力、逃離能力,而學生卻無處可逃。正因如此,才需要《兒童權利公約》這樣的國際公約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這樣的法律,來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家校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發生異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以前的家長更多是把孩子直接托付給學校,現在的家長則更多地介入孩子的學校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各種行為更多地進入了家長的視野。同時,各種對于教師違反師德師風的負面報道,也使得很多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一些網友說:“現在的老師太缺少師德了。”部分教師則表示:“現在的老師是弱勢群體,學生不好管,家長不理解。”這些觀點當然都具有片面性,但也的確反映了家校關系的緊張。
對于嚴重違反師德師風、損害學生利益的行為,法律當然要懲戒教師,為學生提供保護。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享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舉報的權利。不僅如此,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還增設了發現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時的強制報告制度,以及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從業人員的準入資格制度。國家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臨其他危險情形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關部門報告。
但是,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是有邊界的。當前,部分家長為了向教師施壓,往往采取一些極端手段。學生或家長隨意舉報教師的情況逐漸多發、頻發,其中不乏惡意捏造。梳理下來不難發現,家長對教師的不滿,往往基于以下原因,比如:家長對學生座位安排的質疑和不滿;學生之間發生糾紛,家長或學生認為老師處理不公;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存在不妥當的言論,或者在實施懲戒時存在不公平的做法;在學生評獎評優時覺得沒有得到老師的公平對待。這些問題在教育實踐中難以完全規避,也有部分家長對教育懷有不正確的認知,或者因為對孩子的溺愛,而對老師產生了偏見,導致了隔閡。因此,學校、教師和家長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才是教育的關鍵。
處理舉報,首責在誰
舉報是“針對”教師,但并不是“面向”教師。因此,面對惡意舉報和不實舉報,首要責任在受理舉報的部門。在實踐中,很多部門面對舉報,并不是先作基本判斷,而是簡單地批轉,要求下級部門或者教師作出說明,然后根據說明再作回復,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諸如教師對學生太溫柔或太嚴格、作業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回復信息太晚等明顯屬于無理取鬧的舉報,受理部門應當作出基本判斷和回應,不應將此類舉報納入受理程序,否則就容易傳遞出錯誤的導向。
這涉及兩個層面的舉報受理部門。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要是教育體育局這樣的行政機關,在處理舉報事項之時,必須對被舉報的事項作出基本的判斷。《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對于應予以處理的教師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有明確規定,比如:歧視、侮辱學生,虐待、傷害學生;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有任何形式的猥褻、性騷擾行為;索要、收受學生及家長財物或參加由學生及家長付費的宴請、旅游、娛樂休閑等活動,等等。對于此類事項,主管部門應該視情節嚴重性,決定是否啟動調查程序。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作出基本判斷后,通常都是批轉給學校,學校此時也應進一步作出判斷,因為學校對相關教師的具體情況更加了解。無罪推定原則是貫穿于刑事訴訟法整個過程的一項基本原則,在處理此類事項上,也應該本著推定教師無辜和善意的基本立場。舉報者應該提交基本的證據,證明教師有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而不能是捕風捉影式的舉報。只有證據基本清楚明確的時候,才應該及時組織調查核實。作出處理決定之前,還應當聽取教師的陳述和申辯,聽取學生、其他教師、家長委員會或者家長代表的意見,并告知教師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處理過程中,應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處理恰當、程序合法、手續完備。
受理舉報時,如果最終發現舉報系惡意舉報或不實舉報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應該明確且公開向全體教師進行說明,以免被舉報教師蒙受不白之冤。
教師自身該如何應對
要明晰自身職業定位。教師是影響和決定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影響和決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承擔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教師的一切權力,無論是法律賦予的權力(如針對違紀學生實施懲戒)抑或是事實上的權力(如安排座位、評獎評優),都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在實踐中,很多家長和教師的沖突都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懲戒,教師必須勇于直面問題,在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后,應當注重溝通和幫扶,對改正錯誤的學生及時予以表揚、鼓勵,畢竟教師的所有行為都應致力于學生的良好成長。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始終要保持和家長的良好溝通。家長往往輕信孩子的一面之詞,而孩子自己也有可能對事情了解得不清楚,或者存在各種誤解。這就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以致教師有時候會遭受無端指責。此時教師可以先嘗試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并尋求妥善解決的方式。如果溝通無果,教師可以向學校領導或者相關部門進行投訴和申訴,請求對事件進行調查,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在面對惡意舉報和不實舉報之時,教師必須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我們看到,很多通過網絡自媒體發布的各種舉報,往往存在捏造事實等情況,對此我國法律給受害人提供了很多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明確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當然,這僅限于惡意舉報的情況。很多情況下家長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這一般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如果給教師造成損害后果的,依然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比如家長輕信孩子的一面之詞,不經仔細核實,也不與教師溝通而直接舉報,并給教師造成損害的,應該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包括賠禮道歉等。教師和學生是一種持續性的穩定關系,家長要盡量避免動輒采取舉報的手段解決問題。同時對于教師而言,采取法律手段維權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后選項。
維護良好的教育環境,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為教師教書育人提供寬松的人文環境,而教師也需要按照良師益友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并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從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