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四個方面。在現階段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上述四個方面來明確教學目標、規劃教學內容、構建科學而綜合的評價體系,以引導學生按照核心素養的要求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確定多維度評價目標
教師所設定的評價目標不僅要與課程標準緊密相連,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評價科學合理且具有針對性。教師應觀察學生在上述四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全面了解其英語知識學習情況,為后續開展教學提供支持。還可借鑒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元目標來設置評價標準,衡量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及進行跨文化知識學習的意識等。例如,在“Weather”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課堂問答及課后習題的完成情況,評估學生是否掌握了與天氣相關的詞匯和句型,了解他們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整體掌握情況;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如課堂討論參與度、與同伴交流的主動性、學習策略的運用等,評估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是否能主動學習英語知識,是否能在此過程中感受到英語文化的魅力,評估他們對于英語知識學習的情感態度。
明確多元化評價主體
為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和公正性,應明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在實際學習中不斷改進和完善。首先,鼓勵學生自評,通過自我反思和評價調整學習策略。其次,推行生生互評,幫助學生從同伴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學習狀況,發現可能忽視的問題。再次,開展教師評價,結合課堂觀察及學生在測試、作業等方面的表現,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評價與指導。以“My family”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分組活動,讓他們在課堂上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之后,讓學生自己評價對家庭成員的介紹是否準確、流暢,是否能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清晰地介紹家庭情況。接著,讓小組內的學生相互評價,指出各自的優勢和改進空間。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參與度、對相關詞匯和句型的掌握情況做出綜合評價,并給出具體的反饋和建議。
構建綜合化評價內容
為提升教學評價的綜合性與全面性,評價內容應涵蓋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情感態度以及學習策略等多個維度。一是通過測試、布置作業等方式,了解學生對課堂所學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以此評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二是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完成任務的質量等,分析他們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進步與不足,明確其中的薄弱環節,并引導學生開展針對性練習。三是細致觀察學生的互動表現等,特別是參與小組討論交流的情況,評價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態度、興趣和自信。四是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與他們進行深入交流,為他們提供針對性指導,幫助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采用多樣化評價形式
多樣化的評價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全面、動態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My favourite season”一課為例,教師可通過及時、正面的語言評價,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生提交的練習作業中寫下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評語,既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之處,又明確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并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