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考慮學校校情與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延安市寶塔區實驗小學深入研究近代及當前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依據課標以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兩落兩提兩促”的教育理念,即落實課程標準與學科素養,提升教學效能與評價效果,以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學校自2018年起開始探索,歷經多次反思與改革,結合當前背景逐步構建出一套以“對分+”課程理念為指導的“行思課程”體系。
“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由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提出,其突出特點是將課堂時間對半分給教師和學生,分別用于講授與討論。“對分+”課程,旨在通過學科融合、家校融合、師生融合以及生生融合,實現教育的全面優化。實踐過程中,學校以“回歸教育本質,實施文化關聯”為基點,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進行有序組合,使各要素共同指向理想教育目標的實現。為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學校積極引領全體教師深化對“對分+”課程理念的認知與理解。
認識“三個課堂”
陜西省教育廳原廳長劉建林提出,需著力打造“三個課堂”,強調第一課堂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國家課程,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及場所,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旨在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這一倡議促使我們思考,在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過程中,“三個課堂”共同構建了一個更為寬泛的“大課堂”概念。一堂完整意義上的課堂并不局限于課上的40分鐘教學,而是涵蓋了課前的準備、授課時的教學、課后的鞏固與跟進等一系列活動,還包括教師平日里與學生的各種互動交流。這種交流是師生情誼和思想的持續互動,在螺旋式進程中不斷疊加、相互增益。
認識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對分+”課程理念的落地,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構建這樣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深刻洞察并滿足雙方需求,同時密切關注并促進彼此的全面發展。學校致力于構建一個和諧共生的教育環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攜手并進,共同成為學校發展、課程創生與課堂建設的合作者與貢獻者。
認識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在具體實踐中,如何將一節課更好地“一分為二”,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學校以語文、數學、英語三個科目為突破口,分別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操作模式:語文課探索“三優兩提”操作模式,即優化課堂結構、優化作業層次、優化語言藝術,提前組織小組學習、提倡跨學科融合學習;數學課探索“兩透兩拓”操作模式,即講透一組例題、滲透一種數學思想方法,借助思維導圖拓展學生的知識網絡、通過生活應用拓展學生的應用能力;英語課探索“三語視聽”操作模式,即回歸語音、語匯、語法的語言本質,結合課本短劇、影音素材等多媒體資源,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促進他們在語境中理解語義的社會屬性。
認識減負與提質的關系
“雙減”政策的出臺與落實起到了為中小學生減負的積極作用。教師們也在實踐中逐漸意識到,減負并非降低教育質量、提質亦非增加負擔,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優化作業數量與結構、完善課程體系建設、開展多元化學業評價等方式促進良好教育生態的構建。
展望未來,學校將持續思考并探索“對分+”課程理念,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不斷開展“基于標準、超越標準”的創新實踐,力求實現“教案薄一些、課堂活一些、課程厚一些”的目標,讓每一顆微小的種子都能不負時光的期待,綻放出絢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