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建校以來,四川省新都一中實驗學校秉承新都一中開創的“三優教育”超常兒童教育模式,基于個性優、學力優、創造力優的“三優”育人目標,立足九年一貫制的育人實踐,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校本路徑。學校在保障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打造“三優”課程體系,為有潛力或有志于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學生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支持,為國家培育出具備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潛質的后備力量。
為“三優”課程體系做好頂層設計
厘定“三優”學子素養特征。學校提出新時期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素養目標,即堅守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立場,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充分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與個性差異,培育學生的“三優”素養。具體包括:品行優(內心豐盈),指的是學生身心健康、品格美好、行為積極;學力優(學能卓越),強調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主動學習與自主探究的能力;創造力優(個性釋放),聚焦學生的個性發展、創新發展及自我成就。
設置進階式“三優”課程分段目標。學校將“三優”課程目標按照學段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擬定出逐步進階的培養目標,為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提供參考。如針對品行優,對低年段(1~3年級)學生的培養重點是適應校園、熱愛生活、行為規范,對中年段(4~6年級)學生則是行為自覺、互助友愛、責任擔當,對高年段(7~9年級)學生則升級為品質內化、心理調適、公民責任。
一體化設計“三優”課程體系
學校對標《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培養目標及拔尖創新后備人才的素養要求和成長需求,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一體化設計,橫向上根據“三優教育”的具體指向,設置優品、優健、優美、優文、優創五類課程;縱向上設置基礎課程、拓展課程、融合課程三類課程。縱橫融通、分類分層,建構出立體、多元、遞進的“三優”課程體系。以“優創”課程為例,該課程模塊以數學、科學、物理、化學、信息技術等課程為主,同時加大了對科學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力度,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等方式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科學思維、創新思維、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方搭建“三優”課程實施平臺
建立“走班選K/pTI9qOsVefv1Y6B9h5BQ==課”機制。學校合理配置各種功能教室、空間及場館資源,開辟三種“走班選課”模式:一是本校教師與外聘專業教師開設的學生個人選課走班教學模式,二是以班級為單位開設的班級集體選課教學模式,三是學生社團活動選課教學模式,為發揮學生創新潛能、彰顯學生興趣特長提供了平臺和機會。
探索人才貫通培養機制。學校積極挖掘、利用各類資源,建立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家長及專家學者組成的成長規劃導師團隊。從小學起,對表現出極高創造性和特定能力專長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協同培養;搭建小初教師交流平臺,強化教師的貫通育人意識,重點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開展小初學段科學課程聯合教研,提高小初科學課程教學的連貫性與進階性。
創新“三優”課程評價方式
一是將多樣化評價方式融入常態化教學。在學期初向學生宣講評價內容、評價時間、評價方式等,引導學生規劃學習、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綜合運用紙筆測試、檔案袋評價、表現性評價、課堂即時評價、成果展示評價、小組合作評價、自我反思評價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學習動力。二是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驅動作用。利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校園電子檔案袋系統,對他們的創新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進行真實、科學、完整、動態的跟蹤記錄和增量評價,為高中乃至未來社會人才評價選拔提供客觀真實的數據支撐。三是構建“優幣”評價機制。聚焦“三優”學子素養特征,開放“優幣”,通過獲得、存儲、兌換、獎勵“優幣”等階梯式獎勵機制,表彰“三優”少年,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