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實踐中,注重德育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關注美育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兩者結合可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通過美育可增強學生的感受力,引導其樹立正確價值觀;依托德育規范審美行為,可提升其審美情操,這對內化道德規范、形成健全行為準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瑞景小學遵循《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的精神,積極強化美育功能,并力求實現美育與德育的協同效應,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
系統構建,確立美育與德育融合育人方向。學校的融合育人實踐主要從兩個方向著力。一是依托傳統節日,確??v向連續性。我國傳統節日與節氣蘊含深厚文化內涵,具有滋養人心的作用。按照新課標精神,德育課程應以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為載體。學校每月舉辦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育人活動,旨在傳承文化,激發學生興趣,促進特長發展,推進德育課程建設。具體措施包括:組織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深刻理解節日文化內涵;開展以傳統美德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強化其道德觀念;通過舞蹈、音樂等美育形式進行節日教育,提升其藝術修養;安排手工制作活動,鍛煉其動手能力;組織參觀展覽和專項講座,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二是豐富活動類型,進行橫向擴展。學校在特定時間段內設計多樣化主題活動,實現美育與德育的融合教育。如春季的讀書節旨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民族文藝展演”和“節氣雅韻藝術展”旨在增強學生參與舞蹈、音樂等美育活動的意愿。夏季的“山谷音樂會”則會讓學生置身于自然美景中展示才藝,激發他們對藝術展演的熱情,而籌備音樂會的過程又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使他們得以體驗藝術與自然的融合,感受生態之美、同伴之情和藝術的魅力。這些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道德觀念,構建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發展。
全時空學習場域,育人自然發生。學校致力于構建全時空學習場域,力圖將美育與德育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全天候的浸潤式場景化學習環境,使美育和德育得以自然發生。清晨,學生在陽光下誦讀經典詩篇,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情感,拓寬視野、啟迪智慧。課間,古琴名曲在校園回蕩,學生在緊張學習之余放松身心,同時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午后,紅領巾廣播站播放優秀文藝節目,講述道德典故,等等。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感受美的力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課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布藝手工、合唱、剪紙、舞蹈等,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特長的平臺,同時通過組織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等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奉獻意識。通過在校期間的全時段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感、創造力和人文素養,還促進了學生品德的全面發展,培養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全面素質的新時代少年,整體提升了學校教育質量。
多維評價體系,注重動態發展。學校構建融合美育與德育的多維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注重其道德品質、智力發展、體育表現、藝術修養、勞動實踐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動態發展。通過詳細記錄學生參與德育與美育活動的具體情況,如志愿服務、校園文化藝術節表演等,對他們進行個性化評價,幫助他們發現并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實現全面發展。評價中涉及的方式多樣,包括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同時,設置了“美德少年”“才藝少年”“雅趣少年”等稱號,集齊六個以上稱號的學生將被授予學校最高榮譽“博雅十優學子”。此外,學校綜合考慮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以此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如發布“瑞優幣”“少年章”,獲獎學生可將上述獎勵用于在校園廣播站點播歌曲、購買“春華秋實節”中的手工物品等。另外,優秀學生形成的模范效應,能帶動其他學生共同成長,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