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金融是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而產生的一種金融業務,它以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為核心,在金融風險控制、項目投資融資等方面為綠色產業提供金融服務,與環保、能源管理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結合中小城商行現狀來看,對綠色金融的發展依然缺少明確的方向,例如,制度并不完善、產品缺乏創新、風險服務容易缺乏管控以及組織架構未能完全建立等。本文就中小城商行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進行研究。
新形勢下中小城商行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綠色金融數據標準尚不完善。科學、客觀、準確的數據標準對于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融合至關重要。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24年二季度末,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34.76萬億元,同比增長28.5%,增速比各項貸款高20.2個百分點。其中,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撬動碳減排貸款超過1.1萬億元,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本著“國內統一,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的原則,我國穩步完善綠色金融監管體系,為世界范圍內的綠色投資提供了寶貴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指導。然而,業內普遍認為,綠色金融發展需建立完善統一標準,統一的標準可以大大減少實操層面不必要的困擾以及踩紅線的可能性,因此可以通過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創新項目傾斜,逐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綠色金融缺乏全面風險管理。目前,我國綠色金融風險監管體系缺乏系統全面的風險監測和評估。一方面,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我國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諸多空白,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將對宏觀經濟、企業融資、投資者回報、金融監管等問題產生重大影響。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在向綠色、低碳轉變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例如,高碳企業如果不能實現“綠色轉型”,將導致大量失業和稅收減少等社會風險,同時在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下,以上各種風險也有可能發生共振,進而構成系統性風險。
專業人才基礎薄弱。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中國目前缺乏約2500萬—3000萬數字專業人才,且這一趨勢還在上升。為提升自身在綠色金融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競爭力,中小城商行急需跨學科、跨領域、跨邊界的綠色金融領域人才:一是要熟悉綠色金融政策,能夠引領綠色金融發展;二是要了解不同綠色產業的特點,及時識別綠色金融機會和風險,進而開發綠色金融產品;三是要對業務場景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能夠運用多維度的金融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和評估。然而,具備上述三項技能的人才卻十分匱乏,這對我國綠色金融產品設計、產品創新、風險控制以及金融科技的綜合發展都造成了影響。因此,目前部分中小城商行存量的綠色金融人才基礎薄弱,數量與結構和發展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
綠色金融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發展綠色金融要求中小城商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將最先進的技術方法應用到金融科技、數據分析、風險評估等領域,從而提升綠色金融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比如,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方法,可以對綠色項目進行快速評價以及風險預測;與此同時,“一鍵式”融資,“一站式”處理,“單平臺”的管理,以及使用金融技術,都可以提高使用者的經驗和收入。所以,中小型商業銀行唯有進行改革,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
中小城商行綠色金融典型案例分析
作為首個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域的成員之一,湖州銀行同時也是中英環保信息的首批試行機構和國內第三個赤道銀行。這家銀行不僅僅開發出一種適用于小型商業銀行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分級管理辦法,還成功探索出一條專注于本地市場、利用科技創新并積極尋求合作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這對于其他城市商業銀行來說,具有更多的實際操作參考價值。
樹立綠色金融理念。湖州銀行充分發揮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法人城商行的職能,將綠色金融理念提升至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金融+綠色+科技+合作+風控”的發展戰略,制定了《綠色金融三年戰略規劃》,發布了《湖州銀行轉型金融建設方案》,全面加
速了綠色金融的實施進程。經過幾年的探索,湖州銀行已逐步構建了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包括產品、定價、考核和支持等,實現了“本土特色經營”的目標。截至2023年末,湖州銀行央標綠色貸款余額達238.76億元,占全部貸款的30.45%;不良率為0.74%,遠遠低于城商行1.75%的平均不良率,體現出其在綠色金融發展較好的同時,資產質量也較優。
深耕本土特色。綠水青山要成為金山銀山,需要一個轉換通道。湖州銀行通過綠色金融產品的價值實踐改革創新,把綠水青山的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在這個方面,該銀行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湖州銀行在“兩山”理念發源地安吉縣成立綠色小微企業專營支行,將“專業性、低碳性、安全性、效益性”作為經營準則,創新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支行,這也是首家全國城商行系統內的綠色小微企業專營支行。除此之外,湖州銀行在將綠色戰略轉型與地方經濟結構轉型相結合的同時進行差異化品牌建設,例如,安吉白茶作為當地的一張“金名片”,想要做大做強,還需要當地金融的支持,湖州銀行積極牽頭“白茶產業基金”項目,整合各種金融資源,著力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綠色產品體系。
新形勢下中小城商行綠色金融的發展路徑
在新的形勢下,隨著金融市場“去杠桿”政策的不斷加強,中小城商行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所暴露出來的缺陷越來越明顯,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經濟和金融環境,特別是對于那些創新能力不足、發展規模較小、風險管控水平較低的中小城商行來說,只有確定發展方向,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式,才能使其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就要求中小城商行要對當地經濟結構轉型戰略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計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此過程中,要讓自己的金融產品更加豐富,持續提升自己的金融服務,這樣才能為本行的升級和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在當地經濟建設中也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改善。
穩健: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當前,許多金融機構都把綠色金融計劃列入了自己的發展策略,成立了各種綠色金融業務團隊,完善了綠色金融消費環境,但其風險管理卻是亟待解決的一個“瓶頸”。總體上,健全綠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可以從以下“著力點”考慮:一是健全銀行業的資信評價體系,在考察的前期,要對公司的背景進行全面的調研,并做好專業的評價。二是需要強化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協同工作,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管理,提升整個過程中的風險控制能力,從而有效地減少銀行的風險。三是強化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構建有效的外部信息披露監督體系,降低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投資者、金融機構和項目各方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為后續的投資決策提供支持,與此同時,各利益主體對環境信息的需求也會促使金融機構提高其風險意識與管理水平。四是夯實綠色金融產品風險管理,科學繪制“風險地圖”,明確各管理層職責,加強內控建設以及深化制度審視。
精進:加強精細化管理,尋求多元化發展路徑。2024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發布全國首個綠色金融數字化轉型計劃——《重慶市推動綠色金融數字化轉型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該計劃強調了綠色金融的精細化、多元化的發展新路徑,通過深挖場景建設,助力我國綠色低碳轉型邁入新階段。2024 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19條重大措施,包括加強重點領域的支持,提高專業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強化實施保障。《意見》指出,要按照“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要求,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搭建“美麗中國”建設項目庫,切實提高金融服務的精準性。
作為中小城商行,應健全以綠色金融為核心的組織結構,加強考核和激勵機制,提升金融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開發環境資產抵押、環境效益掛鉤貸款、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新的融資模式。與此同時,我國銀行業也要加強對碳排放的信息披露與計量,防止“漂綠”“假轉型”。
匠心:打造核心競爭優勢,培養專業人才隊伍。中小城商行要打造核心競爭優勢,充分發揮網點覆蓋全省的優勢,根據區域產業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活動,在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以及供應鏈金融等方面,與企業共商合作與發展,積極探索“綠色+”協同發展新模式,創新推出針對性產品投放市場,構建多元化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同時,中小城商行要完善有關人才培養制度,構建綠色金融債券業務的人才培訓系統。比如聘請綠色銀行咨詢師,為有關人員進行綠色金融方面的專門培訓,充分發掘現有工作人員的潛能,形成一bKuYYYX29sxIXH3Nl3+TPg==支高效的綠色金融團隊,培養和儲備綠色金融創新人才。
創新: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利用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中小城商行應該對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和規劃統籌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主動對金融科技進行規劃,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讓數字技術在綠色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更加廣泛。一是通過創新融資方式,解決綠色融資期限太長、銀行資本結構不匹配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等問題,以滿足中長期綠色項目融資需要。二是開發新的綠色金融產品,在已有產品和傳統優勢領域基礎上,把政策性金融和市場化的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也要把對綠色貸款的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相關扶持政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發展綠色金融成為中小城商行的必然選擇。在綠色金融后續發展中,中小城商行應在組織架構方面、信息披露方面、人才隊伍培養方面及環境風險數字化管理方面做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是拓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機遇的良好途徑,綠色轉型發展涵蓋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城商行應因地制宜,結合本地、本行業實際情況采取措施推進綠色金融創新,不斷強化綠色發展機遇的精準拓展,讓綠水青山的“顏值”更亮,金山銀山的“底色”更足,積極共建綠色金融體系。
(作者系蘇州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責任編輯:董治Yhj_d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