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部分西方國家為了讓學生有能力從公理中推導數學公式,或讓學生更輕松地發展閱讀能力,曾經進行過多次教育改革,包括“新數學”和整體語言教學法改革,每次改革都基于良好的初衷和理念,但是這些改革最終均以失敗收場,影響了幾代人的學業成就。究其原因,是這些教學方法不符合學生腦的加工規律。人腦是學習與教育的器官,了解人腦的學習與教育規律是教育教學的基礎。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第17任校長雷歐·拉斐爾·萊夫院士(Rafael Reif)所說:如果我們不知道人是如何學習的,那么我們怎么能知道如何教學呢?
基于這樣的認識,21世紀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教育神經科學。教育神經科學是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教育學三個完全不同的學科整合起來,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及其一般規律的、橫跨文理的新興交叉學科。目前我國僅有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少數大學開設了相關專業和課程。絕大部分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師在職前學習中沒有學過這些課程,教師普遍缺乏解讀教育神經科學成果所需要的背景知識,而神經科學家又往往缺乏對教育目標、中小學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的專業理解。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型學校這一全新的機構,來支持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人員和教師之間可持續的合作,為教育奠定堅實的研究基礎。
早在2010年,華東師范大學就建立了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利用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優勢,形成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并在北京、上海等地開展了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型學校的開創性試點研究工作,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范式。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型學校將大學的研究者與中小學、幼兒園的教育實踐者、家長和學生聚集在一起,建立起一種嶄新的雙向互動、互惠的緊密合作關系,以實踐影響研究,以研究指導實踐。研究型學校聚焦教育實踐者、家長和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了系統的研究與轉化應用。例如,為什么中國孩子的數學普遍學得比西方孩子好?學習漢語和英語等不同語言時,學習者的大腦是如何運轉的?孩子們在生活中形成了各種錯誤概念,如何根據腦的認知與神經加工規律,讓他們掌握科學概念?
目前,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型學校已經遍布上海、沈陽、哈爾濱、昆明、貴陽、濰坊、泰安、淄博、成都、金華、河南郟縣等地。2024年,教育神經科學作為一個主題被納入北京師范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全球未來教育設計大賽。研究型學校的教師積極參賽并獲得了14個獎項。這些學校的教師從教育神經科學的視角出發,根據新課程標準,采用循證教育策略,基于全人類的優秀研究成果來設計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學,以科學、精準、有效地落實新課程標準。
由此可見,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型學校已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顆靚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研究型學校的教師們已經開始在全球講述中國教育實踐者的精彩故事。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