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應“于不疑處生疑”,那些日用而不知的思維邏輯與概念工具由此得到檢省,新的認知圖景得以敞開。本期頭題文章便是祝東力對于人文科學的概念、歷史和方法的整體考察。在高度混沌地使用“人文”概念、人文學科危機論甚囂塵上的當代語境下,這不只是正本清源的學術史工作,更有助于我們應對AI時代之于“人文”的考驗。
同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亦擁有無限廣闊的理念與實踐光譜。蔣洪生借助恩格斯對于“真正的社會主義文學創作”的深刻剖析,再審政治傾向性在文學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吳暢暢以斯邁思的著作為鑒,借助蘇聯的“開放體系”理論,思考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化和傳播體系的當下重構;廖媛苑梳理日本“科學超現實主義”概念與無產階級文藝論的交鋒,發現前者既挪用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批判理論,又暗含對殖民帝國的浪漫想象。
在跨文化、跨時空的情境中不斷對比分析,正是“生疑”與“解惑”的重要路徑。高音、楊樂關注的便是話劇史上共排《桃花扇》的重要跨文化事件,以外國表演體系為參照,強調“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再發明。在此意義上,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之所以引爆輿論,除去游戲產業的專業考量,更與游戲玩家的民族文化認同密切相關。王玉玊關于國產文字冒險游戲的研究,亦從“中國故事”的角度切入。本期關于電子游戲研究的集中展示,既為全球市場中的中國游戲產業提供學術支持,又為廣大讀者呈現了游戲里的中國敘事與想象。
一歲將盡,《文藝理論與批評》衷心感謝各位讀者的相伴與厚愛。讓我們繼續沉潛累積,等待“新思想”與“新希望”的又一次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