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還有熱情》是2023年上映的熱播日劇,一改往日日劇的風格,獲得了極高的風評,吸引了海內外大量年輕人的喜愛,畫風樂觀積極向上,臺詞含蓄優雅,劇情緊湊豐滿,一度飆升到熱搜榜一。
故事的敘事角度以及故事完整性
雙男主的敘事角度。審視青年心理健康成長與價值觀塑造的過程,我們會發現,電視劇對青年群體心靈與價值觀的引導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在家庭倫理電視劇中,對于青年群體的擇偶標準、婚戀觀念,以及親子觀念等方面的教育程度,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差別。
和原本寫作方式不同的是,《但是,還有熱情》采用了雙男主的敘事手法,通過兩條最初始的故事線發展到后續幾十條的故事線,通過雙男主的故事敘述形式刷新青年人的視覺認知,營造出一種相對平等的關系,同時又可以為接下來主人公遇到的矛盾點展開敘述,有意將矛盾交匯在一起,加強了故事的懸疑感,將觀眾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再通過故事線倒敘形成交匯,最后讓兩名主人公因為時空的推移交錯在一起,加強了故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同時,通過雙男主的敘事角度可以側面烘托出二人性格和遭遇的相似性,兩個人通過空間距離不斷縮短來體現感情的好壞,同時兩個人說話時一直采取平視的角度,階級層面是趨于相同和平等的,作為一個組合演出存在的必然性表現了出來。雙男主的敘事風格更能體現獨特的民族特色,在繼承自己民族傳統的同時,交融地學習其他民族的不同風格特色,一個男主代表了傳承,另一個則代表了創新,是這部電視劇潛在的影射意義,是這部電視劇能成為榜首所具有的深度教育意義。
從藝人的角度入手,多維度的空間發展。粉絲及其構建的虛擬社群現象并非無稽之談,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信息傳播和社會凝聚的功能。他們在“追星”到“造星”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網絡時代的粉絲不再是被傳統大眾媒體模糊身份、被動消費媒介內容的群體。隨著網絡的普及,傳統媒體的權威地位不再絕對,大眾與媒體之間原本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得以改變,巨大的粉絲群體力量得以真正釋放和重視。
和《我推的孩子》這部劇相似,都從偶像藝人的日常生活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塑造偶像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做起,講述如何從一個平凡的普通人變成一個國民偶像,深化了故事的主題,同時把一步步篩選藝人的歷程全部放大化,如何從百萬人的甄選中脫穎而出,復雜瑣碎的一道道工序涵蓋了培養一個藝人所需要付出的汗水和熱血,在這一點上,兩個人都從一個比較不好的家境出發,再通過自己的個人努力引起觀眾共鳴,符合大多數普通人生活的價值觀,從由低到高的階層跨越留給了觀眾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時代感的體現,及時留出了充分的思想空白和懸念,加長了時間線的時長,留下更多的是回憶和年代感的體現,無形中增加了和觀眾互動的共通性,融入了人心。
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
和傳統命中注定是吃青春飯的藝人不同的是,《但是,還有熱情》一改往日青春偶像劇的風格,不用顏值出眾的大眾偶像,而是完全“以丑為美”,打造一個完全的又壞又賤的人設,用自己不斷傾訴的人生丑態諷刺社會的丑惡亂象,謳歌年輕男女自由的戀愛觀以及自己不斷尋求的個人追求,以一個“小丑”的形象給別人營造快樂,自己的身價不斷降低,但是完全不顧自身,詮釋對自身事業最大限度的努力,以成為“優秀藝人”為榮,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立志要成為“最有趣的人”而為之付諸努力,完全不顧及自己丑陋的外表,擺脫自身長相的局限,最大化追求自己夢想的勵志精神,是導演所需要一直傳達的觀點和教育意義,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生命,不停鞭笞自己,貫徹絕不服輸的精神,是這部劇吸引青年群體的主要原因。
主人公的成長軌跡一直恒定不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電視劇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與時代要求、人民的呼喚,以及自身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連。比如,在社會大環境中,女性是一個復雜、多維的個體。然而作為母親,她們不僅是為人類繁衍后代的象征,更是一個個個性鮮明、獨立的女性,而非單一的符號代表。
對于主人公的父母而言,大多數題材的父母都是以一個仁愛的主旋律存在的,但是《但是,還有熱情》中的父母不同,他們在主人公大學畢業后就斷絕其所有的經濟來源,甚至因為主人公的事業一直都沒有進展,就要將孩子趕出自己的家門。因為家庭環境的內部因素造就了主人公不論何時都會走下去的固執性格,所以經濟條件的極端落差不會讓主人公對“落語師”(搞笑藝人)這種職業喪失熱情,反而激起了主人公更加冒險的干勁,突破了傳統的觀眾認知,是“將錯就錯”的獨特風格的存在,轉變了父母以及觀眾對于主人公的態度,從根本上實現了一個體系下的創新,同時反映了這個時代應有的實時背景,同時加入了導演更深層次的個人追求和在磨礪中的不斷探索,獲得了大量的觀眾同情,以及喚起了當代年輕人追求自我思想的共鳴聲,追求個人的獨立,拼盡全力塑造出一個完全純粹的人的價值體現。
創新的潛在意義。以都市劇《三十而已》為例,在女性意識日益崛起的時代背景下,王漫妮、顧佳、鐘曉芹這三位女性形象已擺脫了傳統觀念中不可逾越的性別束縛,但同時打破了善惡、對錯二元對立的模式。讓她們在現代社會中搖曳生姿,取代了革命意識形態下的“無性化”描繪,潛移默化地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真實。這些擁有獨立精神、創新意識的非傳統女性形象,不僅為觀眾塑造了與男性審美不同的理想自我,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下女性的自我認同與成長。
在男主人公不斷挑選搭檔,二次創作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女性角色,但男主人公只是一直在追求自我中不斷成長,即使是顏值再高的女主人公出現都沒有動搖片刻的自我內心,相反他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丑角式女主人公相互搭配,顯得相得益彰,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我,但同時又向這個時代所推崇的艷麗的審美屈服,達到了一種“躊躇”獨特的藝術創作的效果,這是導演追求這部劇的細致的關鍵點所在,既符合了自己的獨特審美價值觀也和國家的意識形態、文化符號相互適應。在不經意的瑣碎事件中頻繁出現相同的臺詞,就會不斷加深觀眾對于角色性格的記憶深度,無疑將角色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從二維的人物變成了三維立體人物的跨越。
奇特的民族文化符號
渲染出了極強的獨立意識。所謂情欲,源于七情六欲,是心理與生理的交融。作為人類一種無法抹去的本性,情欲貫穿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王夫之曾言:“飲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比欢?,在談性色變的中國傳統社會,對情欲的表述總是遮遮掩掩、欲說還休。
和中國大部分含蓄的電視劇不同,日劇《但是,還有熱情》將自我的熱愛和質樸的愛情直觀地全部傾訴出來,展現了屬于事業人士應有的對事業的熱愛,以及對一直被家長管轄的生活和愛情的熱愛。在人群中顯得突兀,但未必都是壞事,和普通人身處的環境不同,選擇了成為異端,展露了人性的惡的一面,但同時選擇成為異端并非是壞事,就像個追求獨立的人設一樣推動男主人公在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下,不斷突破規則,打破規則,喚醒人的內心對自由的追求,主張對思想的開放化,對人的自我存在感的尊重,是“人本論”的強烈體現,和大眾往日的生活造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帶來發自內心的深度共鳴,和觀眾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到處奔波的社會青年人士。以《眉語》為例,《眉語》的女編輯認為,男女之間的情愛應當坦蕩熱烈,情欲也是合理的。然而,當圖片中的情侶為中國人時,編輯卻選擇了更為含蓄的處理方式,展現情侶間情感的流動。這種做法與當代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同時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未婚男女在婚前幾乎沒有任何接觸機會。
和《但是,還有熱情》中的男主角一樣,從小為家庭不斷奔波,上高中的時候男女是不能在一起的,即便進入了綜合高中,男女的接觸幾乎可以為零,渲染了快節奏時代帶來的人類本該擁有的感情缺失,暗示了時代下的平凡悲劇,深入觀眾的內心,達到了更深一層的催淚效果,代表了亞洲的審美風格不盡相同,受眾面隨之不斷增加,男女同時共鳴,表達了導演對時代的謳歌和無聲的傾訴,加大了對電視劇的理解,碎片化的認識連成了一個整體,加大了時長,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一切都源于導演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或者是自幼的獨特個人經歷相結合。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讓人們通過暴力手段相信假定,欺騙自我的悲劇被導演發現并揭露事實,呈現了“事實因為人的數量而改變”的獨立于其他體系之下的藝術風格,是此電視劇的點睛之筆,為廣大的受眾群體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快餐式的愛情。女性新形象的塑造緊隨國族主義的呼聲,與此同時,這一主張也為精英階層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在這一話語體系下,多數女性被視為有待改善的問題群體,卻也蘊含著亟待激發和關注的力量。
在《但是,還有熱情》中新時代的女性形象也會作為討論對象進行對比,兩位男主人公的愛情多為快餐式的愛情體現,在這個快節奏的大時代下屈服自我,即便不甘心也會放棄所有,給了別人足夠的自由時間和更多的幸福,改變了大多數青春偶像劇中男主人公的人生閱歷,對人的喜歡并不能升華為愛情的苦澀和無能為力的時代所呈現的悲劇,是“愛”的淪陷,喚起了觀眾對愛情的探討,既細小而又宏觀地表達了大數據時代下的“人哀”,成就了獨立的民族風格特點,暗示了人們對不能享受到這個年齡段該有感情的潛在痛苦。像《河上的愛情》一樣,將自我感情湮滅在了時代的洪流之中,雖然事件小,但是對一個人的心理影響在隱約的形成質的變化,符合了這個時代的風氣和潮流,具有強烈的立體質感和教育意義,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時代的客觀認知,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
廣泛傳播信息及逐層遞進地推送各類信息,已成為當今傳播趨勢。相關專業人士強調,應將傳播學、統計學等領域的理論導入實踐,逐步強化內容、用戶、衍生等層面的互聯互通,從而助力傳統電視媒體打造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節目。同時,致力于構建全媒體協同機制,穩定社會渠道,開拓新路徑。
電視劇成了全國廣大觀眾以及專業人士們學習和消遣的媒體介質之一,傳播了國家的社會人文和意識形態的重要價值觀和階級作用下的產物,廣大創作者需要像《但是,還有熱情》展現的一樣保持自我存在感,擁有獨立的思想,不能盲目尊崇他人的想法。在創作作品的同時,需要合理地尊重他國作者的作品,培養和踐行中華傳統的文化精神,學會接受和欣賞他國作者的優秀作品,在不斷借鑒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進步,從而彌補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辯證地看待一個作品的社會價值意義,從客觀角度出發,做出藝術批評和品鑒,同時保持自身的文化底蘊不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所破壞,這是當今時代藝術創作者應當需要做的。
藝術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這就要求創作者把生活的每一幀細節描寫得淋漓盡致,合理地表達自身對藝術的創作熱情。
(作者單位:南京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