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體現了中國的東方美學精神和民族文化形態,更是包含了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和價值。湖南作為非遺大省具有灘頭年畫、苗畫、醴陵釉下五彩瓷、花瑤挑花、湘西苗繡等數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傳統美術類非遺有幾十項之多。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類項目是文化遺產中具有傳統美術性質事物的總稱,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部分,此類非遺項目歷史悠久、品種豐富,涵蓋了傳統繪畫、書法、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美術等。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傳承放在第一位。面對本土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學校作為文化重要發揚地,應該大力發掘其美術教學資源價值,活態傳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走入生活,走入課堂。
灘頭木版年畫的美術教學資源價值
灘頭木版年畫作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有著濃郁的湖湘特色和年俗氣氛,融合了湖湘多種版畫類的創作精髓。灘頭木版年畫使用古法顏料、特殊手工紙、傳統古版等各種原材料,它艷麗潤澤的色彩、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獨特的刻版、印刷、套色等工藝手法都是傳統美術的靈感源泉,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筆者曾經在多名文藝家的文章里看到其對灘頭年畫的喜愛。灘頭年畫的歷史起源與其美術特征使其有著非常深厚的美術教學資源價值。灘頭年畫顏色很鮮艷、濃烈的色彩是一種村民對大自然原始色彩的喜愛,為他們的節日更增添精神愉悅感,這種色彩感覺影響到了很多當代繪畫創作,如油畫的當代風格、國畫的濃墨重彩等。再例如造型,灘頭年畫線條粗獷、造型十分夸張,反映著村民的感情表達更為直接、單純、樸實。這種粗獷的線條,蘊含著美術作品中直擊內心的繪畫語言、畫面張力的表現。又如灘頭年畫的創作題材:主要是以門神、民間故事、神的造型、為美好生活祈福等為主要題材,體現了村民以健康與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對民間美術的熱愛和期許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這些題材大大影響了很多地區的農民畫、民間美術畫等。例如,制作方式:分層套色、先主后背景、橫幅印刷等也大大影響了版畫中的木版套色畫、絲網版畫中的元素肌理運用、銅版畫中的凹凸布局等。所以整體來說,灘頭年畫中有很大的美術教學資源價值。
湘西苗繡的美術教學資源價值
湘西苗繡是湘西少數民族在他們苗族傳統民族服飾上用彩色絲線進行刺繡的一種獨特工藝,苗繡的圖案元素大多來源于自然界,如花鳥、動物、民族符號等。這些符號都富有深意,如牡丹寓意富貴吉祥,石榴寓意多子多福,鳳凰寓意前途光明,蝴蝶寓意敬仰祖先,鳥寓意規避災難、拯救世界,魚寓意家門昌盛、繁榮昌盛,楓樹寓意祖先的圖騰等。他們很多的圖像故事都來源于苗族民間故事,也來源于他們苗族的山歌,內容是講述他們的風俗人情故事及文化典故。苗繡整體來說色彩鮮艷明亮、線條流暢復雜、造型鮮活逼真,其技法主要有平繡、繡面、刺繡等多種。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的記錄,也是一種民俗文化的體現,具有色調強烈、技藝特殊、風格古樸、造型獨特等特點。湘西苗繡以其自身獨特的藝術形態,充分反映了湘西苗繡人民對自然生命的贊美和熱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學生能夠通過湘西苗繡了解苗族文化的特點和內涵,拓寬文化視野的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湘西苗繡不僅能在民族文化上融合美術教學,更能在技藝和審美上融合美術教學。湘西苗繡具有濃濃的民族文化與審美價值,通過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美學素養,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民族之美。
梅山剪紙的美術教學資源價值
梅山剪紙是以梅山文化為底蘊的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總稱。梅山剪紙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主要運用和展示在祭祀活動中,如重大節日、鞋花樣、壽誕、生活裝飾、生活娛樂、婚禮慶典、生育這些方面,一些木雕、建筑等也是來源于剪紙的靈感,需要用剪紙做草圖,所以梅山剪紙是當地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傳統文化與精神食糧。傳統梅山剪紙有多種內涵與意蘊,如雙鵝剪紙是傳統婚慶標志性的吉祥物,也是婚禮慶典的主要圖案,鵝在梅山文化中是比喻像天鵝一樣,成雙成對,自由浪漫比翼齊飛之意。例如梅山張五郎剪紙,這個倒立神是梅山獨有的,張五郎寓意守護家宅平安、鎮宅驅邪、驅逐鬼怪、化治疾病、披荊斬棘的獵人形象。鞋底荷花與雞蛋花剪紙,鞋底荷花用于為老人慶祝紅白喜事時使用,在儀式上,他的兒女為其鞋底剪出荷花做在壽鞋上,寓意福壽延綿,進入長生仙境。雞蛋花用于父母為出嫁的女兒生的孩子,做外公外婆的喜悅之中在雞蛋上貼上剪好的剪紙,用竹筐裝上送去賀喜,也是很特別的傳統習俗。梅山傳統剪紙還可以和現代理念相結合,學生在學習傳統的時候還要將傳統與現代理念和技術相結合,如梅山剪紙傳承者向亮晶,根據“立體構成”的設計理論,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了立體剪紙,學生在學習梅山剪紙的過程中也可與二維設計、三維設計相結合構成新的梅山剪紙元素,這樣梅山剪紙在傳承中發展,也在發展中傳承。
醴陵陶瓷的美術教學資源價值
湖南醴陵,是中國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與景德鎮釉上彩一起成為中國陶瓷的頂梁。釉下五彩瓷發明創造于20世紀初。醴陵釉下五彩瓷使用了多種復色材料,達到了瓷器中以多層次的色階展現出作品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畫家們將傳統的繪畫作品畫在瓷器上是另一番風味,不僅有畫面的生動,還結合了瓷器的溫潤、素凈之美。在器形方面不僅突破了傳統的形狀,加以現代工藝結合更為豐富,有葫蘆形瓶、小口束腰梅瓶、小口硬折肩直身瓶等。繪畫故事以眾多民間故事和詩意為主,多數以花鳥人物為主,動物不多,山水也很豐富,構圖別致,空間感強烈。在美術陶藝、雕塑、視覺設計等教學中融入釉的材質,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顏色,醴陵釉下五彩瓷釉的制作工藝流程,例如,一是坯釉選料;二是調整坯釉料配方,滿足了制品成型和高溫燒成的工藝要求;三是成型過程,從模型到滾壓、注漿、精修坯、洗水、干燥、素燒;四是彩繪過程,從構圖到勾線、填色精工細作;五是施釉,釉料覆蓋坯體畫面,故稱釉下。畫瓷文化傳承是醴陵瓷器文化傳承的一部分,畫瓷技術與元素題材的融合,大大影響了美術寫意山水畫與花鳥畫和工筆畫的發展,畫的生動與瓷的溫潤,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個作品上。
以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與高校美術教學規律為指導,綜合運用教育學、文化學、藝術學、民俗學等多種學科前沿理論,綜合教學實踐,探索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地方高校美術教學研究并用于實踐,為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為高校美術教學提供參考范式。在課程設置中也可以將非遺融入進去,一是在美術教育中設置“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方向,主要帶領學生系統認識了解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二是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如寫生、考察、采風等,結合理論與實踐一起在本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教學。三是在美術專業的畢業創作與論文選題中,開列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題,加強學生的深入研究能力。
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為美術教學提供非常豐富的資源,不僅豐富了美術教學形式,更是豐富了美術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專業知識,拓展了文化眼界,將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繪畫創作題材,以架上繪畫為載體,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也響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核心號召。
作者簡介:
左玉潔,1991年出生,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本文為202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地方高校美術教學的研究與實踐》(HNJG-2022-0295)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