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者之間不論是契合于“新時代”團結發展、“大變局”的國際形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致目標上都具有內在耦合性,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之一,為“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融入地方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講解提供了理論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圍繞聶耳生平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過程,體現以聶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通過革命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兒女共同團結奮斗精神和勇于斗爭精神。講好“聶耳和國歌故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是二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的闡述,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增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
聶耳和國歌故事的深刻含義
聶耳“為黨奮斗、為國而歌、為民吶喊”的家國情懷彰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激勵著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縱觀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的時代主題是在黨的旗幟下為救國救民犧牲奉獻,聶耳就是這個時代下應運而生的愛國青年,并成長為偉大的戰士,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磨難和洗禮,聶耳的人生觀經歷了“疏離社會、隱逸處世”的消極思想到“打倒惡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吶喊,再到堅定“為社會而生”信念的三級轉變。他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從積極投身愛國學生運動,堅定立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到不畏懼“白色恐怖”的籠罩,毅然決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始終將自己的愛國情和報國志融入生活,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將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黨和國家;將個人選擇與社會需要相統一,以“黑天使”的筆名抨擊黎氏歌舞,選擇創作革命音樂,創作為大眾吶喊的中國新興音樂,激勵勞苦大眾不斷前進;將個人追求與時代主流相契合,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主動請纓譜曲,奏響時代最強音,鼓舞中華民族冒著敵人的炮火奮勇前進。無數革命先輩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矢志奮斗,英勇斗爭。在民族危亡時刻,音樂成了聶耳戰斗的武器,他的作品成為時代的號角,人民的戰歌。新時代,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并維護民族團結,有利于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提供紅色資源。
國歌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義勇軍進行曲》是在外來侵略者兇惡殘暴,全體國民承受著深重的民族苦難,“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不做亡國奴”的吼聲響徹祖國大地的背景下創作的,其中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依舊激勵著今天的全體國民。可見,國歌可以成為凝聚共同體認同的“精神圖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發揮著形塑功能,作為聯結全體國民的心理紐帶存在。
國歌內含“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中華民族共同體相較于“中華民族”這個概念而言,在內涵上更強調統一性、整體性。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國歌發揮著確立共同精神的作用,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體現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增進中華各民族群體的共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中的“中華民族”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的初步理解,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是在抗戰年代還是在新時代都不斷體現中華民族的共同體利益。究其原因在于在民族共同利益的需求下,《義勇軍進行曲》能將同處于一個時代的個體意識凝聚為全體國民的共同體意識,并隨著因歌曲傳唱而輻射層面的擴大,激發全體國民對共享命運意識的集體性認知。
國歌彰顯民族國家的價值取向。各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與生產的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情感依戀和價值追求,這種穩定的價值追求是這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生產中形成的準則,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是一種穩定的共同的價值判斷,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價值判斷特征,它被這一民族的大多數人所接受和認可,透過具體的國家符號體現。國歌便是民族對價值觀、共同情感、歷史記憶的具象化表達之一。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刻,是凝神聚氣的時代強音,并見證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在情感層面承載起全民族價值取向,在戰爭年代,價值取向是銘記國恨,在和平年代,價值取向是居安思危,在新時代,價值取向是開拓創新精神。
可見,“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是中國共產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過程中的歷史凝結的體現,具有深刻的意義。
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一致性
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包含著珍視歷史和關注現實的價值意蘊,二者之間在契合于“新時代”的團結發展、“大變局”的國際形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致目標上都具有內在耦合性。
契合于“新時代”的團結發展。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世界各國家的國歌各不相同,有的是民族斗爭的產物,有的是和平時代的贊歌,有的是敘述國家古老的歷史,它們寄托了國民深厚的家國情懷。“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詳細敘述了在國家危亡時刻,聶耳投身抗日洪流,以卓越的音樂才能,創作大量振奮民族精神、激發勞苦大眾信念的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極大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意志,可見,國歌本身就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這種集體記憶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情感的輸出,以及政治認知的具象化。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廣大人民群眾是黨發展的力量源泉,國歌中的“團結奮斗”見證了黨帶領人民不畏艱難、英勇斗爭、迎難而上的決心,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見證了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見證了黨空前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有利于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關于“團結奮斗”的集體記憶,從而鞏固全體國民關于身份的認知、意識的覺醒以及使命的擔當,激發了全體國民的愛國主義熱情,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這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契合于“大變局”的國際形勢。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深刻沖擊著人們的認知體驗、思想觀念和行動意愿。面對如此變局,只有保持意識清醒自覺、思想基礎牢固,中華民族才能更加團結一心向前發展。
縱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勢,國外勢力干涉我國輿論,試圖擾亂我國國民的士氣和信心,這反映了牢固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重大意義。“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抗戰之際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到當今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接續奮斗的斗爭歷史。此外,它不僅記敘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還厘清了我國國歌確立發展的歷程。所以通過“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全國各族人民可以深刻認識到我們共處一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處“一個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談現實、想未來,都不能忘了歷史。歷史不容割斷,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可以讓中國人民更加了解偉大祖國的奮斗史、中華民族的進步史、中華文化的延續史、中國共產黨的抗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史,由此厚植國民的家國情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最終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在認識“大變局”背景下有利于國民牢固樹立思想基礎,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面對形形色色的輿論時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有強大的認同感,從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的強大戰略定力。
契合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致目標。“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能讓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理解國家象征、深刻感悟團結一致的奮斗精神,全國各族人民可以從“聶耳和國歌的故事”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將聶耳為黨奮斗、為國而歌、為民吶喊的革命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勵人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拼搏。“聶耳和國歌的故事”也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財富。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也是為了全國各族人民能夠自覺認同中華民族、夯實我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民族關系思想基礎,促進民族團結,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有之義。在此基礎上,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的內涵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具有高度一致性,且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的契機進行推普活動,不僅在語言方面提高了各民族語言溝通能力,還在故事傳播與語言交流中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見,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有利于激發全民族的愛國熱情,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繁榮發展,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相互貫通、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都契合于偉大復興的一致目標。
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是搭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精神橋梁,承載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輝煌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在“新時代”的團結發展、“大變局”的國際形勢和偉大復興的一致目標上都存在內在邏輯,通過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增強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強調中華民族內部的共性文化、凝聚認同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也為“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融入地方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講解提供了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張馨月,1987年出生,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本文為2024年度“聶耳和國歌研傳基地”研究專項“‘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融入地方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研究”研究成果;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教師類項目“‘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大學生法治素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J0898)研究成果。作者單位:玉溪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玉溪市煙草專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