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以下簡稱龍陵)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園館內的建筑物、綠化景觀、主題雕塑、詩文碑林、紀念展陳元素都承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這些文化景觀體現了紅色文化的精神品格。觀眾可以在園館內探索歷史文化資源,了解不同學科知識,如歷史文化知識、美術建筑知識、傳統文化知識。
龍陵集結了烈士就義地、英烈安葬地、歷史保護建筑、烈士紀念館、英烈紀念主題廣場等多個元素,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這座城市砥礪成長的歷史。園內景觀、展館內展品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故事,訴說著志士仁人的英勇事跡。
龍陵的紅色歷史
龍陵位于上海市徐匯區,園區“將龍華古寺環抱在其中,形成了一個大的城市街道轉角”。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遺址區位于現龍華烈士陵園東側,這處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軍工生產地之一——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江南制造局龍華分局,為江南機器制造局的火藥廠。這處文物保護單位是見證中華民族探索復興之路的文化遺產。在龍華修建烈士紀念建筑物,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設想把龍華烈士就義地和龍華公園聯結起來,建造一座規模較大的上海革命紀念公園。20世紀90年代規劃的目標有“將紀念意義以建筑、園林等手段從較高層次上予以表達?!?/p>
歷史文化資源與紅色文化相關概念
“文化資源分為歷史文化資源(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以及智能文化資源四大類”,依據以上觀點,這里所探討的文物、建筑、遺址、文化景觀屬于物質文化遺產,也稱為歷史文化資源,如圖1所示。
紅色文化不僅包含了物質形態的資源,如革命遺物、革命遺址等,還涵蓋了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資源。在中國,紅色文化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它是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這種文化既包含了革命精神,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紅色資源是指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等不同歷史階段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紀念意義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包括舊址、遺址、紀念設施或場所等物質形態的資源,以及檔案、文獻、手稿、聲像資料和實物等精神形態的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和資源三個概念有機合成的范疇,主要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進行的革命活動及其結果。紅色文化資源的表現形態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種。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遺跡、舊址、建筑物等,它們是歷史的見證,反映了革命先烈的英勇奮斗和犧牲精神。而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文獻、手稿、聲像資料等,它們則通過文字、聲音、影像等形式傳承和弘揚了紅色文化。
龍陵的歷史文化資源
龍陵的紅色文化內涵與紅色歷史緊密相連,園區內的紀念館、烈士墓、烈士紀念堂、碑林景觀,以及遺址區的紀念地等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生動展示了愛國主義精神。園內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情感表達,以“緬懷英烈”為主題,通過不同主題的緬懷紀念景觀,展現了英烈們在各場景中的英勇形象。這種設計使參觀者感受到一種莊重崇敬的氛圍。園內的建筑、綠植、雕塑、碑林等景觀元素共同烘托出園區的革命精神。
文物資源。紀念館內陳列有257位人物,這些革命先烈如羅亦農、陳延年等,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紀念館內保存有大量與英烈相關的物質文化資源,包括圖片、文獻、實物等藏品,包括烈士的照片、事跡、手稿、遺物等革命文物,如俞秀松的日記、羅亦農的長袍馬褂、龍大道的全家照等。
紀念館收藏了全山石、趙奇、王少倫、陳堅、蔣鐵驪等藝術家的作品,如《戰上?!贰赌暇┞飞衔遑K案》《走向刑場》《最后一封信》等。這些藝術品以不同形式展現了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和歷史事件。國畫《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表現了辛亥先驅鄒容滿腔熱血地奮筆疾書《革命軍》的形象;藝術品《開拓者》,以《新青年》編輯部為背景,展現一群追求真理的青年人追著遠方紅日的情景,以此表現1920年前后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14位成員探索民族命運的形象;油畫作品《南京路上五卅慘案》以典型的歷史人物群像再現了1925年5月發生在上海南京路五卅慘案的歷史事件;銅浮雕《最后一封信》以1929年8月彭湃、楊殷、顏昌頤和邢士貞四同志就義前,在龍華監獄給黨中央寫的最后一封信為內容,表現了革命者在生死考驗面前大義凜然,堅定的革命信念;油畫《走向刑場》展現的是1931年2月7日寒夜,龍華二十四烈士在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看守所刑場慘遭秘密槍殺,英勇就義的悲壯情景。館內的展品和藏品都以嚴謹、穩重、理性的方式展現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龍華烈士紀念館已經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以及傳承紅色基因和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基地。
建筑資源。龍陵建筑的藝術特點體現在對“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維度的巧妙融合與交替。在龍陵園區內,人們可以觀察到一系列具有文化內涵的物質文化資源。
從空間布局來看,這些物質文化資源主要分布在南北主軸線上。具體來說,這條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物包括鐫有偉人鄧小平同志題字的“龍華烈士陵園”六字園名牌樓,柯靈先生撰寫碑文的丹心碧血為人民紀念碑,以及具有藍色金字塔造型的龍華烈士紀念館、日月同輝寓意的烈士紀念堂與烈士墓和設有長明火的無名烈士墓等建筑單元。在東西軸線上,自西向東的建筑元素則包括展示全民族抗戰悲壯史實的紀念雕塑《萬眾一心——上海軍民抵抗日本侵略》,象征中國革命奔流向前的五級水池,以及象征革命英烈的雕塑《且為忠魂舞》。
遺址資源。遺址區各景觀單元布局嚴謹,呈現全景觀綜合性的烈士紀念設施。從碑林東端的雕塑《四一二殉難者》開始,向北延伸至英雄講習所、原國民黨淞護警備司令部舊址門樓、監獄囚車等。向西延伸至陳元素包括烈士就義地的小木橋、就義樹等,還有龍華二十四烈士埋葬復原遺址英烈坑等。龍華寺旁現代建筑群中的龍華路2591號中西式的門樓,此門樓的頂端設有碟口,二層樓臺設有崗樓,門樓兩邊是高高的帶有鐵絲網的圍墻,為龍華寺區域20世紀20年代除龍華塔以外,方圓數公里內的最高建筑。由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的門樓進入可達二十四烈士就義地,即歷史上反動派囚禁和殺害共產黨人、革命志士的場所。男女看守所舊址原為淞滬護軍使署軍法課的陸軍監獄拘留所,亦稱龍華監獄,建于1916年,后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擴充沿用。看守所內設男牢、女牢、“優待室”和警衛室及看守用房等。四周高矗設鐵絲網的圍墻,組成陰森的魔窟。自1927年至1937年,相繼有近萬名仁人志士被關押在此處,又有被殺害的共產黨人約有近千人,其中一大批是黨的早期先驅和領導人,他們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用鮮血染紅了龍華這片土地,為革命的成功貢獻出不朽的偉績。紀念地的刑場遺址是在1949年上海解放時隨工廠廠房由南京軍區后勤部接管。1950年,通過兵工廠附近居民提供的線索,確認了刑場舊址,并挖掘出烈士的遺骸和部分遺物,1977年刑場被作為“就義地”列為上海市紀念地點。
文化景觀資源。根據龍華地區的獨特人文、氣候、水文和歷史風貌,綠化種植的設計遵循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則,并結合紀念主題目標進行植物景觀的綜合設計。南門廣場常年設有紅色文化主題的花壇,南門的香樟林中可見一座威武高大的通體紅色的壘石假山,被稱為“紅巖石”。此石革命寓意的命名源于20世紀60年代全國聞名的革命烈士事跡長篇小說《紅巖》。這塊山石象征著頂天立地的革命烈士精神,已有翠松等植被覆蓋其上,綠葉蔓延在紅巖石身,恰似英烈精神的延續。穿過香樟林向北延伸的是一條主道和兩條副道組成的紀念甬道,主道兩側植有茂密高大的龍柏,形成了兩道彰顯莊嚴肅穆的綠墻,給參觀者帶來肅穆、幽靜的感覺。逐漸拓展的甬道象征著革命道路越走越寬廣,以此啟示觀眾領悟先烈奮斗的艱辛,激發瞻仰者的追思之情。紀念橋下的河流是玉帶河,早年是黃浦江的一條支流。在解放后,此河道在龍華公園境內被保留,疏通并拓寬挖長,成為一條橫貫陵園的水道。河中水草蔥郁,時有魚群游弋其間。紀念廣場周邊設置有小橋等傳統文化景觀,結合玉帶河邊的紅石楊柳,河道兩邊呈現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畫面富有江南特色。
紀念地連通區域打造了獨具歷史人文美感的植物景觀。入口處,叢生的紫薇、美人茶、桂花、紅葉南天竹、黃色草花和白色草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紫薇花滿枝頭,象征著革命火焰的永不熄滅,展現了英烈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爸一觏灐钡袼軓V場上,種植了骨紅楓、白玉蘭、紫玉蘭和桂花。潔白的花色象征著純潔,紅楓葉的紅色調則與烈士的鮮血之紅相呼應。紅色與白色的搭配,象征著光芒萬丈的革命之光?!岸窢幣c勝利”雕塑廣場上,種植了紅楓、紅葉石楠、紫楠、紅色花和黃色草花。前排主景植物紅楓,仿佛是永不褪色的紅色名片,與革命的光輝歷史遙相呼應。綠色大喬木作為背景植物,營造出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紀念地區域的勝利廣場和初心大道兩旁,種植了浙江楠。園區內的紫楠、香樟、廣玉蘭、茶花、八角金、八仙花等花植喬木組合成的自然綠化小品景觀,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園區的花木植被還包括潔凈的無患子、堅韌沉著的銀杏、震撼絢爛的黃山欒樹、永恒神秘的女貞、堅韌不撓的水杉、純真正直的香樟、革命浪漫的桃花、美好樸實的樸樹,以及堅貞深切的夾竹桃和忠貞不渝的美人梅等綠化資源。這些不同種類的植物代表著不同的寓意,植物布置營造出既有滄桑感又有革命后春暖花開的氣氛,使陵園兼具公園的活潑美觀和紀念地的肅穆威嚴。
龍華碑苑是1996年清明節建成,以烈士詩文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碑林,是集形式美、環境美、詩文美、書藝美、石刻美于一體的藝術園地。碑苑內設有碑亭、碑廊和碑壁,該區域收錄了眾多革命烈士深情的詩文、文章和家書,其中包括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鄒容的《獄中答西狩》、趙世炎的《遠望莫斯科》等。這些詩文是革命先烈在斗爭中有感而發,以書法藝術形式篆刻在石碑上,風格各異的書法藝術是龍華碑苑的又一樂章。參觀者在亭、廊的組合中瞻仰革命烈士在斗爭和赴死時留下的豪言壯語。
所見之物皆是信仰見證
龍陵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傳播地,擁有豐富的紅色基因庫,為觀眾提供了深入學習黨的歷史、革命歷程和英雄烈士事跡的寶貴機會。在這里,觀眾可以了解和感悟國學傳統知識、革命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在其中學習歷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傳承英烈精神。
(作者單位:龍華烈士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