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有什么樣的歷史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本人立足于呂振羽民族史觀,闡述呂振羽民族史觀的主要內涵,分析它的當代價值,并結合邵陽縣實際談現實啟示。
呂振羽民族史觀的產生背景
成長經歷的影響。呂振羽出生于湖南邵陽縣金稱市鎮溪田村(今社田村)一個少數民族家庭。少年時期,他發現書本上凡涉及少數民族的稱謂,都帶有反犬旁等歧視性特征,如瑤族,被稱作“猺”,苗族,被稱為貓族,壯族稱為“獞”等,這激發了他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責任感。在湖南大學時他師從共產黨的先驅,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李達,李達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中國民族發展史,以及對民族自決權的理解,這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從事民族史研究工作后,呂振羽對少數民族的生存狀態十分關注,1936年他南下廣州時,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調查居民生活,1945至1946年在熱西地區工作時,廣泛接觸當地滿、蒙、回族等民族的生活實際,收集相關資料,為中國民族史研究打下了基礎。
社會發展和學術研究的需要。從國際背景來看,19世紀初,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中國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西方列強覬覦中國巨大的市場,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為他們入侵中國,掠奪中國尋找有力依據。西方史學傳入中國,包括世界史、區域史、國別史、編年史等史學著作受到廣泛關注。他們提出歐洲中心史觀、歐洲先進論、東方落后論,要用歐洲的面貌改造世界,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尋求理論依據。20世紀初,日本學者秋澤修二為了美化日本侵華,提供侵略有理的證據,寫出了兩本書《東方哲學史》和《支那社會構成》,認為中國社會歷史是循環、退化的,需要“皇軍”用最后的武力去克服,日本侵略中國促進中國社會進步,是值得肯定的。呂振羽運用唯物史觀,結合中國歷史實際,寫下《關于中國社會史的諸問題》《中國社會史上的奴隸制度問題》《亞細亞生產方式和所謂中國社會的“停滯性”問題》等文章,有力駁斥了秋澤修二等法西斯侵略史觀,激發了全國同胞的民族意識和抗日救國熱情。
從國內背景來看,20世紀初,在呂振羽之前,中國關于民族的理論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階級局限性。孫中山沿襲清末立憲運動的“五族大同”提出“五族共和”,強調中國的五大族群,漢、滿、蒙、回、藏和諧相處,共建共和國。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強調中華民族由多數宗族融合而成,各少數民族全系“本支百世”的“炎黃子孫”或“文王子孫”,這不僅不利于民族團結,還容易造成民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指導。19世紀40年代,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也在逐步形成與發展,在唯物史為指導的情況下,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產力、經濟的發展對民族產生、民族自身的發展、民族間相互關系等的影響。呂振羽的民族史觀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
呂振羽民族史觀的直接來源有兩個。一是列寧、斯大林關于民族問題的學說。列寧的《論民族自決權》,斯大林的《論黨在民族問題方面的迫切任務》《論民族問題》《論黨的建設和國家建設中的民族因素》等文章中所表現出的諸如民族自決權、民族平等相關理論,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基礎。二是毛主席關于民族問題的思想,即運用馬列主義指導中國革命而產生的思想,如《論聯合政府》中所提到的有關民族問題所要堅持的民族平等的方針政策等,為呂振羽民族史觀奠定了思想基礎。
呂振羽民族史觀的主要內容
為了研究中國各民族的歷史,呂振羽從工作中實地接觸或專門調研獲取資料,并通過國內各民族人士的口述資料、報刊、書籍這三類資料展開研究,其民族史觀蘊含著深刻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探究民族起源,駁斥西方謬論。19世紀二三十年代,英美民族史觀傳入中國,他們認為,中國人來源于印度、土耳其等地,中華文化來源于西方,西方人種優于中國人種。在《中國民族簡史》中,呂振羽一一予以批判,他認為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存在,中國人種來源于蒙古人種和馬來人種,人類有著許多不同的祖先。
第二,倡導民族平等,批判大漢族主義。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為了統治利益,大肆宣揚“大漢族主義”,認為中華民族同源于一個始祖,少數民族是漢族的分支。呂振羽在《中國歷史講稿》中指出,少數民族雖然只占到了中國總人口的10%,但是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并非是漢族的支脈,應該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維護國家的完整統一。
第三,宣揚愛國傳統,反對外來侵略。1939年,日本反動文人秋澤修二鼓吹“中國非外力不可進步”,企圖美化日本對華侵略。呂振羽認為中國古代有著繁榮燦爛的經濟和文明,近代由于以日本為主的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發展才嚴重滯后,中華民族應該團結起來,摒棄民族偏見,才能趕走侵略者,贏得民族獨立和解放。
第四,正視民族融合,反對國家分裂。呂振羽在《中國歷史講稿》中指出:“各民族,尤其是生活在一個國家內的各民族勞動人民在不可避免的相互接觸,不斷增強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中,在共同進行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必然相互影響,相互傳授、學習和吸收彼此的東西,逐漸引起差別性的削弱、減少以至消滅。共同性的成長、增長和發展表現為一種自然融合趨勢。”這個過程成了疆域和人口不斷擴大的一個條件,各族人民間經濟和文化上緊密聯系的一個條件,有利于今日祖國社會建設的一個條件。
呂振羽民族史觀的當代價值
作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中國化的第一人,呂振羽民族史觀立足歷史,關注現實,指引未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呂振羽民族史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方法原則。呂振羽是典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歷史。他在《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中強調:“歷史唯物論,不啻是我們解剖人類社會的惟一武器,是惟一正確的歷史學方法論。”他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一書中,“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了自殷代以來歷代政治思想、哲學觀點及其思想演變。”在《中國民族簡史》一書中,呂振羽對中國漢族及少數民族的起源作了考證和探討,“他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形態發展的理論,展示了各民族所經歷的歷史發展階段”。
呂振羽民族史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理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史觀,二是中華民族的多元體論,三是國家社會發展實際。馬克思主義民族史觀認為民族不論大小,發展程度高低,都應一律平等。呂振羽深耕史學界數十年,他在《中國歷史講稿》中對列寧認為的民族融合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的說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呂振羽認為: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某些國家之內的某些民族相互之間不可能完全沒有融合。中華大地上生活的各個民族,在數千年的交往中,勢必會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呂振羽民族史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前進方向。首先,呂振羽民族史觀體現了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資產階級民族思想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沒有從社會歷史發展中看到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呂振羽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看到了私有制的弊端和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找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具體方法,也科學分析了民族發展的趨勢。
其次,呂振羽民族史觀明確了解決世界性民族問題的方向。呂振羽民族史觀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契合了各民族的強烈要求,為處理世界民族關系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引導。面對弱小民族被壓迫和被剝削的現象,馬克思堅決倡導民族獨立與解放,指出無產階級必須掌握政治主動權,成為民族的領導者,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好無產階級的利益。
最后,在處理民族問題的方式上體現出了科學性和大眾性。資產階級處理民族問題的方式包括民族壓迫、民族同化等民族主義政策,這些方式只會激化民族矛盾,不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呂振羽堅持用民族平等、獨立、團結的原則處理民族關系,這種處理方式能夠調動無產階級的積極性并聯合起來為民族解放而斗爭。
呂振羽民族史觀的現實啟示
邵陽縣是一個多民族縣,有回族、苗族、壯族、瑤族、土家族等36個少數民族,轄青草、新立兩個少數民族村,少數民族人口880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82%。
呂振羽民族史觀有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與時俱進的實踐價值,對于呂振羽的故鄉邵陽縣,呂振羽民族史觀的萌芽地,如何深入學習呂振羽民族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途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黨的領導是各民族消除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根本保證,謀求各民族平等、團結和進步,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是黨的民族工作中心任務。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邵陽認真貫徹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政策,著力推進各民族的互嵌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民族地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邵陽縣政府立足邵陽縣實際,關注民族村經濟建設,實現少數民族同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推進多元文化交融,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大力傳承傳統文化。邵陽縣是個多民族縣,形成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民俗資源,藍印花布、布袋戲、花鼓戲等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名錄,白倉高蹺、扎故事、寶慶竹刻、手工榨油術等被認定為湖南省非物質遺產項目名錄。省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有32位,包括2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作為邵陽縣本土的企業,湖南藍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探索“非遺+扶貧”方式方法,深入挖掘藍印文化、生產藍印花布文創產品。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一是大力開展民族團結的宣傳。塘田戰時講學院是“南方抗大”精神的孕育地與傳播地,邵陽縣將其列為永久性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專門展示《中國民族簡史》《簡明中國通史》等著作,專題介紹呂振羽同志對民族工作的重要貢獻。大力開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自2019年來,接待專題班200余期、現場教學10萬余人次。同時,縣委縣政府大力弘揚和深度挖掘民族團結、抗日救亡精神,拍攝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紅色電影《烽火塘田》,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二是加強民族團結意識的培育。邵陽縣一中前身為1912年創建的“湖南省私立武東初級中學”,1946年遷至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學校始終傳承“南方抗大”精神,踐行呂振羽民族史觀,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一手抓民族團結,一手抓教育發展”,通過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打造民族文化長廊、民族團結進步書法墻及民族英雄長廊,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作者單位:中共邵陽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