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在高中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隨著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加,培養學生對生態環境的認知和關心已成為當務之急。地理學科作為涉及地球上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科學,提供了豐富的機會來探索和理解環境問題,以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在地理教學中注重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對環境問題的深刻理解,還能培養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積極參與的意識。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生態文明
素養的必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具有必要性。首先,地理學科的研究與保護對于生態環境的意義不容忽視。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致力于研究地球的各個方面,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其中,生態環境的研究是地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地理學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自然資源的分布、利用和保護情況,從而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只有通過對地理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生態環境的價值和重要性,并形成珍惜、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其次,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養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合。如今,全球各國都在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這體現了人類對生態文明的追求。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希望和接班人,他們的教育和培養關系到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地理學作為一門既關注自然環境,又關注人文環境的學科,可以為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契機。通過地理學的學習,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地球資源的稀缺性、環境的脆弱性,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
現階段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專業性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首先,許多地理教師在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選擇上缺乏前瞻性和創新性。他們往往將生態文明知識僅作為教科書上的一部分,沒有將其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導致學生對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產生了模糊的認知。此外,由于地理學科的廣泛性和深度,教師對生態文明知識的了解可能不夠全面和準確,從而無法將其真正傳達給學生。提升教師的專業性成為當前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的關鍵。還有一個問題是學生在生態文明知識儲備方面不足。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生態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為目標,然而,許多學生對這些概念和知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不足,這主要是由于教材中生態文明內容的缺乏及教學方法的單一。傳統的堆砌知識和被動接受的模式難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知識的儲備不足便成為一個突出問題。目前,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中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淡薄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對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和重視,以個人利益為重,忽視了自己與整個生態環境的關系。這種淡薄的生態文明意識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更會對未來社會的生態文明進程產生負面影響。最后是學生在生態文明實踐方面的不足。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要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行為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機會參與到實際的生態文明實踐中,這導致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真正體驗到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培養的實踐方法
充分挖掘課本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課本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素材。其中,《地球上的水》這一章節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案例。首先,通過講授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通過對不同地域的水資源分布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學生能夠認識到水資源短缺與過剩的問題,并開始思考如何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通過引入當地或者全球范圍內的典型案例,如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學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水資源管理與生態平衡的緊密關系。其次,通過探討地球上的水循環過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水資源的可再生性,以及水的重要性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或模擬實驗,親身體驗水的循環過程,并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探究水中的各種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例如,在城市雨水徑流的處理過程中,學生可以研究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對水質和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并思考如何改善城市水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此外,探索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沖突與平衡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分析水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思考如何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時,保護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例如,討論水庫建設與沿海濕地的保護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取得平衡,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整體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打造生態化課堂。針對高中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實踐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整體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來打造生態化課堂。這種方法旨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使其能夠深入了解和探索地理知識,并培養他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責任心。在《土壤的形成》這一地理內容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打造生態化課堂。首先,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組織實地考察活動,將學生帶到實際的土壤樣本采集點或農田耕作區,讓他們親自觀察、采集土壤樣本,并進行必要的測試和分析。通過親身經歷,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土壤的形成過程,認識到土壤的重要性及其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其次,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和虛擬實驗軟件等現代教學工具,展示土壤形成的各個環節和影響因素。通過圖表、動畫等形式的展示,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土壤形成的復雜性,同時也能對不同因素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認識。這種視覺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土壤形成過程的理解和記憶,培養他們對地理知識的興趣。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和問題探究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每個小組研究一種土壤類型的形成條件和特點,并通過討論和展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的活動既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又能夠加深對土壤形成機制的理解。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和問題解決的學習任務。通過給學生一些關于土壤質量、土壤退化等實際問題的案例,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和解決。這樣的學習任務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使他們能夠將地理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增強生態文明素養的培養效果。
充分搜集生態文明熱點,豐富課堂的內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是一個重要的課堂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取一系列實踐方法。其中之一是充分搜集生態文明熱點,以豐富課堂的內容。通過引入與當代社會和環境相關的地理和生態問題,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并培養他們對生態文明的關注和意識。在《地球上的大氣》這個地理主題中,教師可以選拔一些與大氣污染、全球變暖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緊密相關的熱點事件來討論和研究。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首先,教師可以介紹世界范圍內的一些大氣污染事件,如中國北京霧霾、歐洲酸雨和南美洲森林大火等。這些事件常常成為輿論焦點,引發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討論。通過對這些事件的介紹和分析,學生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大氣污染的原因、影響以及應對措施。其次,教師可以深入探討全球變暖問題。作為一個當前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全球變暖對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氣候變化和全球溫室效應的知識,并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討論。例如,學生可以研究并就個人和社會層面的減少碳排放方式提出建議,以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可持續能源和低碳生活的概念,從而培養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行動。
生態文明素養是指在地理學科教學中,通過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生態思維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地理環境、認識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從而增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首先,在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自然保護區或生態公園。通過親身體驗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和脆弱,進而產生珍惜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還可以組織相關的講座、座談會等,邀請專家學者向學生介紹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保護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針對高中地理課程內容中的一些生態問題,可以開展小組項目研究或者實地考察。例如,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具有生態問題的地區進行深入研究,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和生態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調查,可以更加直觀地體驗到現實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在生態文明主題活動中,可以結合社會實踐,讓學生參與到相關的生態保護工作中。例如,學生可以參與植樹活動、垃圾分類等社區環保行動,親身感受到個人行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實際行動,學生可以培養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和責任感,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是一項重要的實踐。通過充分挖掘課本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素材,整體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充分搜集生態文明熱點,豐富課堂的內容,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活動,以及組織展開地理研學實踐,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和保護意識,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通過這些實踐方法的綜合運用,高中地理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生態文明教育,幫助他們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高中地理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創新,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和人文情懷,為構建美麗中國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簡介:
石虎,1984年出生,男,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本文為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后疫情時代高中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編號GH2021085。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