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積極進行群眾舞蹈文化教育普及探索與思考對于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既有助于形成濃郁的社會文化發展氛圍,又能夠深度挖掘群眾舞蹈文化中所蘊含的藝術魅力及精神追求,從而使群眾舞蹈文化為高質量發展助力。在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之下,傳統的群眾舞蹈普及劣勢也相對較為明顯,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需要接受挑戰與創新,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群眾舞蹈文化更加廣泛的傳承與傳播。
群眾舞蹈文化概述及發展路徑
“‘群眾性舞蹈’是一種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的具有深厚群眾文化基礎的一種舞蹈形式,它與專業舞蹈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群眾舞蹈作為群眾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多重特性的多元化社會型舞蹈,功能性、多樣性、群眾性、業余性、地域性等特點共同覆載在這個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特殊載體上。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大大增加了人們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群眾舞蹈能夠填補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同時也在社區文化的建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縱觀群眾舞蹈的發展歷程,其真正誕生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彼時我們國家正處于時局動蕩、受盡屈辱的時代,在浩浩蕩蕩的五四運動后,國人逐漸接受了外來文化。這一時期西方藝術團帶來了一批外國人創辦的舞蹈學校、戴愛蓮“邊疆音樂舞蹈大會”、黎錦暉的兒童歌舞教育與創作、吳曉邦“為人民而舞”的理念與實踐都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參與感。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群眾運動的內核、活動的普及與作品的推出、風靡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群眾性舞蹈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產舞劇蒸蒸日上,《小刀會》《寶蓮燈》等具有本土風格的舞劇風靡一時,群眾舞蹈的內容與形式得到更加豐富發展,國民對于參與、學習群眾性舞蹈愈發熱情。新時期以來,國內群眾舞蹈蓬勃發展,廣場舞上動感的“迪斯科”、引人注目的“華爾茲”布滿了每一個空曠的場地,人們在參與廣場舞、觀賞廣場舞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感和美感,不僅能夠自娛自樂,還可以強身健體、結交好友。進入21世紀至今,開放松弛的環境為群眾舞蹈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群眾舞蹈在舞蹈專業領域中經歷了廣闊的探索。各地開始舉辦大規模的群眾舞蹈比賽、舞蹈培訓機構的崛起,以及數字媒體的發展促使群眾舞蹈得以走向更加繁榮長遠的道路。
高質量發展與群眾舞蹈普及形式
為實現人口的高質量發展,滋養群眾精神生活,群眾舞蹈有責任也有能力為其增添助力。群眾舞蹈在21世紀前所未有的開放環境下迅速發展,形成了以娛樂、健身為主要目的多元化的內容、多樣性的形式。
校園舞蹈教育包含從幼兒園起始的以培養興趣愛好為目的的少兒舞蹈、新課程標準視域下以素質教育為主要目的的中小學舞蹈,以及存在于社團活動和形體課程中的大學舞蹈活動等形式,這類舞蹈可以促進全國幼兒、青少年,以及參與老年大學老年人的人口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園、小學學生來講,他們在舞蹈表演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技能時,可以獲得觀眾和老師們的贊賞與鼓勵,他們會為此感到自豪和自信。通過不斷的實踐和表演,他們逐漸培養了自信心。
進入中學以后,繁重的課業與升學壓力大大壓縮了青少年自己的時間,一些孩童時期的興趣愛好也不得不迫于現實暫時擱置。這種現象是全國性的,但目前舞蹈課程在全國的中學課程設置中似乎得不到重視,以素質教育為主體的課程設置大部分是以音樂課程為主,舞蹈只是作為音樂課程中的一小片段為音樂課程增光添彩,更多則是以藝術團的形式夾縫生存。
到了大學時期,擺脫了升學壓力,學校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豐富的校園選修課和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專業、良好的舞蹈學習條件與更加廣闊的交流展示平臺。舞蹈內容的學習更加豐富。如今老年大學的興起,更是將舞蹈課程視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增強免疫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綜合來看,校園舞蹈活動都不同程度促進了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全面發展、高質量發展,也給在校生普及了群眾舞蹈活動,但這種普及呈現了從幼兒園到中學的遞減,再到大學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一些分布在校園以外的群眾舞蹈活動,首先是遍布全國大中小城市的舞蹈培訓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校園舞蹈教育的缺失,這些培訓機構也開設了成人舞蹈、老年舞蹈等課程,這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也彌補了其他形式的群眾舞蹈活動。
其次是政府組織的群眾藝術館、青少年宮、文化宮等場地舉行的舞蹈活動。這類活動主要集中在休息日或節假日舉行大型演出或比賽,政府舉辦的“全國藝術節”“群星獎”,還有各省市政府舉辦的藝術節,市民在這樣充裕的舞蹈資源和熱鬧的舞蹈環境中盡情享受,真正實現城市居民在精神層次上的高質量發展。
最后是分布在大街小巷、空曠場地上沸沸揚揚的廣場舞,它們為城市的繁榮景象再添一道靚麗風采。它沒有過多對“美感”的高要求,它可以跳得好,也可以跳得不好,不會受到來自“美感”標準來衡量個人能力高低的批評,卸下了重重壓力,反倒使民眾尋味到了廣場舞的別樣樂趣——參與其中的人跳得開心,在一旁觀望的人看得也開心。廣場舞近年來在全國蓬勃發展,舞蹈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于民間舞蹈,其次是健美操,再次是有氧拉丁,還有少數人喜歡街舞和爵士等。目前廣場舞的主力軍集中在即將步入或已經步入老齡化階段的女性身上,她們擁有著穩定的工作,或者作為家庭主婦,還有的已經拿著退休金,她們參與廣場舞并成為主力軍的最主要特點便是擁有自由、空閑的時間供自己支配。一些編導看到了廣場舞的成長,開始在本土化、特色化上摸索前進,如今已經發展十分成熟,在十九屆群星獎的獲獎作品中出現的西藏《奮進新時代》、寧夏《塞上兒女心向黨》等作品就可以發現當今時代廣場舞與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結合的成果。
相較于校園的舞蹈教育活動,校外的舞蹈活動普及程度更加寬廣,內容更加豐富,形式自由,為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加多元的舞蹈文化體驗,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緩解老齡化社會壓力方面也惠及了更多更廣的人群。
現代化指引下群眾舞蹈的教育普及新思考
群眾舞蹈的普及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口的高質量發展,無論是校園舞蹈活動中的舞蹈課程或舞蹈團活動,還是校外政府組織的舞蹈活動、廣場舞等形式,它們在相互結合、相互補充中形成了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提升每個年齡群體的人口高質量發展,也為減輕老齡化社會壓力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在全過程育人當中,群眾舞蹈目前的一些普及成果是值得被認可的。群眾舞蹈在現代化大時代的助推中快速成長,但也隱藏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群眾舞蹈活動資源分配。在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中,校園舞蹈活動形式的普及程度受到地域因素影響,這種形式普遍出現在城市,主要集中在某一線城市,在小縣城的小學中甚為罕見,鄉鎮農村的中小學校更是見不到舞蹈的蹤影。在大城市,通常一所學校只為學生配置一名或兩名舞蹈老師,處于極度不飽和狀態。這種現象在完善“全員育人”的過程中應當及時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并且制定相關規定確保得以改善。我們不僅要完善城市大中小學生的全員育人,也要注意到農村中小學學生的全面發展,改善舞蹈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
校外舞蹈資源分配主要體現在政府組織的舞蹈活動中,目前我國的群眾藝術館、青少年宮、文化宮主要集中在城市市民文化活動中,農村的廣大村民只能在茶余飯后看電視、刷手機來消遣時光。步入現代化以前,由于生產勞動方式的落后,農作物只能依靠人力來收成,那時候的村民們已經在農忙時光中感受到了田間地頭的自娛性舞蹈的魅力,也在其中消耗了機體的剩余精力,可以說對于舞蹈活動這類精神生活的需求幾乎得到了滿足。如今,隨著現代化的步入,現代化的生產勞動方式席卷全國的田地,機械設備幾乎替代了人力耕種,村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原先的田間舞蹈和機體消耗已經相當程度的銷聲匿跡,這時我們就應當及時關注村民們精神需求的變化,廣大村干部、村主任、鄉鎮書記應當制定配套的設施,設置固定場所與時間鼓勵廣大父老鄉親參與舞動,填補村民精神生活,促進完善農村全員育人與農村人口高質量發展。
更新群眾舞蹈形式。目前我國各地區的群眾舞蹈發展仍舊停留在較為低下的創作水平,無論校園內外,通常都是以固定的地點配上簡單節奏鮮明的音樂進行舞蹈,整體表現出動作和風格的趨同現象。另外,風靡于各大城市的廣場舞蹈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參加,她們中大多數還是即將步入老齡階段的人群,女性是由于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她們熱衷于跳廣場舞,但是脫離了校園舞蹈教育以外的男性同志的舞蹈教育普及也不容忽視,他們也是老齡人群中的重要成員,要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部人口的高質量發展,我們也要將注意力放在吸引男性與年輕人身上,在熱鬧的廣場舞中為他們開辟一方天地,在編排當中可以融合更多的時代元素,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進來。群眾舞蹈還可以向下扎根生長,廣泛搜集當地的文化習俗、民俗風情、民間故事,將這些帶有本土氣息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舞蹈的編排中,適當提升美感,逐漸完善“全員育人”與“全方位育人”機制。
組建專業隊伍是提升群眾舞蹈質量,加大群眾舞蹈普及力度、完善“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這里組建的隊伍不僅包含舞蹈編導、舞蹈教育等舞蹈專業的人才,還應當包含新媒體文學、新聞與傳播等專業領域的人才。他們之間團結協作,一方面研究舞蹈內容新生的創新,另一方面拓寬群眾舞蹈普及的廣度,不僅能夠提升舞蹈作品質量,還能吸引更多的群體參與群眾舞蹈當中,給群眾舞蹈教育的普及又提升一個臺階。在招聘組建隊伍中,可以廣泛尋找民間藝人,也可以與當地高校建立合作,在聘用期間應當多次組織專業隊伍的學習,及時掌握當下舞蹈發展新形勢,不斷提升自身文化與專業素養,提升團隊對于群眾舞蹈的普及教育能力。
中國式現代化指引下群眾舞蹈的普及教育主要體現在平衡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從而為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推波助瀾,借助校園內外群眾舞蹈教育的“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機制來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齡社會的壓力,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當注意舞蹈資源在城市與農村的分配、群眾舞蹈形式的更新以及專業隊伍的組建,進一步完善群眾舞蹈的教育普及。
作者簡介:
張清影,2000年出生,女,碩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熊芯,本文通信作者,1980年出生,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