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文化的基礎,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大量新詞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中西方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不斷出現的漢語新詞,譯者有責任及時進行翻譯,幫助外國讀者充分了解中國的最新情況,這對促進中國文化在各地的傳播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當代漢語新詞數量激增,讓漢語詞匯更加豐富多彩,但同時也帶來了新詞翻譯的挑戰。許多出版物和媒體存在誤譯、錯譯、硬譯、亂譯等問題,影響了文化交流和傳播。雖然學者提出了一些新詞翻譯理論,但由于新詞種類和用法多樣,僅憑某一理論難以完全解決新詞翻譯問題。新詞翻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解讀、研究和借用,這是一項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
漢語新詞
漢語新詞的定義。所謂漢語新詞,首先就在于它的“新”。對于什么是漢語新詞,學者們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傅懷慶認為:“新詞就是新創造出來的詞。對象是新的,概念是新的,形式也是新的。”王鐵坤說:“新詞是指一個新創造的詞,或從本民族語言的方言和行業中新借用的詞,也指一個固有的詞,產生了新的語義和新的用法。”這里在專家觀點的基礎上,采用了新詞的定義:產生具有當代色彩、使用者范圍廣、創作時效相對穩定的詞語。
漢語新詞的分類。這里分析了新詞的特點,發現按照分類的方式,基本可以概括出各類詞匯,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外來詞:主要來自外語音譯詞,中國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國外的新事物和新概念會涌入我國。有的直接引用外語,如“博客”“雅思”“代溝”,有的是具有輔助作用的外來詞,形成漢語混合詞,如“AA體系”“hold”“ATM”,還有純字母英文縮寫,如“CPI”“ECFA”“WTO”等外來詞。
同音字:指用相同或相似的發音來表達相同意思的新詞。有的來自方言,如“給力(來自東北)”“房貸(來自廣東)”“滴分(來自北京)”,有的則廣泛用于鍵盤輸出,既能表達自己的愿望,又能體現幽默效果,如“什么”“悲劇”。
新詞:指賦予原有詞語新的意義和用法的詞語,如結構相同的“XX”詞,“月光”“咬”“電子錢包”“電子警察”主導的“電子簽名”“房霸”“房棍”“房型”產生的“結構”。
社會發展需要新事物的出現,而這些現象又沒有一個詞來描述和解釋,于是產生了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詞,而這些新詞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性。例如“月嫂”“腦殘”“互粉”“捉迷藏”等詞語。
縮略語:為了適應經濟社會,根據漢語構詞規律,有規律地省略復雜事務的成分,使表達簡潔全面,又不影響縮略語的語義使用。比如《博士指導》《十二五規劃》《醫改》《內需》等。
漢語新詞的特點。語義特征被認為是用加減號表示預設語義屬性存在與否的重要方法。就像“梅”讀“梅”一樣,在網絡語言中,它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因為“梅”是由兩個“笨”組成的,所以用來形容愚蠢和無辜的人。二是詞語的截取與延伸,意思是截取一個詞的意思和外延。
結構特征。新詞仍然以組合為第一原則,其次是詞源。更具體地說,新詞的形式是流行的,然后人們總是遵循他們。類似的,新單詞是序列化的。例如,hot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高溫。20世紀70年代,“乒乓熱”出現,出現“名詞+熱”現象,如熊貓熱、英文熱;“動詞+熱”旅游熱、拍攝熱、貿易熱;另外還加上后綴“-化,-性,-度”等。
新詞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具有多元、多維性。新詞通常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思,另有一種意思是根據字面意思或單詞深層含義附加的。此外,新詞還有時代性。語言是時代的記錄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是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時代也反映出不同的特點。
漢語新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
忽視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由于不同的文化,東西方對概念詞有著不同的理解。翻譯是一項包含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工作。翻譯并不等同于詞與詞之間的轉換,而是文化之間的轉換。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比如這個詞是中國特有的,在英語中沒有對等詞,所以外國人很難接受這種民族語言。曾經有人翻譯過“高考狀元”,“Number one scholar”是直譯引自漢英詞典,但這種翻譯方式并不被接受,如果語境是清楚明了的,那我們可以簡單譯成“the best examine”or“a champion examine”。
譯者翻譯方法的簡單性。譯者盲目地采用歸化的方法,沒有考慮再現原詞中豐富而生動的意象。這一點在最新出版的《漢英詞典》(第三版)中尤為突出,如“the telephone”和“long telephone chat”;“流行”到“知名”,“火”到“引人注目”,“曬工資”到“公開工資”,“搖包袱”到“笑話”等。嚴格來說,這些翻譯很好,但感覺很無聊。漢語新詞所蘊含的生動形象和動態意義已被耗盡,翻譯也同樣乏味。究其原因,這些譯作的出現,很可能是因為譯者們只想省事,或者一味追求“正確”而不追求“準確”。
翻譯人員對漢語新詞理解不清楚。許多譯者理解新詞的意思,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例如,雖然知道“hanging arms”可以用來形容男人“吊”女人,但它也可以用來形容女人“吊”男人;把“浪漫”翻譯成“與美女的邂逅”,“邂逅”不僅是男人的權利,也是女人的欲望;將“負翁”翻譯為“花的比賺的多”,中國的大部分失敗者賺的遠比花的多,正是在房價“飛漲”的時代,一不小心就成了“負翁”;將“城市病”翻譯為“城市病”或“城市典型病”,卻不知道“城市病”根本不是一種物理疾病,而是一種抽象的用法,指的是城市森林、城市噪音、失業、城市暴力等。
譯者對新詞文化情感意義的模糊。譯者在文體意義和情感意義上對原文和譯文沒有一致的理解。例如,在一些地方,“色友”(攝影愛好者的幽默稱呼)被翻譯成cameraman/photographer和lens man,而沒有考慮到原文的非正式,甚至往往是俏皮的風格。中國Daffy BBS“翻譯點金”中的“釘子房”一詞翻譯成死忠屋主,并沒有注意到原來的情感含義,因為死忠指的是那些拒絕接受變化和新觀點的事物,是一個完全的貶義詞,“釘子房”至少在大多數中國人眼里并沒有貶義,否則,我們也不會為一些“釘子房”大聲歡呼。
新詞的翻譯策略
每當翻譯原則問題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時,嚴復的“信、達、雅”就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這是所有中國翻譯者應該遵循的主要標準。嚴復之后,又提出了與嚴復差別不大的翻譯原則,其中劉忠德提出了一套翻譯原則。劉教授解釋如下:一是,忠誠——對原主張同樣忠誠;二是,接近——尊重作者的本意;三是,表達與原文一樣富有表現力。
直接翻譯。一般來說,直譯的目的并不改變翻譯過程的原義。嚴格地說,你必須盡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結構,這就是為什么直譯能最好地保留新詞的元素和民族特征。第一,源文化和目的文化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如果你理解了它,那你就能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二,語言思維習慣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譯被稱為一種文化聯系,它包括語言思維習慣的交流。新詞直譯就是在不改變作者思想的前提下,保持原文的形象。
翻譯必須尊重客觀事實,不得違背原意。在某些情況下,意譯是一種更好的翻譯新單詞方式。例如,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英國文化中的“龍”有很大不同。“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積極的性質和聯想。從漢代開始,“龍”字便代表國王或皇帝,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噴火的怪物和魔鬼。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
翻譯與注釋的結合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注釋方法;第二種是注釋直譯法。有些單詞不復雜,也不短,在英語中很容易找到對應的單詞。但意思不夠,只能按字面翻譯。因為政治詞匯比較敏感,不允許有一點偏差,所以我們最好使用注釋。許多新詞,特別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專有名詞,在國外媒體上出現時,往往采用音譯和注釋的方式。有些詞短小精悍,在日常會話中使用率高。但是,如果譯者使用音譯和注釋,最好注意兩點。首先,讀者很容易接受它,如果原詞太長或發音與讀者不一致,則譯者不必使用這種方法。其次,譯者要考慮到詞語的文化特征,避免誤解。
精準策略。為了有效提高漢語新詞翻譯的準確性,需要以不斷的練習為載體,積累和總結經驗,基本方法就是準確找出中英文之間對應的文本。以實踐翻譯理論的基本原理為立足點,強調以英語文本中已有的常見意義為輔助翻譯,此過程中意義的選擇是提高翻譯的準確性,這也是當前翻譯工作的重點。以當前漢語詞匯現象為例,如克隆,它由英語“clone”音譯而來。此外,還有許多相似詞,它們是漢語新詞詞義過程中的重要輔助渠道。這些詞來自英語,意義和定位都比較明確。如果漢語新詞的翻譯是輔助的,那要注意和強調翻譯方法的使用,這樣才能充分提高翻譯的準確性。
靈活策略的實踐探索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比上述的精確策略更加困難。對此,我們可以以翻譯實踐為載體,促進自己對漢語新詞的翻譯和駕馭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英語語境的文化環境下,在多年積累下,加強漢語新詞翻譯的靈活性。在加強柔韌性訓練方面,理解英語特殊結構的能力,掌握英語語法和詞匯形成的精髓是關鍵。在翻譯中要注意地道英語的使用和表達。例如,英語單詞主要由核心詞和詞綴組成,可以將詞綴法應用到漢語新詞的翻譯中,使翻譯更具靈活性。
文化策略是在實踐翻譯理論指導下,以新漢語詞匯譯者的能力為基礎。想要使漢語新詞翻譯更具文化內涵,漢語文本或英語文本并沒有太大影響,這是因為文化的本質或內在意義是無法靠具體詞語來體現的,而是需要以文化積累角度為出發點,促進譯者人文素養的逐步提高,從而在知識面拓寬的基礎上帶動水平的提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華文化的熱潮在世界范圍內持續升溫。詞匯作為一種社會工具的最基本組成部分,由于其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其翻譯工作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譯者不僅要考慮語言本身,還要考慮文化背景,了解中英兩種語言在語境中的差異,這可能會對翻譯過程產生很大影響。新詞的出現或偶然,或有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國新詞的翻譯不僅有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還可以向世界展示真實的現代中國圖景。
(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