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然而,在商品化時代的今天,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卻面臨著諸多困難。針對高職學生理論學習動機薄弱等特點,筆者以教育教學實踐為主軸,從宣傳教育、校企合作和師德建設三個方面探索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旨在將工匠精神培養落到實處,為我國制造業發展培養合格人才。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一種高尚、卓越的思維品質,其主要蘊含嚴謹、認真、完美、創新等思想內涵,具有敬業愛崗、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高尚品質,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大多缺乏這種職業素養,對自身定位不準確,疏于職業技能的刻苦訓練,這不僅不利于他們個人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也無法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快速發展。因此,探索出一套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方法體系勢在必行。
進入21世紀,“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精神”二字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就更加困難。首先,高職院校的學生相較于高等教育其他階段的學生來說,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對“工匠精神”認識不足。對“工匠精神”理解屬于理論層次,學生們不愿意聽老師向他們闡述這一層面的知識。多數教師反饋,理論課學生睡覺、打游戲現象非常嚴重。其次,高職學院學生自我管控能力較差。以大連財經學院為例,早晨第一節課(8點)本科生準時到課率可達到95%以上,而專科生的準時到課率僅在70%左右;能夠完成每學年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本科生比率高達98.5%,而專科生僅為87.5%(近三年數據);再次,社會和學校對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投入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力度較小,學生能夠真正進入企業的機會很少,無法從一名工作人員的視角感悟、理解、發揚“工匠精神”。為有效解決這一系列問題,走出“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筆者提出以下措施。
加強宣傳教育、發揮身邊楷模作用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欲望較低的實際情況,要盡量減少“工匠精神”理論體系的講授,多宣傳身邊的模范,特別是優秀校友,用榜樣的力量來感化他們。學校應定期組織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出色的畢業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享他們的生活經歷、工作經驗,分享后輔導員要為主講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在校生關注細節、精益求精。同時,要求學生之間互相關注,召開“工匠精神駐我心”系列主題班會,要求學生講述身邊的故事,讓學生之間互相感染、讓工匠精神持續傳遞。學生管理部門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進行觀后感寫作比賽、演講比賽、短視頻制作大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對“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可。以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人物案例來感染學生,能夠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發揚工匠精神。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凡事要講究吃苦耐勞、一絲不茍;要求學生既要有水滴石穿的堅韌態度,也要有推陳出新的無畏勇氣,做一名新時代的優秀技能人才。
此外,學校應建立健全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工匠精神”宣傳教育工作組。多數高職院校通過課堂、會議、網絡平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缺少評價體系,導致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不夠堅定。為了使“工匠精神”入腦入心,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協同思政教師、輔導員共同開展宣傳、監督、評價工作。小組分工要明確,將學生培養工作落實到每個人身上。例如,定期安排工作人員與學生進行談話、定期組織工作小組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職業素養進行考核,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使學生不斷成長。同時,學校也要根據專業特色,開展融合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于一體的實踐討論、案例分析等活動,將學生帶入職場角色。總之,新時代的宣傳教育活動要有創造性,不能再是單一的理論講解,要為學生設計符合內心需求的多樣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國家制造業建設的非凡意義。這不僅能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打造職業技能,也能增強他們的責任感與自豪感,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雙軌制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核心,但學生在校期間學到的技能與企業的要求往往有一定的距離,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與發揚。因此,學校與企業共建的模式更有益于學生感受真實的職場,增強崗位認同感和職業榮譽感。首先,學校與企業應根據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實際情況,制定一套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標準體系,并建立學生職業素養檔案。為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學校可以挑選與所設專業對口的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條件,也可以為企業定點打造專業院系,還可以建立現代師徒制。只有學校與企業真正地融合,才能互相了解、共同發揮育人作用。這就要求雙方共同制定一套適合學生發展的職業化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方面增加實踐學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課時,讓學生走到企業中去,從職場中了解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員工、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理論知識,雖然也做過一些實訓任務,但這些任務基本都是職場中典型的工作。然而,當學生真正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時,就會發現一些工作是很棘手的,是在校學習期間沒有遇到過的。因此,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提升職業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雙軌制培養模式可以有效解決學生“脫離實際”片面發展的問題。眾所周知,很多學校認定的優秀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卻成了“低能兒”,這主要是因為二者的評價標準差異較大。例如,護理專業的學生在學校面對的是模型,而到崗位上面對的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護理對象的變化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心理挑戰。因此,在學校期間理論、技術都過硬的學生到工作崗位上若缺乏醫患溝通技巧、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淪為后進分子。也就是說,每個行業、每個崗位在實際工作中都有特定要求。因此,加強校企合作就必須讓學生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在目標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用心去了解、去體驗這份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真正地融入企業文化。有了這樣的經歷后,學生的學習目標會更明確,對他所實踐的崗位要求也更清晰,有助于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工匠精神的養成。雙軌制培養模式能夠讓學生將理論融入實踐中,并從實踐中進一步認識理論,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茍、堅忍不拔、勇于創新的必要環節,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舉措。
加強師德建設、傳承工匠精神文化
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影響與培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專注教師匠心、匠德、匠才、匠情的培養。相對于本科層次的院校,高職院校的教師更容易出現工作熱情不足、對學生耐心不夠等問題。為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愛、培養教師的職業情懷,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座談,引導教師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可愛的一面;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心理、調整教學方法,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幸福感。也可以開展一些儀式感較強的尊師重教活動,例如,舉辦“我最敬愛的老師”主題演講活動來慶祝教師節、學期初舉行拜師禮活動……都能激起老師心中的熱情,更努力地投入工作當中。其次,學校要為教師搭建一個良好的職業晉升平臺,讓教育教學工作者從心理層面樹立職業使命感與自豪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影響深遠。只有教師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學校與社會的認同時,才能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勇往直前。再次,學校應有計劃地為教師舉行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包括講述高職高專教育領域的先進人物、感人事跡,舉辦各種形式的師德競賽,表彰先進人物等,突出楷模的作用。
教師淵博的專業知識是教學的奠基石,教師偉大的奉獻情懷是教學的驅動力,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當驅動力不斷發揮作用時,教師才能滿懷激情地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教師需要與生俱來的情懷,也需要外界的養料來滋養這份情懷。所以,學校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教師的心理需求設計一系列的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幫助教師保持那份對教育執著的心。事實上,良好的師德師風建設不僅有助于教師的發展、教育的興盛,更有益于學生的成長。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有深遠的影響、直接決定著學生的未來發展。一位師德高尚的教師可以感染成百上千萬學生的德行,作用于千千萬萬個領域。一支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可以為國家培育出無數位大國工匠;一支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教師隊伍可以讓工匠精神傳播到每一個角落。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學生是未來國家制造業人才的主力軍,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繁榮昌盛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他們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職業技能,他們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他們必須踏實肯干、樂于奉獻,否則,將無法勝任時代賦予他們的重任。雖然在商品化氣息濃厚的今天,“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會非常困難,但只要學校不放棄、教師在堅持、社會在努力,就一定能讓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打磨自己的職業技能,為國家和社會盡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
劉嬈,1996年生,女,遼寧盤錦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