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音樂是指將紅色精神和音樂融合,贊揚、歌頌革命和建設的歌曲。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紅色音樂發展歷程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革命斗爭緊密相連。紅色音樂起源于20世紀中葉的中國,當時在中國大地上產生了一批紅色革命歌曲,它來源于人民,鼓舞民眾不斷前進,這些紅色歌曲散發出一種精神力量,具有強大的戰斗力。如《十送紅軍》、抗大校歌、《黃河大合唱》等優秀作品。它們服務于戰爭,成為激發戰士斗志的精神載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關注紅色音樂。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紅色音樂的內涵、特征、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浙江師范大學楊和平教授、江西師范大學熊小玉教授都做了大量研究,并發表了高質量的文章。這表明高校“課程思政”逐步受到社會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
紅色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民族特質
紅色音樂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理想信念,是中國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見證和珍貴的紅色教育資源。回望百年歷史,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頑強拼搏,紅色音樂文化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用音樂書寫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史詩,創作完成了一部部紅色經典作品,這些作品記載著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歷程,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不斷奮斗的道德情懷和價值理念,見證了我國革命運動的曲折發展,也見證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砥礪前行。在當下踐行“以美育人”的教育過程中,有著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作用。
紅色音樂文化具有極為強大的文化寓意,它主題豐富、通俗易懂,是紅色精神的生動載體,紅色音樂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通過一首首音樂作品,我們深深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如歌曲中涵蓋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現,起到傳播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自豪感的作用,紅色音樂文化在一定時期不僅推動了文藝創作的繁榮,還體現了中國革命音樂文化與革命戰爭相結合,與革命的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優秀文藝作品。這些紅色音樂表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中國人民勤勞善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國革命光輝歷程的真實寫照。
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
一、紅色經典音樂的重視程度不足
現階段,學校在紅色育人機制上存在機制不夠健全的現象。一方面,思政課、音樂課并未將紅色音樂納入課程體系,導致紅色音樂缺少主要傳播途徑,學生缺乏學習紅色音樂的途徑,另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實踐中,學生將紅色音樂融入舞臺,宣傳紅色音樂的內容、紅色音樂的種類和藝術表現手段也較為單一,紅色音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學校紅色音樂的制度規劃、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二、紅色經典音樂的運用形式較為單一
當今的大學生群體由于成長環境和接受教育的背景與紅色音樂文化相差甚遠,大部分同學對紅色音樂比較陌生。紅色音樂缺少傳播途徑,學生對紅色音樂的數量、內容了解甚少,或者學生只能利用網絡平臺等新媒體技術來進行學習。所以,創新和發展紅色音樂的傳播方式,加強教育和宣傳,建立新的保障機制,可以拓展當代大學生對紅色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擴大紅色音樂在大學生校園中的傳播。
三、紅色音樂文化的整合開發有待加強
在新時代的征途上,紅色經典音樂文化資源所具有的政治引領、文化傳承、道德教化等重要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既是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指示,也是對新時代大學生面臨新問題的有效應對,整合紅色音樂文化資源,進而引紅色音樂文化之“源”、活黨性教育之“水”。同時,高校應當通過參觀紅色基地、田野采風、演講、音樂會、校園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將紅色音樂文化進行整合,以便于進一步傳承和發揚,通過以樂育人、以情感人和以美育德,充分發揮紅色音樂文化在“三全育人”方面的作用,推動高校思政育人的高質量穩步發展。
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將紅色音樂文化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加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美育和德育的全方位育人,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為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的偉大歷程,對拓展實踐載體,進一步完善黨的思想建設的理論體系意義重大。同時通過紅色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奠定良好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實踐指導意義
紅色經典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革命傳統,凝聚大學生精神力量,培養有理想、有情懷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從而實現大學生黨性修養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黨性理念;三是紅色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有助于促進風清氣正的高校校園氛圍的形成,對創建和諧的校園環境、促進紅色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
一、堅持紅色音樂文化引領,塑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黨的二十大報告高位謀劃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路徑,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為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要利用多元化途徑著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引領學生樹立紅色音樂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課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是要帶領教師前往紅色基地進行研修實踐培訓,并以專題講座報告等形式增強學習紅色音樂文化的自覺性,這樣能進一步根據課程內容科學把握紅色音樂和課程思政的匹配,真正做到將專業知識的傳播與紅色音樂文化的思想價值引領高度融合;傳承好紅色精神,讓思政課教學更具有吸引力;二是教師要在深入實際調研中了解紅色音樂的內涵,將紅色音樂的發展過程、歷史地位以及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將紅色音樂與教育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這些紅色資源產生親切感和自豪感,更能引起共鳴,引領學生成長成才;三是打造一支專業化、特色化的思政教師隊伍,鼓勵思政教師加強與藝術教師的交叉融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模式。引導學生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中國特色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
二、探索“互聯網+音樂”課程模式,轉變教師教育理念
在傳統思政課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理論的講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音樂教學效果可以得到明顯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加新穎、教學形式更加多元化,學生可以通過不同形式來分析紅色音樂作品。可以更加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一是將“互聯網+音樂”引入思政課堂,可以增進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將“互聯網+音樂”引入思政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黨的革命歷史的理解,培養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三是將“互聯網+音樂”引入思政課堂,教師的教育理念的轉型有助于推動思政課程的創新發展,提升教育的整體水平,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思政人才。
三、深挖紅色音樂資源,革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常常會出現課程思政建設“兩張皮”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思政教師要發掘紅色音樂地方資源,開發特色化思政課程。善用身邊的紅色資源,將理論和歷史、理論和藝術、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加大紅色音樂的推廣使用力度,全面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一般來說,高校所在的地區本身就是歷史的承載者、見證者。以江西南昌為例,南昌八一廣場是南昌武裝起義的發源地,是軍旗升起的地方,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如: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館、小平小道和方志敏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紅色歌曲《光榮啊!南昌》《八一起義》《下沙窩的那朵花》等紅色歌曲就是其真實的寫照;同時可以開展實地教學,深挖紅色音樂背后的歷史、理論和實踐價值,充分提煉紅色音樂中的思政元素,同時,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前往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公益宣講等志愿服務,實地了解紅色音樂創作的革命歷史和英雄故事,深刻觸動學生心靈,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達到思政教育的目標;另外還可以推動蘊含紅色音樂文化的藝術實踐,讓大學生從實踐中體會紅色歷史,感受革命精神,進一步推動高校紅色音樂文化建設,在實踐活動中展現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彰顯紅色音樂和思政教育合力育人的魅力。
四、優化紅色音樂融入方式,提升紅色音樂育人實效
高校作為育人基地、人才高地和文化重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把優秀的紅色音樂文化植入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融入校園紅色文化建設,提升紅色音樂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發揮,進一步將紅色音樂文化與高校育人有機結合起來,用紅色音樂講好紅色故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報國之行,更好地完成文化育人使命任務。一是在“教”上。將紅色音樂與思政課堂有機結合,以紅色音樂的創作歷史背景為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紅色音樂遴選出來,結合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和人物,通過紅色音樂的學習,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愛國精神,另一方面將紅色音樂所蘊含的紅色文化納入思政教材中,選取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紅色音樂有機融入思政課堂教學中。二是在“演”上。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學校的紅色資源,開展體驗教學。運用音樂、歌曲、情景表演等多種形式,將思政課講深講活,如將各高校優秀校友或者將江西重大歷史事件(如三灣改編)創編成紅色音樂劇。三是在“創”。以江西紅色音樂為載體,拓寬大學生暑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走進當地革命烈士紀念館開展實踐調研,鼓勵學生研究創作紅色音樂與課程思政相關的作品,如教唱江西紅色歌曲,彈奏江西紅色作品,如在井岡山實踐,可以演奏《井岡山上太陽紅》《請茶歌》等經典紅色歌曲,助力大學生領悟并踐行中國革命精神,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紅色歌曲從書本植入青年大學生心中,充分發揮紅色歌曲強大的育人功能。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將紅色經典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滋養學生精神世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魂,實現紅色音樂文化與思政育人有機融合,對高質量推動高校思政育人意義深遠。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紅色經典音樂文化融入大學生黨性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DJYB049)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豫章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