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文科”教育理念,本文結合高校《外國音樂史》的課程開設目的和教學現狀,從課程性質、課程特色、教學目的、考評機制、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探討了“三加一結合”(即:理論加實踐、課內加課外、線上加線下的三種不同教學途徑,與翻轉式課堂相結合)多元化教學模式應用于本課程教學中的實際收獲與突破,同時,分析了《外國音樂史》教學中推廣“三加一結合”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
新文科視野下的教育理念
2014年,國家教育部就印發了《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2018年,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印發《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在全國中小學建設1500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在全國高校建設30個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深入實施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推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
我國從提倡培養高校學生藝術素質教育開始至今,高等院校中幾乎都開設了《外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的課程。對其教學模式的改革及由此帶來的教學效果的提升、學科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一直都是高校教師們在探索與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高校《外國音樂史》的課程性質與特色
《外國音樂史》是高等綜合類大學、師范院校音樂院系開設的必修課之一,也是專業類音樂院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既是學習鋼琴、聲樂、曲式、和聲等其他音樂學科的基礎課程,也是一門融合音樂歷史、人文、政治、地理、美術、宗教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課程,更是學習和了解西方音樂文化的必備學科。由于本課程的文化含量較高,因此已成為文理科高校學生選修課程之一,是提高文理科學生綜合素質的必備課程。本課程立足于師范類高校的音樂教育目標,教學中貫徹《中學音樂課程標準》的精神,以面向中學音樂教學為實際,走出音樂專業理論教學的誤區,努力貼近中學音樂教學實際,開展音樂理論研究,使學生基礎理論扎實實用。
《外國音樂史》是學生系統地學習各門音樂理論和技能的基礎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除了西方音樂史(即從古希臘古羅馬到20世紀的現代音樂)以外,還包含非西方的東南亞音樂(老撾、緬甸、越南、泰國)、南亞音樂(印度)和非洲音樂。而教學的難點和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的基礎上,能真正將它們運用于演奏、演唱、學習與創作音樂的實踐中去。本著歷史與作品相結合的原則,本課程的教學在重視基本內容講授的同時,強調學生演唱、演奏技能與外國音樂史理論相結合,鼓勵學生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實踐形式來學習課本知識,以此來拓展知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該課程的開設,能夠促進學生審美素養、藝術品位、道德素質、品質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通過開設這種國際課程來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社會、文化和經濟,培養他們的文化敏感性和尊重他人文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促進學生了解他國文化的同時,繼而對本民族文化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自覺地產生內在觀照與思考,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和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強化了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加一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
基于《外國音樂史》的課程性質,結合其課程內容特點,立足于教學過程中的現狀,筆者認為,通過理論加實踐、課內加課外、線上加線下的三種不同教學途徑,與翻轉式課堂相結合,我稱之為“三加一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使該課程的價值得到一定的優化和提升。
首先,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作為一門史論課,《外國音樂史》的“理論性”是必然的,因而,基礎理論知識的熟記是必備(背)前提,但一定要防止理論性變成“夸夸其談”,理論考試=背(貝)多分(芬)的尷尬局面。因此,我們在強調理論的首要性之余,還應該合理增加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比如,學生自主講課—賽課—評課、教唱、教演、個人/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等形式。
這些形式是將干澀的理論知識生動化的過程,也是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再認知過程,更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了作為“課堂主角”的責任感、被高度關注感、被期待感、成就感和自我認知的評判,從而激發了他們后繼學習的躍躍欲試的心理與強烈的期望值。如此讓學生提槍躍馬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反響,對《外國音樂史》的教學改革之路而言,無異于開啟了生機勃勃的一步。
因此,作為高科技時代背景下的《外國音樂史》教學,應該提倡“起步于理論課本,而走向詩意的遠方”的教學觀念。鼓勵學生多參與實踐性的活動,將理論原理,知識遷移、進化為一件件具體的社會實踐行為,繼而使學生從現實的社會實踐行為中完成對理論知識更深刻的再認識。
其次是課內加課外教學,這是將理論和實踐教學結合更緊密的形式。課內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仍是以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點為基礎,但可以通過多樣化、生動的課件設計,師生互動的案例分析等賦能行動的方式,來增強其趣味性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提高他們親自參與的興趣和被關注感。課內學習對音樂專業的學生而言,更多還可能存在由于外界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形成的某種程度上的專業視野的局限,而課外教學的開闊性、多元性、能動對比性則可以較好地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局限。比如,帶學生走進音樂廳聽音樂會、看畫展、參觀博物館、跨校間的專業學習交流會,以及參加行業性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等等。這種教學場域擴大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近距離、更真實地了解外國經典文藝的本來面貌,豐富了他們既有知識儲備之外的外國文藝認知,讓他們更清晰地看到國內對外國文藝的研究現狀和聚焦熱點,使他們真切感受到外國文藝在我國當下文藝生活中的價值影響、發展趨勢,從而讓他們能形成一個更清晰、更現代的視野來認識和學習這門課程。
第三,線上加線下教學。線上教學主要是指錄播式的微課。課時的長短、課時周期的安排、課堂內容的設計、課后作業的布置,均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實際來靈活、自由安排。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一是學生的學習時間更靈活、學習步驟更自主、學習進度更自由,遇到不懂的知識,還可以重復看視頻進行多次學習;二是這種講課、互動、作業、試題、互聯網一體化的線上微課形式,可以使該課程的教學和傳播很好地與現代化科技手段緊密結合,從而突破人員、場地、時間、過程、數量等等的限制,而變得更有現代化意義和社會價值。線上線下教學的具體課時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現狀和學生的能力特點來安排。
第四,翻轉式課堂。它將“三加”模式綜合于一體,是教學反哺的最好形式。學生將學習中的感悟帶到課堂進行分享,將自身的不解、迷惑與老師、同學進行請教,將學理上發現的錯誤與老師合作辨偽。
作為高校藝術教育的基礎理論課,《外國音樂史》的教學通過“三加一結合”模式的綜合運用,向學生打開了一扇更廣闊的學習之門,讓他們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投入、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創造(演唱、演奏、創作)、欣賞美的音樂和音樂的美,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中、外音樂各自的文化價值,包括在世界的舞臺上如何繼續更好地發展、弘揚中國音樂、中國文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執行力以及研究能力均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新考評機制的建立
此外,筆者還發現,在將這種“三加一結合”模式應用于教學實際中時,其優勢的體現還需符合新教學模式的教學考評體系。因此,優化課程成績評定方式也是重要的一步。
新的期末考評機制應以OBE教學評價體系為基礎,在現有考評機制上作以優化。即,學生最終成績將由課堂考核成績(占50%)與卷面考核成績(占50%)兩部分構成。具體來說,主要由這四個方面組成:課上考核,包括10%到課率、20%課堂學習(包含理論、線上、線下、翻轉式課堂四方面。線上視頻觀看:學術講座、研討會、音樂會;線下論文;學習總結等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師生合作探究)、20%教學實踐(模擬課堂教學:學生講課、賽課、評課,個人/小組討論,辯論等)。卷面考核,是指50%期末卷面成績。即,最終期末考試成績=課堂考核成績(占50%)與卷面考核成績(占50%)。
這個評分機制具象化了“三加一結合”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學生實際學習中的可操作性價值,它與傳統的看重現場筆試成績的評定方式不同,新考評機制更尊重學生的學習投入性,更看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頻率,更考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性,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記憶—思考—專業應用的實際關聯,而不再是單純從理論知識的記憶量來測量學生是否掌握了這門課程的基礎知識。
結合教學周期的執行狀況來看,筆者認為新的期末考評機制從學、思、行三方面對學生做了更為全面、客觀、靈活、多元的考量,能更綜合地體現《外國音樂史》這門課程對學生素養培養的現代化要求。多元化教學模式與新的考評機制相結合,使本課程的教和學都取得了改革性的成效,值得持續性地實施和廣泛推行。
思考
著眼于當下高校的《外國音樂史》教學現狀,多維度教學模式的應用與推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和必然,是提升現有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三加一結合”的教學模式很好地打通了書本世界(課本知識)與客觀外部世界的真實聯系,學生通過強大的互聯網、發達的社會藝術動態活動,以及與同行的交流學習,使他們的外國音樂史理論學習的環境不再單一,從而減少他們內心存在的某種學習迷惑感。“三加一結合”的模式也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觀看其他國家發展、弘揚、研究音樂的“世界之窗”,也促使他們更現實地思考:怎樣看待中、西方音樂的價值、影響以及如何構建一條發展、創造具有中國文化精髓的音樂道路。
對于課程建設而言,在強調以學生為教育核心的今天,一門課程的有效性價值衡量標準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是否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困惑、是否讓學生能學以致用,“三加一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還使《外國音樂史》的課程教學從簡單的理論講授到實際的知識遷移再到有深度的學術思考和研究,都有所助力和提升,繼而使《外國音樂史》的整體課程建設具有文化自信的高度、“新文科”視野的廣度、學術研究的深度的特點。
外國音樂史是一個積淀了東、西方經典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學科,也是一門具有開放性國際化視野的課程。它絕不是狹隘的某種發達文化論,我們也不應該再以保守的眼光和靜止的立場來認識和學習它。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任何國家想在這一國際化的學科領域中取得新的成果,都應該進一步探索和發掘新的研究方法。“三加一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正是發掘新方法的一種體現,它將當代科學技術與人文教育相互磨合、融合,且以一種變化、發展的開放式教育方式來呈現教育結果。筆者認為,這種新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我國外國音樂史的課程教學,也同樣有利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外國音樂史教學。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信,“三加一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經過不斷完善,并持續運用于高校課程教學中后,《外國音樂史》作為專業必修課也好,抑或通識選修課也罷,與以往的教學相比,都會呈現出更好的提升。而“中國化外國音樂研究”事業也會迎來不一樣的新征程!
作者簡介:
施慧,1981年生,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西方音樂史。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