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法學教授,杜愛萍在每一個課堂案例里都會向學生們詮釋什么是法律的“溫度”與“力度”,引領他們成為一名有溫度的法律人。多年來,杜愛萍以滿腔熱情投入法治教育、普法宣講以及云南省的婦女兒童工作,忠實踐行著一名法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記者:是什么促使你成為一名法學教師?這么多年,你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公證員,實現了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在法學教育上,您有什么樣的心得與體會?
杜愛萍:我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律師或者法官,高考就報考了西南政法大學。讀研究生時,導師帶著我深入接觸了需要特殊保護的女職工和未成年員工,這期間我意識到如果成為一名教師,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就像導師影響我一樣,我可以影響我的學生,進而為全社會的法治建設作貢獻,所以我畢業后選擇成了一名法學教師。
我一直希望這個社會更公平,變得更美好。在從事法學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我始終認為法學生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的法學生以后從事法治工作,不管是執法還是立法,整個工作過程對老百姓的影響很大。
記者:走下講臺,你還走在法治志愿服務的最前列,一直奔波在云南省城鄉普法一線,普及各類法律知識,至今獲益的群眾已超過200萬人次。作為一名法治鄉村建設的助力者,能給我們講講關于這方面的情況嗎?
杜愛萍: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提高鄉村治理能力?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普法。所以,我加入了很多基層普法隊伍。調研過程中,我發現民眾法律意識薄弱。侵害婦女權益的行為之所以在農村比較多見,一方面源于周圍環境對女性固有的認知,另一方面源于婦女自身沒有意識到合法權益受損,我下定決心要為改變這一現狀而努力。
2018年,我開始參與省婦聯組織的一系列基層調研活動,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廣大婦女同胞的現狀,從而更加精準地宣傳普及法律知識。2018年底,我跟著婦聯到云南曲靖會澤做調研,一名退休老教師堅持做志愿服務,維護婦女和兒童權益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之后,我更積極參與基層的普法宣講和法治志愿服務活動,努力為婦女兒童撐起一把“法律保護傘”。
我尤其注重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給廣大婦女講解婚姻家庭、財產、人身權利、家庭暴力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引導她們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加強她們的維權意識。公平正義不只是我們法律人的追求,更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
記者:在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工作中,家庭暴力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杜愛萍:在鄉村法治建設過程中,家庭暴力問題一直是一個難點。家暴不只拳腳相加,它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比如精神暴力涉及侮辱、誹謗、散布隱私、威脅、跟蹤、騷擾等。雖然和暴力毆打相比,身體上沒有遭受侵害,但會影響受害者的工作和生活,時間長了對受害者的精神也會造成嚴重侵害。
家庭暴力不僅對受害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嚴重的侵害,更不利于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穩定和諧。有些村里的男子喜歡喝酒,喝了酒就打媳婦。在老一輩的觀念里,認為兩口子打架是常事,是家務事,其實這是一種嚴重侵害受害人人身權利的違法行為,而且家庭暴力常具有隱蔽性、連續性和反復性等特點,嚴重損害家庭成員身心健康,預防和懲治家庭暴力需要強大的法律武器。
2019年7月起,我開始參與“云南反家庭暴力”立法前期調研和條例草案的起草,和很多法律工作者一起去山東、湖南、浙江等省,以及云南的普洱、玉溪、曲靖等市,展開反家庭暴力地方立法及實踐工作的調研,最終結合國內外的立法經驗,起草和論證了《云南省反家庭暴力條例》。《條例》已于2021年3月1日生效,為云南省反家庭暴力工作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法治保障。
我到基層普及法律知識時,除了普通村民,還會重點對村(社區)干部、人民調解員、網格員、駐村輔警等人員進行法律培訓,因為他們在開展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我會告訴大家,什么是家庭暴力、怎么預防家庭暴力、遇到家庭暴力怎么辦,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幫助化解因家庭暴力產生的矛盾糾紛。我鼓勵大家,如果遭遇家暴,一定要勇敢說“不”!同時,積極尋求幫助,遠離施暴者,及時報警向相關機構求助,向所在單位、居委會、婦女聯合會等單位反映和求助并注意保留相關證據,或者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禁止對方再施暴、騷擾和威脅。在農村,很多人意識不到或者不認為一些行為已經構成了家庭暴力,這也是我們要重點宣傳的內容,清掃這方面的法律知識盲區。
記者:多次普法講座中,你都提到了未成年人犯罪,你是怎么看待這一現象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過程中,家庭該起到怎樣的作用?
杜愛萍:無果的果樹,因不結果而遭受責罵,但誰曾探究過土地的貧瘠?折斷的樹枝,因朽爛而遭受責罵,難道不是因為大雪的重壓?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和家庭教育有著較大關系。一個孩子“病”了,其實是一個家庭“病”了,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從社會層面來講,還存在家庭教育主責機構不明確,指導支持不力,缺乏規范監督等問題。
在云南省,還面臨著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有待破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任重道遠。
如今,家庭、社會和學校對未成年人都是管控的,但為什么還會出現一些悲劇?還是因為家庭監護的缺失。我發現犯罪的未成年人中,不少都有低齡化、暴力化的特點,留守兒童占比不低。一個家庭殘缺了,孩子得不到完整的愛,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的情況。比如說有些人可能會把家庭暴力當成家庭教育的一種手段,或者有些是缺愛、有些是溺愛,這些都是非常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里面的一些難點。
2022年1月1日起,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國事”。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品行和習慣。
2024年,我和很多法律工作者一起,去山西、玉溪、昭通等地以及各級法院、檢察院等開展了廣泛的調查研究,起草了《云南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建議稿)。這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云南省實際制定的條例,讓家庭成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國家提供支持,社會提供協同。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