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國際化大都市,以繁忙的節奏和璀璨的夜景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在這繁華喧囂的背后,我們或許會忽略一個生態秘密: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中,有一些野生動物正與我們共同生活。它們并不像動物園里的同類那般被精心照料供人觀賞,而是以一種隱蔽又自然的姿態,巧妙地融入城市中,與我們共享這片繁華又充滿生機的土地。
上海屬于東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位于長江與大海的交匯處。這里四季分明,日照較長,雨量充沛,極利于動植物成長繁殖。有這樣溫暖濕潤的氣候和地質基礎,千萬年來,上海地區的生物得到了蓬勃發展。這里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和越冬地,是江海洄游生物的必經之地。來自遙遠地域的生物,為上海帶來豐富、多樣、深邃、壯麗的生命故事,把上海同整個世界聯系起來。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上海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使許多野生動物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曾幾何時,長江口附近的白豚是這片水域的驕傲,如今只剩下殘肢遺骸。在城市的邊緣地帶,獐和狗獾等野生動物也曾繁衍生息,卻逐漸失去了棲息地。如今,很多物種,我們只能從歷史的記載中去追尋它們曾經的足跡。但在某些角落,仍有一些頑強的生命在與人類共存。
長江奔騰萬里,匯入東海,造就了長江口區咸淡水混合,冷暖水流交替的條件。多樣的水文環境可以滿足不同魚類的需求,豐富的生物資源為幼魚提供適宜的餌料,使得不同的魚類分批在長江口區產卵繁殖,長江口常年可見魚卵和仔魚,成為我國優質的魚類產卵育幼場之一。
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是許多江海洄游魚類的必經之地。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中華鱘,這種古老而珍稀的魚類每年都會從海洋溯流而上,回到長江產卵,完成生命中的重要一環。刀鱭和鰻鱺也是上海地區的江海洄游魚類代表。除了這些珍稀的洄游魚類,上海這份獨特資源還常常會出現在上海人的餐桌上,比如小黃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許多家庭喜愛的食材;而松江鱸魚,因松江府所產而得名,更是上海的特色,被譽為“江南第一魚”,深受人們喜愛。
流經數千里的滾滾長江,每年攜帶來3億噸泥沙,為這里的土地帶來豐富的養分,孕育了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上海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在候鳥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的中路,每年有大量的鳥類途經此地。遷徙是鳥類生命周期中風險最高的行為,途經東灘的鳥類在棲息期間,可獲取充足的營養,這對完成遷徙或越冬,從而在來年繁殖,具有重要意義。崇明東灘已記錄到的鳥類數量有300多種,每年有超過100萬只次的候鳥在此棲息或過境,其中不乏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等。
而在東灘不遠處,我們身邊的小區、公園里,鳥類同樣為我們提供了觀察自然的機會。喜鵲以其黑白相間的羽毛、清脆悅耳的叫聲,成為了城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小巧的麻雀也很常見,它們帶有褐色羽毛和短而尖的喙,在樹枝間跳躍、飛翔。你經常見到的那種全身烏黑的鳥,可能是烏鶇,它們的喙細長而稍曲,歌聲悠揚動聽。珠頸斑鳩頸部下方有環狀斑紋,在草坪、樹林等地方蹦蹦跳跳地覓食和棲息。


與此同時,一些小型獸類也以獨特的方式棲息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公園綠地之中。刺猬、松鼠、黃鼬和貉等都是在上海較為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背部布滿尖刺的刺猬和尾巴蓬松的松鼠,相信大家一眼就能認出。黃鼬就是俗稱的黃鼠狼,體型細長,毛色鮮艷,近年來隨著綠化的改善,常在上海各個小區出沒。貉,它的面部有黑色“眼罩”,體形中等,毛色較為暗淡,也成為了上海不少小區里的新鄰居。
夏夜里,公園綠地、濕地和水邊常常開起音樂會,這是蛙類在呱呱地唱著歌。飾紋姬蛙、澤蛙、中華蟾蜍等紛紛加入“演奏”,此起彼伏,很是熱鬧。它們捕食周圍的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如黃蜻、白紋伊蚊等,為控制害蟲數量、維護生態平衡作出重要貢獻。昆蟲與我們的接觸更為密切,是城市中最豐富、最活躍的生物類群之一,它們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構筑起復雜的社會網絡,共同維持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繁榮。
曾經,上??萍拣^附近有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小濕地,吸引了大批生態愛好者。如今,上海自然博物館發起的“上海昆蟲家譜”公民科學項目吸納了4萬多名“城市公民科學家”共同參與。通過拍照錄音等方式,共同鑒定了5600多條昆蟲資料,新增了100多個上海昆蟲新記錄,也加強了科學家與公眾的聯系。
上海以其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吸引著不少野生動物的棲息,為了維護這份良好的生態,我們市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一些看似善意的舉動,如喂流浪貓、隨意放生等,其實對生態系統是巨大的威脅。
流浪貓并不是野生動物,它們因飼主的隨意丟棄而流落在外。對于城市生態來說,流浪貓是外來物種,它們的加入很可能破壞了原本平衡的城市生態系統。貓是頂級的掠食者,會捕食城市中的小型動物,包括鳥類、哺乳類、昆蟲等。這些小型動物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食物鏈中的重要環節。流浪貓的捕食行為會導致這些小型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此外,流浪貓還可能攜帶大量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如貓抓病、弓形蟲病、狂犬病等,這些疾病不僅對貓自身的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通過接觸傳播給人類和其他動物,對公共衛生造成潛在威脅。并且,流浪貓的繁殖能力驚人,一對成年貓及其后代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后代,導致流浪貓數量激增,增加了城市動物管理的難度,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種出于善意卻同樣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做法——隨意放生。新聞報道:上海的蘇州河因市民盲目放生而出現大量死魚。蘇州河作為城市水域,生態系統相對脆弱,放生的魚類如果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很快就會大量死亡。這些死魚在水中腐爛,會釋放氨氮等有害物質,嚴重污染水質,影響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傳遞到人類,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如果隨意放生非本地物種,會造成生物入侵,導致本土生物數量減少,進而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大量無序的放生行為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而且,為了及時清理死魚、打撈外來物種等,環保部門不得不進行緊急打撈作業,浪費了寶貴的公共資源。上海目前已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本市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動的意見》,對科學放生的程序、地點、方式、禁止放生生物品種都作了詳細規定,有放生需求的市民應依法依規放生,共同守護良好生態。
繁華都市中,許多我們未曾留意的野生動物鄰居正默默地與我們共生。我們應懷敬畏之心,保護這份和諧,共同守護這份難得的生態平衡,勿讓善意之舉成為破壞之源。
(本文作者為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服務部部長,曾被科技部授予“全國十佳科普使者”)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