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尼蘇達大學發展心理學家諾曼·加梅齊在四十余年的研究中,見了數以千計的孩子,有一個男孩得到了他持續多年的關注。
剛認識這個男孩時他9歲,母親酗酒,父親已離開了他。每天,這個男孩都會帶著“三明治”早餐來學校:兩片面包,中間沒有任何東西,因為家里沒有人做食物。盡管如此,這個男孩一直不希望被別人可憐,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庭的問題,他總是精神奕奕、面帶微笑地上學。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男孩始終在學業、人際、心理方面都非常良好,事業也比同齡人要成功。男孩在經歷創傷后展現出不被打倒的力量,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黑色生命力,他通過積極的情緒管理、認知重構和行為調整,不僅克服了創傷,還發展出新的技能和能力,對個人成長、社會適應和心理康復有重要意義。
人們經歷的創傷,包括遭遇事故、目睹暴力事件、長期被父母惡劣對待、被配偶精神支配等,預示了他們未來生活不幸福的概率較高,但黑色生命力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面對困難,實現個人成長和轉變。心理學家泰德斯·費羅特馬斯表示,擁有黑色生命力的人有以下特點。
如案例中的男孩原生家庭并不美滿,但他對家庭以外給予自己愛的人,像老師、親戚、朋友等,非常珍惜、感恩、敬重,這些正面情緒會讓他擁有更緊密的關系。對于個體來說,創傷就是一個機會,他們能重新找到曾經忽視的社會支持系統,當他得到了幫助,會體會到在困難中是可以求助他人的。
心理學家泰勒·哈特曼認為,因為曾經經歷過極端的狀況,個體能從不同視角看待現實,對什么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有著正確的判斷,比如會更欣賞自己的人生價值,讓自己活得更輕松,不斷增強自己的人生意義感。
對處理困境的自我能力評估在一個高水平上
他們會更依靠自己,對人生的艱難有更多的心理準備,會有這樣的內心對話:“再壞的情況我也經歷過,現在還有什么事我是應付不來的?”他們很相信自己在未來遇到困難時會有能力解決。
在泰德斯·費羅特馬斯的研究案例中,大約有35%—75%的人在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創傷后會擁有黑色生命力,其中促成成長最關鍵的因素并非創傷本身,而是嘗試與創傷抗爭并最終獲得成長的過程。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來自測在經歷創傷后的成長水平。該量表最早由泰德斯·費羅特馬斯和勞倫斯·卡爾霍恩于1996年編制,2011年由我國徐玖平教授翻譯成中文版,共21個條目,總分為0-105分,每題的選項皆為:我沒有感到變化(1分),我感到變化非常小(2分),我感到變化較小(3分),我感到變化中等(4分),我感到變化較大(5分),我感到變化非常大(6分)。最后統計總分并查看分析。
1.我改變了生命中重要事物的先后順序。
2.我更珍惜生命價值。
3.我發展了新興趣。
4.我擁有了更多自信。
5.我對精神層面有了更好的理解。
6.我明白當遇到困難時可以依靠他人。
7.我確立了新的生命之路。
8.我有與他人更親密的感覺。
9.我更愿意表達我的情感。
10.我知道我能更好地處理困難。
11.我能做讓生活變得更好的事。
12.我更能接受事情的任何結果。
13.我能更好地珍惜每一天。
14.這次事件給我帶來新的機會。
15.我對他人有更多的同情。
16.我會盡量處理好人際關系。
17.對需要改變的事,我會努力去改變它。
18.我更堅定自己的信仰。
19.我發現自己比想象中堅強。
20.我體會到人生是那么美好。
21.我更接受自己需要他人的幫助。
得分低于60表示創傷后成長水平較低,即在創傷后自我價值感降低或生活質量下降;得分在60到79之間表示中等水平,表明雖然經歷了創傷,但也找到了一些積極的應對策略或成長機會;得分80或以上表示創傷后成長水平較高,意味著不僅在心理上適應了創傷,還從中找到了積極的改變和新的可能。
泰德斯·費羅特馬斯和勞倫斯·卡爾霍恩提出了創傷后成長模型,里面包含著幾個關鍵策略,它們對創傷后成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正面的認知重評,即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去理解負面事件,它的過程包括:當我們遇到一件自己認為是負面的事件時,先試著標記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我開始氣憤了”“我感到很焦慮”,然后重新分析這件事,以全新的、樂觀的方式去敘述,思考它對我們現在和今后的積極意義。
如案例中的男孩,看到同齡人都是光鮮亮麗,但回想自己家是家徒四壁,自己在同齡人中顯得窮苦寒酸,那么這時候他要坦誠地表達感受:“我非常恐懼,這一切都讓我不舒服,我不想跟任何人見面。”如實關照自己,尊重自己的情緒,然后思考“我看到同齡人都是光鮮亮麗”這件事,鍛煉從另一個角度去敘述,如:“他們本就光鮮亮麗,所以不需再努力去爭取什么,他們肯定沒有我這個‘窮光蛋’努力和堅韌,老天肯定是以此來鍛煉我的意志。”“他們的光鮮亮麗是父母給的,我要是得到了豐富的物質,那必定是我自己的功勞。”“上天不會再把更糟的加在我身上了,它必定會給我開辟一條出路。”這些正面的認知重評,賦予了事件新意義,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目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相關的研究指出,以下三種思維轉變方式能運用于認知重評當中。
從向內的指責變為向外的歸因:壞事的發生不是我的錯。
從總體的否定變為具體的拆分:這不意味著我的全部生活都大錯特錯,我肯定有某些方面做得好。
從永久的執念到暫時的發生:現在的狀況是會變化的,而不是固定了的。
心理學中“有意的沉思”指的是對尋求意義、解決問題、回憶和期待的反復思考。如男孩會從不同的生活事件中進入“無意的沉思”:我的家庭這么糟糕,確實很羞恥。這些無意的沉思可能以閃回、噩夢等強迫性的方式進入大腦,然后產生反復性的痛苦。
而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進入有意的沉思,和剛剛提到的認知重評相繼輸出,那么創傷后成長的程度就會更高。例如我們在用餐時、洗漱時、閱讀時、運動時、藝術創作時,盡量多地刻意“主動性反芻”:“我會克服過來的,盡管現在有困難”“好與壞總會伴隨,這并沒有什么”。這種做法可以減少無意的沉思所帶來的負能量。
我們要學會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自己的感覺,守護自己的權利,在逆境中堅持信念,主動嘗試獲取新的經歷,融入積極的社交和人際關系,相信人的命運更多是由自己掌控的。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建議我們尋找更多的“內部控制點”:如回憶一些“有挑戰性但自己已經成功完成了的事情”;思考每次成功克服困難“我做了什么”“我的什么能力起了作用”;努力挖掘自己真正具備的能力。當我們找到內部控制點時,自我掌控感就會隨之增強。
(作者系中國心理學會少兒心理咨詢師、兒童心理作家,全國婦聯《婚姻與家庭》特聘專家)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