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以下簡稱“學位法”)的核心內容可以凝練為“保障學位申請人合法權益”,諸多制度創新也為這一核心內容的落實提供了有效路徑。
相較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學位法在保障學位申請人合法權益方面展現出了較為明顯的進步。此種進步不僅通過學位法立法目的條款“保護學位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得以體現,更通過相關的制度創新得以具體落實。
一是注重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的體系性。學位申請人作為學位授予程序的主體,在學位申請、學位審查授予以及學位授予決議公布等階段均享有不同的權利,這意味著對學位申請人權益的保障是較為系統的。學位法不僅在立法目的條款中明確強調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的重要性,更通過保障學位申請人知情權、陳述申辯權等具體權利的方式,促使權益保障的立法目的成為制度實在。學位法第39條、40條、41條具體規定了學位申請人獲得法律救濟的主要路徑:第39條從保障學位申請人知情權和陳述申辯權的角度限制了學位授予單位作出恣意的不授予學位、撤銷學位等決定;第40條和41條則確認了學位申請人的學術復核權、學位復核權以及尋求有關機關進一步救濟的權利,從確權的角度體系化延展了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的范圍及強度。
二是注重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的制度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學位爭議處理成了推進學位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而能否從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的角度出發,實現對學位獲得權的充分救濟,將對學位爭議處理的效果造成顯著影響。因此,學位法將制度建設作為學位爭議處理規則的主要方向,創新性地建立了學位授予具體標準意見聽取制度、學位授予或撤銷的正當程序制度、學術復核制度。學位法第22條規定,學位授予單位在制定各學科、專業的學位授予具體標準時,應當充分聽取相關方面的意見。該條款將學位申請人知情權、陳述權等權利行使的空間延伸到了學位授予標準制定這一前置環節,有利于從源頭盡可能消弭學位爭議。學位法第39條明確規定,學位授予單位擬作出不授予學位或者撤銷學位決定時,應當保障學位申請人(學位獲得者)的知情權、陳述申辯權。從正當程序原則的角度看,該條款將司法實踐中頗受關注的“正當程序原則”予以法定化,有利于相關主體的權益獲得更為充分的救濟。學位法第40條確立了學術復核制度,將學位申請人的異議權覆蓋至專家評閱、論文答辯、成果認定等涉及學術評價結論的程序環節,改變了學位條例及其實施辦法中學位申請人只能對專家評閱結論提出異議的局面,有利于在校內即促使學位爭議得到實質性處理。
三是注重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與學位授予權之間的平衡。學位法改變了學位條例的立法體例,將“學位質量保障”單列成章,并在該章的制度建設中,既兜底保障了學位授予單位對于學位施行管理以及追求學術自治的權力,又明確強調了學位申請人的權益保障。比如,學位法第31條規定學位授予單位應當建立學位質量保障制度,加強全過程質量管理,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顯然,學位質量保障的過程離不開對學位申請人權益的有效保障,而學位申請人在公開等基礎上積極參與學位授予工作,亦將對學位質量保障起到正面影響。又如,學位法第40條在確立學術復核制度的同時,也明確學位授予單位所作出的學術復核決定為最終決定,并且學術復核的辦法由學位授予單位制定。可見,學位法對于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的追求并不是單一盲目的,其致力于在保障學位質量的過程中,實現學位申請人與學位授予單位之間的良性互動。
學位法的相關頂層設計指明了學位工作中保障學位申請人權益的應然方向,其制度建設構建起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的“四梁八柱”。但如何從精細化制度供給的角度研判未來的優化方向,是學位法施行后需要解決的又一問題。
盡管學位法已經從促進學位爭議源頭解決、實質性解決的角度創新設置了諸多制度,但依然有一定的完善空間,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制度本身需要更為明確的規則指引。比如,盡管學位法第39條建立了學位授予或撤銷的正當程序制度,明確了保障學位申請人知情權、陳述申辯權等權利的價值指向,但對于學位授予單位通過何種方式公開、聽取學位申請人的陳述申辯等尚缺乏進一步的立法安排,學位授予單位不遵循學位法第39條的規范要求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也并不明確。又如,盡管學位法第40條專門建立了學術復核制度,但該條同時賦予了學位授予單位制定學術復核辦法的權力,因而學位授予單位通過學術復核辦法從本單位內部虛化學位申請人權益的風險得以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在學位申請人能否獨立啟動學術復核程序、學術復核程序是否需要遵循回避等正當程序的規則等重要問題上,學位法第40條并未作出明確規定,需要學位授予單位結合實際情況作出符合學位法立法目的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不同制度之間的銜接問題有待進一步明確。學位法第40條、41條在創設學術復核、學位復核等制度的同時,引發了不同制度如何妥當銜接的問題。應明確的是,學術復核與學位復核均是從學校內部建立起來的權利救濟機制,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因而應允許學位申請人根據學位爭議的具體形態在二者之間進行自由選擇,而不應將學術復核制度理解為學位復核制度啟動的前置要件。另外,學位法關于“可以請求有關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處理”的表述不甚明確,并未解決相關爭議能否納入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理論與實踐爭議。而如果秉持學位法保障學位申請人合法權益的立場,那么僅依托學術復核、學位復核等校內救濟機制顯然是力所不逮的。行政復議特別是行政訴訟將為學位爭議的校外處理提供司法審查的力量,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學位授予質量的提升。

具體而言,促進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制度集群精細化,需要政府、學位授予單位以及學位申請人共同承擔。學位法具備國家管理、學術自治、學位申請人權益保障三位一體的立法目的,由此決定了政府、學位授予單位以及學位申請人均肩負著遵循學位法所規定的各項制度的責任,促使各項制度的精細化發展亦是三者共同的責任。對于政府而言,應及時制定與學位法相配套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也需要對現行有效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作出全面審視,及時修改、廢止與學位法相沖突或不一致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文件。對于學位授予單位而言,尤其需要注重在學位授予標準的制定、學術復核辦法的制定等具體問題上,應當將學位申請人視為重要的程序主體,堅決防止校規對學位申請人合法權益的變相侵蝕。對于學位申請人而言,應主動利用好學位法提供的各項程序性參與機制,在學位授予、學位質量保障等多個環節及時進行監督,在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促使學位工作的規范化開展。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蘇師范大學教育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