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最高檢印發《2023—2027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提出建立健全數字檢察工作機制,積極構建“業務主導、數據整合、技術支撐、重在應用”的數字檢察工作模式。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司法實務。在此背景下,作為檢察職權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檢察,如何運用數字賦能,構建行政檢察新格局,成為新時代行政檢察研究的新課題。
首先,數字賦能行政檢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客觀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的社會治理結構是以行政機關為主導模式,行政機關在社會治理中承擔著主要責任。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是從法治維度保障社會治理有效開展的關鍵。此外,行政檢察監督涉及的主體廣泛,利益多元。數字賦能行政檢察監督可以為案件的監督處理提供充足的法律研究樣本,透過類案監督溯源發現深層次的社會治理問題,促進社會問題得以從源頭開展治理,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發揮驅動性作用。
其次,數字賦能行政檢察監督是深化法律監督的重要內容。2021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進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跨部門大數據協同辦案”。實踐表明,檢察機關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數據連接和互動有待進一步加強,由其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檢察機關難以有效發揮其法律監督職能。因此,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需要借助數字賦能的手段,通過搭建數據互通平臺,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拓展行政檢察監督線索來源渠道,推動法律監督模式深層次變革。
最后,數字賦能是行政檢察提質增效的必然路徑。近年來,行政檢察雖發展迅速,但仍需持續深化。2022年6月召開的全國檢察機關數字檢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數字革命”驅動新時代法律監督提質增效。數字賦能行政檢察意義重大。其一,數字賦能有助于行政檢察實現依法監督。在監督線索獲取上,通過收集、篩選和分析海量數據,主動發現行政檢察監督線索,實現主動監督和多元協同。其二,數字賦能有助于行政檢察監督由個案監督向類案監督轉變。數字技術可以將個案數據中的共性特征抽象為類案數據,在批量類案中發現執法司法存在的問題。其三,數字賦能有助于行政檢察更加具有穿透性、精準性。大量案件數據的整合分析可以促進行政檢察監督由量變向質變跨越。
新時代的行政檢察形成了以行政訴訟檢察監督為基石,以行政非訴執行檢察監督、行政違法行為檢察監督為新的增長點的監督新格局。因此,檢察機關需要司法、行政的數據共享以提升檢察監督的精確性。以行政非訴執行檢察監督為例,檢察機關還需要金融系統數據、行政管理數據等才能增強數字化行政檢察監督的精確性。但就當前的改革實踐而言,檢察機關在獲取審判機關和執法機關數據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目前,檢察機關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數量驅動、案卷審查,以及審判機關公開的裁判文書數據和政法一體化辦案系統等,資源相對有限。此外,在數據安全方面,目前尚未有法律法規明確規范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導致在數據共享上存在阻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檢察機關的數據獲取。
數字行政檢察是人和模型的結合,它以檢察官為主體設計理念,深化信息科技與法律監督的全域融合。當前,數字賦能行政檢察監督面臨著技術應用與行政檢察業務之間的隔閡。一方面,行政檢察人員需要深化對數字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認識。數字賦能并不等同于信息化,行政檢察模型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數據統計手段。另一方面,數字檢察人才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大部分檢察機關需要聘請技術人員為數字行政檢察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因為專業面向的不同,聘請的技術人員更專注于技術,而對行政檢察人員來說,這些技術超出了傳統的行政檢察業務范疇,導致數字監督的開展存在一定困難。此外,檢察機關在推進數字化改革中構建的行政檢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需要在系統性、智能化等方面不斷提升。

此外,構建行政檢察監督算法模型是數字賦能行政檢察的應然走向,但算法可能會給行政檢察帶來潛在的影響,阻礙數字化行政檢察改革。一方面,行政檢察監督模型中將“法律代碼化”的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容易導致偏差的產生。同時,數據收集過程中的偏差也會影響模型的構建。另一方面,行政檢察監督大模型中算法黑箱的存在,也給行政檢察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需要我們積極應對。
數字賦能行政檢察的首要前提是實現數據的共享,構建綜合性的數據資源共享平臺。一是盤活檢察系統內部的數據,將檢察系統內部上下級、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打通。行政檢察作為“四大檢察”的一部分,需要加強與檢察系統其他業務部門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其掌握的案件信息和線索,加強檢察系統內部數據的整合,并將其作為數據資源共享平臺的重要部分。二是加強公開數據的收集與利用,并進一步拓寬行政檢察數據來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明確要求政府部門要加快推進信息化平臺建設。當前各級政府部門都建立了相應的政務信息公開渠道,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平臺數據均可以接入行政檢察的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此外,檢察機關要加強與地方司法行政部門的對接,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支持,促進跨部門信息交流共享。三是強化數據共享的安全性和規范化。數據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需要檢察機關重視數據安全,并積極推動規范數據共享的立法工作的展開,以保障平臺數據的合理利用。
行政檢察還需要培育相應的賦能環境,為數字化行政檢察改革奠定基礎。一是引導行政檢察人員正確認識數字賦能行政檢察是新時代行政檢察改革的需要。面對大量的行政檢察案件,傳統的依靠人力推動辦案的模式需要向數據驅動發展。通過數據信息的共享、案件材料的移送、案件線索的分析等,將行政檢察人員從案件錄入、數據統計等機械性工作中解脫出來,使其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調查核實等工作中。二是培養精通數字技術和行政檢察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新時代行政檢察人員需要具備建立數字行政檢察監督模型的能力,掌握以數字賦能行政檢察的方式方法,從而突破技術與業務之間的隔閡。
另外,針對數字化可能帶來的影響,檢察機關應當結合算法的具體應用場景,健全技術應用規則。一是堅持行政檢察人員為主導的理念,制定標準化算法應用模板,拓寬數據來源,避免算法偏差。數字賦能行政檢察并非完全以算法主導行政檢察工作的展開,而是利用技術手段為行政檢察工作提質增效。因此,數字化行政檢察仍要強調行政檢察人員的主導地位,在案件調查、證據審查等重要環節,必須保證行政檢察人員的充分參與與決策。此外,標準化算法應用模板的制定可以明確算法風險責任分擔,確保各級檢察院數據來源的均衡性,從而避免算法偏差的產生。二是從法律規制和技術監督等方面合力應對算法黑箱問題。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即提出要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人工智能監管體系,實現全流程監管。此外,構建算法評估、主動告知被監督者以及賦予被監督者救濟和質疑等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算法監督機制,也十分必要。
(作者喻少如系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張鈺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