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興曾制作出一只價值百萬元的青瓷佳品“天賜粉盒”,粉盒通體圓潤、線條柔和、玲瓏雅致、溫潤如玉。最絕的是,下口倒上水后,上蓋竟然能于其上穩穩旋轉。徐老說:“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運氣才能做出來的,是上天賜給我的,所以我叫它‘天賜’。”這是自謙,所謂天賜實為人力臻于爐火純青、出神入化,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達成。
要知道,“天賜粉盒”上下蓋嚴絲合縫,全賴收口之功。
瓷器制作,從選礦采土到檢驗入庫需歷經整整七十二道工序。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介紹制瓷工序“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而“尚不能盡”的“微細節目”之最關鍵者,是造型末了的收口。
鑒賞瓷器,首看造型,次看釉色,再看風韻。精品瓷器,一定是器形完美、釉色瑩潤、風韻雅致。這些,都體現在細節中。器形是否完美,端看收口這一細節。看藝人功夫,主要看其在細節上的處理。行家稱,瓷器造型并不見得有多難,無非將揉煉過的陶泥放在緩緩轉動的機輪上拉坯、旋坯,制作出瓷坯器形。難在結束時,需要雙手在瓷坯收口處輕輕一抹,機輪再轉動兩三圈后戛然而止,瓷坯器形最終定型。
就是這最后一抹,大有講究,必須一氣呵成,做到熨帖無痕,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收藏家馬未都說,器口邊緣做得周正溫潤、光潔平整的瓷器,才有資格登入大雅之堂。所以,不管陶泥用料多么高級,也不管釉彩繪畫多么絢麗,更不管造型設計多么精妙,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機輪上最后兩三圈的斷然收口。

其實,收口,技藝不存問題,滿師出徒的藝人一般都已掌握。關鍵在心態,即大功行將告成之際,也是藝人精疲力倦、心浮氣躁之時,倘若靜不下心、定不了神、穩不住氣,稍一走神、放松,收口就會厚薄不均、凹凸不平,好端端的瓷坯就成了次品、廢品。
不唯制瓷,編筐編簍,也復如此。編織藝人都知道,“編筐編簍,難在收口”。口收好了,筐、簍就漂亮,用起來也順手;若口未收好,器形難看不說,用起來也別扭。
收口決定成敗。
制瓷造型,猶如人生塑造;編筐如此,做人也一樣。
人生的收口,同樣十分重要。
老子說:“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就是“難在收口”,故要“慎終如始”。有一句話說:“人生應該是無邪的少年,朝氣的青年,輝煌的中年,絢爛的晚年。”這樣才堪稱完美人生,假若變成了“無邪的少年,朝氣的青年,輝煌的中年,頹敗的晚年”,那么,不唯晚境凄清,人生也就像是瓷坯末了、編筐終了,沒有收好口,過往的各種奮斗拼搏也就全功盡棄。
曾國藩在給九弟的家書中感嘆“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他因此一生兢兢業業,始終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越到晚歲越努力自拔流俗,忠信篤敬,“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所謂“慎終如始”,完美收口,終于“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
是的,收口完美,才能“燒制”出人生的“天賜粉盒”,成為雅致、晶瑩的“極品青瓷”。
圖:付業興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