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含量高、科創能力強,是極具活力和潛力的創新主體。作為經濟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重要生力軍,滬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迎來再上新臺階的契機。

截至2024年中,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已超萬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700家,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當下,滬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綜合指標上佳,迎來向“新”而行、向“專”發展、向“特”發力和向“高”成長的再上新臺階契機,須重點在兩個方向上尋求突破。
首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進一步增強資源配置能力和創新需求動力,以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牽引力。
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的過程中,上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要通過優化創新準入制度、構建共性技術組織生態、完善“一鏈一策一批”金融支持、改進信用評價體系、選樹創新企業標桿、建立常態追蹤機制等方式,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根據《上海市關于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助力企業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的要求,要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水平“走出去”。
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鏈接的目標定位,充分發揮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功能、平臺和服務優勢,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構筑“走出去”良性生態圈,助力企業高水平“走出去”。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地服務上海市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進一步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增強資源配置能力和創新需求動力,面臨以下幾個瓶頸問題。
一是高水平創新供給需要加強。上海在理論科學研究、底層技術和工藝、重大原創性成果方面仍有進步空間,為中小企業提供的重點領域攻堅力量有限。同時,科創產業尚需進一步建立基于科技發展趨勢、科研規劃、資源配置、人才培育和風險管理的體制機制。
二是創新引領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總需求仍然不足,高質量發展動力缺乏后勁,中小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參與公共研發的積極性相對較低。一些企業承壓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完善的風險分擔機制。
三是產業長期協同創新的機制模式有待完善。上海一些科創園區產業同質化程度較高,為爭奪優質企業,它們一方面積極提供政策紅利,使部分中小企業以政策套利為目的遷移;另一方面會妨礙園區內中小企業與外部企業的深入溝通交流,以避免被挖墻腳。
四是科創投融資的長期資本不足。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上財分中心和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上海投資者信心亟須提升。部分美元基金和外企撤出中國,風險投資等早期投資規模有所縮小。憑借硬核科技和產業集聚優勢崛起的國內產業資本仍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科創投融資狀況有待改善。
為突破上述瓶頸,需要在以下幾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優化創新準入機制。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引領作用、資金投入量大、協同效應突出、支撐作用明顯的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在國家未設置準入條件的領域,不對中小企業設置隱形準入壁壘,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
二是構建共性技術組織生態。加強公共技術研發平臺、開源平臺的建設,建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讓更多中小企業共享科技基礎設施,推動制造能力和制造資源的共享。
三是完善“一鏈一策一批”金融支持。落實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鼓勵銀行推出更多靈活貸款產品,引導擴大信用貸款、無固定資產擔保貸款、中長期貸款等的業務規模。通過專精特新產業基金、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直接投資,并為中小企業提供股權、債權、并購等科技金融方面的幫助。
四是改進信用評價標準。打造面向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風控模型,加大企業研發實力、知識產權、科技轉換率、企業成長等在授信評價中的權重。
五是選樹創新企業梯度標桿。以《上海市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為標準,選樹典型標桿企業,引導標桿企業成長為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打造“標桿企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的產業生態,提振中小企業的內生動力。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力量的重要組成,要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融入全球產業鏈,仍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對于海外合作資源認識不足,缺乏與國際市場資源進行深入對接的渠道和平臺。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于海外市場準入規則、投資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了解有限,缺乏全面、準確的政策、法規情報,深入了解和評估海外合作資源的價值和合作可行性的難度較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缺乏與國際市場資源進行深入對接的渠道、平臺,缺少擅長處理海外業務拓展事務的國際化人才隊伍,在法務、財稅、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領域缺乏跨國處理經驗與支持。這將進一步加大企業出海時面臨的法律、財稅、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障礙,限制其進入海外市場的能力和意愿,錯失相應的發展機遇。
二是關于鼓勵扶持“專精特新企業”出海的針對性政策尚未出臺。
企業出海往往面臨融資困難、市場準入壁壘高、國際化人才匱乏、品牌影響力小、國際市場經驗少等問題。面對共性問題,目前上海市尚未出臺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支持體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出海時往往“單打獨斗”,不利于國際化發展。
為解決上述問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空破。
一是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權威背書,提升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首先,市商務委可與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或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海外市場拓展和推廣活動,給予企業展示的機會,證明企業的相關競爭優勢,提升企業在出海推廣、投標時的可信度和競爭力。其次,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品牌及產品認證標準與國際接軌,簡化申請流程,減少企業在他國市場重復認證的成本,提高上海的品牌及產品認證的國際認可度。
二是進一步加大財稅支持傾斜力度,深化跨境經營金融稅收服務措施。首先,市商務委可與市財政局聯合設立專項資金,為企業提供“走出去支持券”,亦可加大企業出海專項貼息貸款的支持力度,為上海市符合要求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其次,應實現金融、稅務優惠政策的精準滴灌。各級金融監管局、稅務局可通過走訪調研、組織懇談會、大數據匹配等方式,對企業進行摸排,了解企業的個性化融資、稅務等問題。定期組織金融機構開展專題培訓,幫助企業了解、享受最新的政策。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協同“抱團”出海的力度,成立相關聯盟、協會,形成合力。
三是市商務委及經信委可牽頭組織建立聯盟或協會,實現細致化、專業化的組織和管理。首先,定期組織論壇、研討會、培訓活動、展會、海外考察團等,為企業搭建分享經驗、資源和信息的交流平臺。其次,對接財務咨詢、法律、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服務機構,根據行業領域、出海階段等,將專業服務機構與入會的企業精準匹配,提供量身定制的出海方案。
(馬興發:上海市政協科技和教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歐陽元文:上海市政協委員)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