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蘋果是我國栽培面積大、產量高的大宗水果。炭疽葉枯病是蘋果生產中的常見病害,潛育期短,產孢量大,發病急,流行速度快,來勢猛,對蘋果產業威脅巨大。本文簡述了國內蘋果炭疽葉枯病的病癥病狀,從抗病品種選育、生物源農藥篩選及綠色防控、拮抗菌株篩選及防控、減藥增效集成防控等方面對防控技術進行了綜述,以拓展防控思路,實現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的科學綠色防控。
關鍵詞:蘋果炭疽葉枯病;綠色防控;病菌毒素鈍化劑;生物源農藥;拮抗菌株;減藥增效集成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6.61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1038(2024)09-0058-06
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4.09.011
Study on the Control Techniques of Apple Glomerella Leaf Spot
REN Ruoyu1, REN Shanjun2*
(1.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Weihai 264209, China; 2. Pingyuan County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Dezhou 253100, China)
Abstract: Apple is a bulk fruit in China, with large cultivation area and high yield. Apple glomerella leaf spot is a common disease in apple production. It has a short incubation period, a large amount of sporulation, a rapid epidemic rate and a great threat to appl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symptoms of apple glomerella leaf spot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 the control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sistant variety breeding, biological pesticide screening and green control, antagonistic strain screening,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reducing pesticide and enhancing effect, to achieve scientific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 Apple glomerella leaf spot; green control; toxin passivator; biogenic pesticides; antagonistic strains; integrated techniques of fungicide reduction and synergism
蘋果是我國栽培面積大、產量高的果樹之一。蘋果炭疽葉枯病(glomerella leaf spot,GLS)在山東、陜西、山西、甘肅、遼寧、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蘋果主產省普遍發生,具有潛育期短、產孢量大、發病急、流行速度快、來勢猛等特點[1],幾日內便可造成全樹葉片干枯脫落,影響果實發育和花芽形成,嚴重削弱樹勢,對蘋果產業威脅巨大。炭疽葉枯病的病原菌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強,一旦遇雨便能在短時間內暴發成災,削弱樹勢,造成葉片大量干枯、脫落,果實形成壞死性斑點,失去商品價值,在我國蘋果產區迅速蔓延。
2011—2023年,國內學者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發生危害及防控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本文概括了其發生危害情況、病原菌病癥、受害葉片、果實病狀等,從抗病品種選育、病菌毒素鈍化劑、化學藥劑篩選及高效防控、生物源農藥篩選及綠色防控、拮抗菌株篩選及鈍化防控、減藥增效集成技術等視角對防控理念、技術進行了全方位、成體系的綜述,對今后把握蘋果炭疽葉枯病的防控研究重點、難點、疑點,拓展防控思路,實施科學、綠色防控有直接、現實的指導意義。
1 蘋果炭疽葉枯病的發生及特征
1.1 發生情況
在國內,蘋果炭疽葉枯病2010年首次在江蘇豐縣大范圍發生,繼而在山東、陜西、遼寧、河南、河北等蘋果主產省普遍發生,造成蘋果早期落葉、“麻面果”,果實失去商品價值,對蘋果產業威脅巨大。2011年在黃河故道區的豫皖蘇交界的夏邑、碭山、豐縣等地約500 km2蘋果主產區突然暴發蘋果炭疽葉枯病[2],2012年已蔓延至黃河故道的大部分縣市的果園[3],2013年在山西臨猗縣首次發生[4-5],2014年6月底在天水市甘泉、街子等地蘋果園首次發生[6]。2019年報道中唯有云南紅河州瀘西縣調查未發現[7]。
該病主要危害‘秦冠’‘金冠’‘嘎拉’‘喬納金’等蘋果品種,危害果實和葉片,可引起早期大量落葉,降低葉面積指數,影響光合作用,致使果實后期不能正常發育成熟、花芽不能正常分化,造成2次開花,嚴重削弱樹勢,影響當年產量和翌年生產潛力,其發病快、危害面廣、防治困難、危害程度逐年增加,導致蘋果減產甚至絕產,極大地影響了經濟效益。
1.2 癥狀特點
幼葉發病時,葉面初期出現紅至黃褐或紅褐色小點,針尖大小,略凹陷,不規則,病健交界不清晰。老葉病斑,初為淡褐色或黑色小點,擴展后呈黃褐、紅褐或深褐色,略呈輪紋狀;病斑多呈橢圓形、圓形、長條形或連片成不規則形,病斑周圍常有呈放射狀不規則紅褐、深褐色暈環,幼葉上暈圈的幅寬遠大于病斑[8]。病斑連片時葉片常扭曲,重者葉片迅速失水變褐、焦枯至脫落,葉背面病斑均為褐色。適宜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1~2 d內可蔓延至整個葉片,2~3 d可導致全樹葉片干枯脫落,此時葉片呈火燎水燙狀[2],顏色發暗,多呈黑褐色。條件不適宜時,葉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枯死斑,病斑周圍的健康組織變黃,病重葉片脫落。當病斑較小、較多時,病葉的癥狀酷似褐斑病的癥狀。落葉嚴重的果園可造成二次開花、重發新葉的現象[9]。感病果實的果面病斑數量較多,病斑為圓形、褐色、凹陷,直徑一般2~3 mm,病斑周圍有紅色暈圈,病斑下果肉呈褐色海綿狀,深約2 mm,但自然條件下果實病斑上很少產孢[2]。
1.3 病原病癥
我國蘋果炭疽葉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果生刺盤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隱秘刺盤孢(Colletotrichum aenigma)、嘎拉刺盤孢(Colletotrichum galae),其中果生刺盤孢占總菌數的76.6%[10]。蘋果炭疽葉枯病病害流行發生時先形成中心病株,后逐漸向周圍蔓延。以原侵染點為中心產生似輪紋狀的黑色分生孢子盤、灰青色的瘤狀物(子囊殼)或黃白至桔紅色膠狀分生孢子液(團),葉片病斑顏色灰白。果實后期病斑中央產生黑色小點(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團,有時孢子萌發在病斑上產生白色絲狀物,呈輪紋狀[8]。
2 蘋果炭疽葉枯病防控措施
2.1 種植抗病品種
開展蘋果炭疽葉枯病的抗性機制研究、培育抗病新品種是防控蘋果炭疽葉枯病最經濟、有效的辦法。有關研究表明,我國蘋果GLS抗性種質資源較為豐富。吳建圓等[11]鑒定出蘋果種質抗蘋果炭疽葉枯病菌高抗資源160份,中抗資源6份,中感資源22份,高感資源139份;認為我國蘋果種質資源中‘紅玉’品種群、‘富士’品種群抗蘋果炭疽葉枯病資源最為豐富。
張朝紅等[12]獲取了GLS抗性資源22份,研究得出,不同蘋果種質及雜種對GLS的田間抗性差異明顯,GLS抗性基因可能由隱性單基因控制,可以從以抗性親本‘富士’‘新紅星’構建的雜種分離群體中選擇抗性優系。楊南祥[13]研究認為‘藤牧1號’‘40-9’及‘16-16’等品種(系)葉片無GLS病斑或病斑極少,抗性顯著。
2.2 引入拮抗菌株
植物內生菌對病原菌有明顯拮抗活性,可以促進宿主植物生長或保護植物免受病蟲害侵擾,應用價值較大。孟祥晨[14]從海棠、木瓜中分離出4種內生真菌菌株lf、lq、ye、ccza,其PDB搖瓶發酵液對果生刺盤孢1104-7菌株菌絲生長抑制率分別是53.96%、74.74%、58.23%、49.21%,對其拮抗作用較好,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義。于占晶等[15]測定了J4(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J6、T4、T7、P2、ZJ01(解淀粉芽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uciens)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病菌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抑制作用,得出T4的抑菌率高達64.10%,效果最好,而J4抑制效果相對最差,抑菌率較T4低5.51%;孢子萌發試驗表明,ZJ01、T7、T4、J4、P2的抑菌圈直徑分別為2.58、2.42、2.37、2.32、2.30 cm,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病菌孢子萌發抑制作用較好且穩定。
2.3 鈍化病菌毒素
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后產生降解酶、激素等毒素,破壞植物組織結構,干擾代謝過程,降低寄主免疫力,對寄主植物形成明顯損傷,且與病程密切相關,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毒素鈍化劑是能直接鈍化毒素、令其失活的化學物質。因此推進以病菌毒素為靶標的藥劑研究,對開辟防控蘋果炭疽葉枯病新思路、新方法意義重大。
目前在玉米大斑病、煙草赤星病、西紅柿灰霉病、香蕉枯萎病等病原菌毒素鈍化劑研究上取得了進展,但在蘋果炭疽葉枯病病原菌毒素鈍化劑研究上進展緩慢。史祥鵬等[16]用針刺法研究了‘嗄啦’蘋果炭疽葉枯病原菌產生毒素,改良后的Richard液體培養基中產生了高毒活性病原毒素,且多溶于水,上清液有毒,而乙醇或甲醇沉淀無毒,這表明外源添加物質可以改變發病進程。于鑫等[17]測定得出,25 ℃下復硝酚鈉和丙酸鈉可有效鈍化粗毒素對葉片的致病活性,但溫度增加到30 ℃時只有復硝酚鈉的效果較好;100 mg/L的復硝酚鈉水溶液對蘋果炭疽葉枯病具有一定的保護和治療效果。
2.4 化學藥劑防控
化學防治又稱藥劑防治,主要有噴霧、噴粉、熏蒸等施用方法,是目前控制GLS快速、高效、方便、限制小、廣泛使用的手段,篩選評價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學藥劑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化學防治又分為單一藥劑防控、組合藥劑防控、利用藥劑持效作用防控及交替用藥防控四種方式。
2.4.1 單一藥劑防控
單一藥劑防控是指在病蟲草害防治中施用高效單一化學藥劑來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研究表明,28%波爾·錳鋅可濕性粉劑(wettablepowder,WP) 400倍液、80%代森錳鋅WP 500倍液是防治嘎拉蘋果園GLS理想藥劑;5%阿米西達(有效成分嘧菌酯)SC 1 000倍液會產生藥害,不宜在嘎拉蘋果園使用[18]。張嶺等[19]報道百佳利(有效成分溴菌腈·咪鮮)對GLS等治療和鏟除效果顯著。欒浩學等[20]通過試驗發現,溴菌腈、甲基硫菌靈、咪鮮胺對GLS防治效果依次降低,但多抗霉素、戊唑醇和苯醚甲環唑對炭疽葉枯病防控效果較差。韓文啟等[21]研究表明,125 g/L的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對蘋果葉片和果實上的炭疽葉枯病的防效均在97%以上,0.5%倍量式波爾多液的防效在95%以上。呂昭龍等[22]發現,丙森鋅、嘧菌環胺對GLS菌絲的生長抑制效果較好,抑霉唑和異菌脲抑菌效果次之,氰霜唑和氟啶胺抑菌效果較差。張文軍等[23]試驗表明,丙森鋅、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對炭疽葉枯病的防效好。劉召陽等[24]認為,30%吡唑·異菌脲懸浮劑、30%唑醚·戊唑醇懸浮劑與24%唑醚·壬菌銅微乳劑對GLS的室內毒力最強,可作為防控GLS的候選藥劑。單一藥劑防控的優點是專一、高效,缺點是長期單一藥劑防治會造成病蟲草害的耐藥性或抗藥性,使藥效下降,防治效果差。
2.4.2 組合藥劑防控
組合用藥防控是指將不同殺菌機理、有效結構、劑型的藥劑組合搭配施用,解決單一藥劑防控病蟲草害抗藥性、耐藥性問題。農藥凱特、凱潤和百泰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吡唑醚菌酯, 具有保護、內吸治療效果。范昆等[25]研究發現,25%凱潤乳油2 000倍+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700倍、25%凱潤乳油2 000倍+43%戊唑醇懸浮劑3 000倍兩個組合效果最好,適合在連續降雨前后推廣應用。丁曉麗等[5]調查發現,田間個別植株發病后用50%快安特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80%松井金速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組合噴霧,7 d噴1次,連噴2次,就能控制蘋果炭疽葉枯病的擴散。
2.4.3 利用藥劑持效作用進行防控
農藥在施用后有一個持續有效控制病蟲草害的時間,這個時間是藥劑持效期。何艷維等[26]研究得出,25%吡唑醚菌酯EC(emulsifiable concentrates)1 500倍液、70%丙森鋅WP 500倍液4次用藥26 d后,對GLS田間防效分別為93.62%、90.95%,80%代森錳鋅WP 500倍液、78%波爾·錳鋅WP 500倍液的防效分別為87.24%和83.83%,86.2%氧化亞銅WG 2 000倍液防效最不顯著,試驗證明在GLS發生初期均勻間隔15 d噴4次藥,防治效果理想。安可良[27]試驗得出波爾多液、凱特、百泰、吡唑醚菌酯和拿敵穩等防效較好,其中波爾多液持效期最長,吡唑嘧菌酯無雨時持效期能達10 d,拿敵穩持效期也在10 d以上。王冰等[28]測試得出,波爾多液藥效期在18 d以上,肟菌·戊唑醇、烯酰·吡唑酯和唑醚·代森聯3種藥劑持效期為11 d,代森錳鋅、甲基硫菌靈、氫氧化銅和咪鮮胺4種保護劑的持效期只有6 d,氟硅唑、甲基硫菌靈、戊唑醇和烯酰嗎啉4種藥劑無內吸治療效果。
除了藥劑性質之外,農藥持效期的長短還受到施藥方法條件、植株生長情況、害蟲抗性程度、天氣狀況等因素影響,但目前這些因素對防控蘋果炭疽葉枯病效果影響的研究較少。
2.4.4 交替用藥防控
交替用藥是指為延緩病菌對某種藥劑產生抗性而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機理、不同結構、不同劑型的農藥交替使用,有效延緩甚至停止病菌抗藥或耐藥性進化,提高防治效果。
王美玉等[29]試驗發現,蘋果炭疽葉枯病菌對甲基硫菌靈等對苯并咪唑類殺菌劑表現出高抗性,對戊唑醇等DMIs類殺菌劑表現出低水平抗性,對咪鮮胺等咪唑類藥劑敏感性較強。姜鶴等[30]研究表明,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波爾多液交替施用,防治效果分別是80.59%~91.38%、84.93%~88.96%,相應的病果防效分別是92.41%~94.59%、95.50%~100%。欒浩學等[20]建議,雨前選用波爾多液、溴菌腈、甲基硫菌靈保護性藥劑,雨后溴菌腈、甲基硫菌靈與吡唑醚菌酯交替使用。韓文啟等[21]研究提出在生產中交替使用吡唑醚菌酯和波爾多液,能夠有效控制吡唑醚菌酯的用量和頻次。
2.5 生物源藥劑綠色防控
生物防控是果園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生態防控、安全防控的應有之義,發展綠色農藥是農藥行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生物源農藥是綠色農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是指利用動植物或微生物活體及其代謝產物或仿生合成的有特異作用的化合物來防治病蟲草害的農藥,其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或微生物,對環境友好和諧,具有靶向性強、研發周期短、抗性低、綠色、高效、環保等優勢,生物農藥的研發和推廣符合當代農業綠色發展理念[31]。
常翠蓮等[32]評價認為,室內毒力最強的是100萬/g寡雄腐霉菌可濕性粉劑和1%維大利粉劑,其次為大蒜油乳油和5%香芹酚水劑,效果較弱的是2億/g木霉菌可濕性粉劑、1%蛇床子素水乳劑、0.3%丁子香酚可溶液劑,而0.5%大黃素甲醚水劑、青枯立克水劑對蘋果炭疽葉枯病菌沒有抑菌效果。宋兆本[33]田間試驗表明,36%春雷·喹啉銅懸浮劑1 000倍液對嘎啦果實GLS防治效果良好,但對葉片防治效果一般;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和36%春雷·喹啉銅懸浮劑1 500倍液可兼治嘎啦蘋果炭疽葉枯病,但2%春雷霉素水劑要慎用。
2.6 減藥增效集成防控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到2025年化學農藥減量化行動方案》指出,推進農藥減量化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蘋果炭疽葉枯病防控必須遵循的技術措施。減藥增效就是以改善果園氣候、土壤等生態條件,加強果園栽培管理,提高果樹抗性為前提,在病蟲草害防治中減少農藥施用次數、降低用藥濃度。
在采果后噴灑1次100~200倍的硫酸銅液,次年3月蘋果萌芽前再噴1次100~200倍的硫酸銅液或其他殺滅性較強的鏟除劑,鏟除在枝條和休眠芽上的越冬病菌[5]。郭艷麗[34]在優化園內管理、加強物理防治等基礎上,實施“減藥增效技術”,提升了果園抗病蟲能力,降低了病蟲發生的可能性。張東霞等[35]在晉南果區探索集成的以科學施肥、樹干涂白、藥劑防治、橋接復壯等為主要內容的蘋果樹腐爛病減藥增效技術模式并進行示范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姜遠茂等[36]認為,提升土壤質量和改善微域環境可提高養分的生物有效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是實現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的基礎;“土-肥-水-樹-藥”協同調控機制是實現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的關鍵,并圍繞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的生物途徑、技術途徑、產品途徑、機械途徑和替代途徑等五大途徑,實施了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達到了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目標。
2.6.1 減少用藥次數
減少用藥次數可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控效果和果品質量安全,實現減少總藥量、增產增效的目的。梁曉飛等[37]研究了防控蘋果炭疽葉枯病的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技術,認為波爾多液和噻霉酮·戊唑醇復配劑、波爾多液和吡唑醚菌酯·代森聯復配劑配合施用,蘋果炭疽葉枯病發病率降至10%以內,保葉率在95%以上。依據天氣預報在雨前精準噴藥,適當延長生長季節的噴藥間隔期,可實現減藥不減效的效果。
2.6.2 降低用藥濃度
有機硅助劑低毒、易降解,可提高農藥的藥液展布性、滲透性。王文窈等[38]用透翠樹皮穿透劑、99%綠穎礦物油2種助劑在核桃腐爛病化學防控中開展了減藥增效實驗,分析認為用助劑透翠100倍液處理后,1.6%噻霉酮PF藥劑減量50%噴施防效為86.7%。劉安泰等[39]減藥增效試驗表明,正常情況下殺菌劑濃度減半后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的防效顯著下降,但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錳鋅濃度減半后加入有機硅助劑,防效顯著高于不施用有機硅處理。
2.7 人為干預環境因子
對影響炭疽葉枯病發生因子的相關研究表明,在防治中做到“清、降、透、強”四個字,最大限度地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條件,是控制病害發生蔓延的有效措施。清即“清理果園枯枝落葉、清除病枝、 刮除枝干上的病原并銷毀”,鏟除越冬、越夏的菌源,降低發病指數;降即“雨季及時排澇,降低果園田間濕度”;透即“合理整形修剪枝,保持果園通風透光”;強即“合理施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
3 小結
在蘋果炭疽葉枯病防控中,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秉持“強身健體治未病”的原則,堅持預測預報是前提、消滅菌源是關鍵、選育抗病品種及提高寄主抗性是基礎、早期預防是保證的策略[31]。
目前蘋果炭疽病抗病品種選育在生產上還沒有實質性突破,分子育種還是空白;拮抗菌株、生物源農藥篩選處于試驗室階段,沒有商業化。雨前噴藥保護是目前防控唯一有效措施,還沒有一種簡單、有效的防治措施。在藥劑防治上,雖然進行了藥劑篩選試驗,但還沒篩選出高效、專性殺菌劑,仍以雨前噴施化學保護藥劑為主,減藥增效技術研究探索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王志龍, 郭鵬亮. 蘋果炭疽葉枯病發生規律與防治辦法[J]. 西北園藝(果樹), 2014(5): 28-29.
[2] 孫共明, 劉利民, 朱其高, 等. 蘋果新病害——炭疽菌葉枯病的發生與防控[J]. 果農之友, 2011(12): 21-23.
[3] 張丙孝, 吳蘭歌, 錦傳麗, 等. 黃河故道地區蘋果炭疽菌葉枯病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 果農之友, 2012(9): 27-29.
[4] 周世榮, 郭曉慶. 臨猗縣蘋果炭疽菌葉枯病的發生情況及防治措施[J]. 中國農技推廣, 2014, 30(7): 48-49.
[5] 丁曉麗, 丁春年. 山西臨猗蘋果炭疽菌葉枯病的發生調查及防治對策[J]. 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 2014(1): 25-27.
[6] 楊全保. 蘋果炭疽葉枯病近年在甘肅天水發生危害嚴重[J]. 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 2018(2): 24-27.
[7] 楊坤, 闞望, 許姍姍, 等. 云南瀘西蘋果病蟲害調查與病原及害蟲鑒定[J]. 南方園藝, 2019, 30(1): 4-8.
[8] 孫共明, 劉利民. 蘋果炭疽菌葉枯病的防治[J]. 農村百事通, 2012(6): 48-50.
[9] 趙增鋒. 蘋果病蟲害種類、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研究[D]. 保定: 河北農業大學, 2012: 63-65.
[10]" 王薇. 蘋果炭疽葉枯病病原學及蘋果炭疽病侵染來源研究[D].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36-38.
[11]" 吳建圓, 王娜, 冀志蕊, 等. 蘋果炭疽葉枯病菌致病力分析及蘋果種質抗病性鑒定[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7, 18(2): 210-216.
[12]" 張朝紅, 陳東玫, 楊鳳秋, 等. 蘋果種質及雜種對炭疽菌葉枯病的田間抗性分析[J]. 河北農業科學, 2018, 22(3): 42-46.
[13]" 楊南祥. ‘秦冠’和‘蜜脆’遺傳圖譜的再構建及蘋果抗炭疽葉枯病主效基因的定位[D].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22: 32-36.
[14]" 孟祥晨. 蘋果炭疽葉枯病菌拮抗真菌篩選及其生防潛力評價[D].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23: 35-36.
[15]" 于占晶, 侯曉杰, 高群英, 等. 6種細菌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J]. 江蘇農業科學, 2022, 50(3): 121-124.
[16]" 史祥鵬, 李超, 李保華, 等. 蘋果葉枯炭疽病菌產毒素條件及其生物活性測定[C]//中國植物病理學會.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4: 1-3.
[17]" 于鑫, 劉志揚, 劉煥星, 等. 蘋果炭疽葉枯菌毒素鈍化藥劑的篩選[J]. 現代農藥, 2023, 22(6): 64-70.
[18]" 宋梁棟, 王雪蓮, 豆粉婷, 等. 幾種藥劑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的防控效果[J]. 陜西農業科學, 2016, 62(11): 46-48.
[19]" 張嶺, 孟憲杰, 梁曉娟, 等. 防治蘋果炭疽葉枯病的有效藥劑——百佳利[J]. 西北園藝(果樹), 2017(10): 35-36.
[20]" 欒浩學, 楊貝貝, 張同志, 等. 嘎拉蘋果炭疽菌葉枯病防治試驗初報[J]. 煙臺果樹, 2018(4): 13-14.
[21]" 韓文啟, 金磊, 牟日敏, 等. 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的防效研究[J]. 現代農藥, 2019, 18(6): 48-50.
[22]" 呂昭龍, 李繼平, 鄭果, 等. 蘋果炭疽葉枯病病原菌分離鑒定及防治藥劑的室內測定[J]. 植物醫學, 2023, 2(1): 34-43.
[23]" 張文軍, 王浦, 賀軍強, 等. 幾個蘋果新品種抗病性與防治效果的研究[J]. 北方果樹, 2023(2): 15-18.
[24]" 劉召陽, 胡建邦, 黃麗麗, 等. 6種殺菌劑對蘋果炭疽葉枯病菌的室內活性評價[J]. 鄉村科技, 2020, 11(32): 94-95.
[25]" 范昆, 李曉軍, 李林光, 等. 蘋果炭疽葉枯病的田間防控試驗[J]. 山東農業科學, 2014, 46(2): 109-110, 115.
[26]" 何艷維, 宋梁棟, 豆粉婷, 等. 關于蘋果炭疽葉枯病防治藥劑篩選研究[J]. 陜西農業科學, 2018, 64(6): 38-39.
[27]" 安可良. 日照市蘋果炭疽菌葉枯病發生情況及防治[J]. 農技服務, 2014, 31(6): 164-165.
[28]" 王冰, 王彩霞, 史祥鵬, 等. 不同殺菌劑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的防治效果[J]. 植物保護, 2014, 40(6): 176-180.
[29]" 王美玉, 冀志蕊, 王娜, 等. 蘋果炭疽葉枯病菌對3種殺菌劑的敏感性分析[J]. 果樹學報, 2018, 35(4): 458-468.
[30]" 姜鶴, 馬杰, 孟祥龍, 等. 不同殺菌劑與波爾多液交替施用對蘋果炭疽葉枯病的防治效果[J]. 中國植保導刊, 2021, 41(4): 71-73.
[31]" 任善軍, 任若玙. 平原林果病蟲綠色防控[M]. 哈爾濱: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4: 4-6.
[32]" 常翠蓮, 渠非, 馮浩, 等. 9種生物源殺菌劑對蘋果炭疽葉枯病菌的室內活性評價[J]. 南方農業, 2020, 14(15): 133-134.
[33]" 宋兆本. 36%春雷·喹啉銅懸浮劑防治蘋果炭疽葉枯病田間試驗效果[J]. 種子科技, 2020, 38(22): 17-18.
[34]" 郭艷麗. 減藥增效技術助推蘋果產業轉型升級[J]. 農業工程技術, 2020, 40(14): 15-16.
[35]" 張東霞, 賀春娟, 劉鳳. 蘋果樹腐爛病減藥增效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8(9): 57-58, 61.
[36]" 姜遠茂, 葛順峰, 仇貴生, 等. 蘋果化肥和農藥減施增效理論與實踐[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2: 8-10.
[37]" 梁曉飛, 侯彥忠, 白云芳, 等. 防控蘋果炭疽葉枯病的化學農藥減量增效研究[J]. 陜西農業科學, 2022, 68(1): 39-43.
[38]" 王文窈, 施萬斌, 蘆屹, 等. 兩種助劑在核桃腐爛病化學防控中的減藥增效分析[J]. 新疆農業科學, 2024, 61(3): 672-680.
[39]" 劉安泰, 張朝敏, 李紫騰, 等. 有機硅助劑在蘋果炭疽葉枯病化學防控中的減藥增效作用評價[J]. 植物保護, 2022, 48(1): 284-290,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