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空間作為因茶聚敘的獨特空間,古已有之。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滿足人們聚會、洽談的需要,各類新型茶空間在各大城市相繼出現。三亞為海濱旅游城市,其茶空間亦在原有“老爸茶”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品飲、生活空間。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和受整體經濟發展狀態的影響,三亞的各類茶空間在短期繁榮后,進入了發展的“平臺期”。文章通過對三亞茶空間發展現狀的分析,從發掘文化內涵、加強產業融合等方面為其提供發展意見。
[關鍵詞]三亞;茶空間;發展現狀;對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15.053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15-0174-04
0" " "引 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主要的茶葉生產國,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1]后,茶葉以“藥”的形式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經過歷史悠久的馴化、種植、食用、飲用等過程,茶葉的功用逐漸被全方位地發掘和利用。隨著文人雅士對茶的重視和推崇,茶肆、茶廬等古代茶空間應運而生,成為文人墨客茶會、茶集的主要場所,其間誕生了大量的傳世詩文、畫作。1988年北京出現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家民俗茶文化館——老舍茶館①,自此,現代茶空間以茶館的形式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許多經濟發達的城市。三亞因受到內地茶空間的影響以及其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茶空間的形式由原來單一的、更生活化的“老爸茶”②發展為更加多元的、精致的各類茶館。這些各具特色的茶館不僅成為品飲佳茗的高雅空間,更是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交流信息的好去處,無形中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茶空間的不斷增加,其亦受到政策、經濟的影響,三亞茶空間的發展進入了平臺期,本文旨在通過對三亞茶空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希望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1" " "三亞茶空間的發展現狀
1.1" "茶空間的數量和分布
近年來,隨著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擴大,三亞的茶空間數量增長迅速,各類茶空間不斷涌現。三亞市目前各類茶空間已達到數百家,且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其中居民區多為休閑茶空間,高檔寫字樓多為商務茶空間,旅游景區多為面向游客且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茶空間。此外,很多高端酒店都設置品茗空間。
1.2" "茶空間的經營模式
三亞茶空間的經營模式較內地茶文化高度發達的杭州、廈門等城市,其多樣性并不十分突出,但其作為海濱旅游勝地和傳統的少數民族聚居城市,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比較典型的“老爸茶”就是本地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此外,三亞本地居民也有喝早茶的習慣,一些經營早茶的茶肆和酒樓中,現蒸的甜點品種繁多,茶就變成了解膩消食的飲品。
除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老爸茶”“早茶”之外,三亞也有風格不同但都十分注重飲茶氛圍的純茶空間,還有將茶空間與其他業態相結合的綜合空間。
1.3" "典型案例
(1)蒲墅:作為一家新型的純茶空間,蒲墅的主理人將自己對茶的理解和感悟外化成茶空間的氛圍感,用充滿野趣與禪意的裝修風格,使茶空間一步一景,在三亞獨樹一幟。其茶品也在市場追求“新”的環境下,堅持高品質的“玩家茶”,孵化了“覺茶”和“蒲墅”兩個品牌。經筆者走訪了解到受整體經濟下行的影響,新到店的客人同比往年減少很多,這對于經營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2)探茶文化運營中心:主理人以打造新型的城市會客廳為設想,用極簡的含有“工業”元素的裝修風格,打造了一個500多平方的茶文化空間。該空間在注重飲茶氛圍的同時注重茶品質的把握和提升,以其主營的普洱生茶為類目,采集普洱茶產地各個山頭的茶葉標本,為茶友們提供直觀的對于“山頭茶”的辨識,這是茶空間經營的重要創新和回歸。將茶空間的最大注意力回歸到“茶”上來,對于茶行業來說,亦是很大的凈化和進步。
(3)馬克西姆茶館:作為一家典型的景區茶空間,馬克西姆主要針對俄語國家的游客,為其提供傳統中國茶品的同時,針對國際游客開發出適合他們口味的調飲茶品,如蜜桃烏龍茶、奶香烏龍茶等。除了茶品,馬克西姆借助自己的語言優勢,還承擔了部分旅游向導的工作,為國際游客介紹三亞的旅游景觀、當地民俗特色等。此茶空間因為海外來客,其時空意義不斷擴大,成為傳播中國茶文化和三亞地方特色的獨特窗口。
1.4" "經營狀態和消費群體
如表1,三亞作為典型的海濱旅游城市,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為106.59萬,但本地居民在茶行業的消費水平整體不高,三亞茶行業相較于內地有明顯的淡旺季。每年的國慶節后到勞動節前,三亞旅游呈“旺季”狀態,茶空間的經營也隨旅游旺季的到來出現繁榮景象,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明顯上漲。
2" " "三亞茶空間存在的問題
2.1" "同質化競爭嚴重
隨著茶空間的增多,同質化競爭問題日益凸顯。大部分茶空間從裝修、陳設、產品到經營方式都大同小異,這就導致了茶空間自身吸引力不夠、顧客黏性不足,甚至同行之間會出現不良競爭現象。
2.2" "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盡管三亞的茶空間數量眾多,但多數茶空間對茶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李萍教授說:“茶原本是一世間俗物或生活必備品,例如民間俗語說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茶卻脫穎而出,成了道的載體,這是因為中國人在茶上賦予了精神元素,使茶成為了精神性存在”[2]。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品飲茶湯的同時更希望了解茶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但目前茶行業的從業者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在茶本身的內涵發掘和茶文化的外沿拓展上均顯得能力不足。
2.3" "經營管理水平不高
根據筆者走訪,三亞茶空間的從業者們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服務意識,更遑論對茶本身及其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的喜愛。有學者認為“茶道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禮儀教育、道德教化,直至正心、養性、健身的一種手段”[3]。很顯然,按照目前三亞茶行業的發展水平,大部分從業者的層次還停留在技法的層面,甚至在技法上都不熟練,離“茶道”則相去甚遠,而從業者的狀態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體驗。
2.4" "缺乏長期經營意識
李萍教授認為“本來只是自然之物的茶,在與人相遇之后,就進入了人的意義世界,為人所感知、經驗、體悟,變成了一種文化存在。在人與茶的互動過程中,實際上,不僅開發了茶的人文屬性與精神價值……”[4]。這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極大的豐富,但是由于茶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其價值與價格沒有固定、嚴格的標準,行業約定的審評標準也僅僅停留茶農、茶廠以及各大審評賽事上,絕大多數消費者甚至從業者對其并不熟悉。這就使得市場上會出現很多的“天價茶”“做舊茶”等,經營者們缺乏長期經營的意識,不注重茶品質量,以次充好、做舊當舊,使得茶行業的經營混亂。
3" " "三亞茶空間的發展現狀對三亞旅游業的影響
(1)提升旅游體驗:隨著游客對旅游體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茶空間的功能優勢逐漸體現出來,既可以為游客提供休閑場所,又能展示當地文化。游客在品茗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三亞的茶文化和地方特色。
(2)促進文化交流:三亞的茶空間成為各界人士交流互動的重要場所,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匯聚一堂,共同品味茶香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交流。這種跨文化的交流體驗會給游客留下獨特的旅行記憶。
(3)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茶空間的發展不僅局限于提供茶飲本身,它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與茶文化相關的手工藝品、藝術品和書籍等銷售業務的增長;以及,與茶空間配套的餐飲、娛樂等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之間的互動為當地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4)塑造城市形象:一個充滿文化氣息和獨特魅力的城市對于吸引游客至關重要。三亞的茶空間作為展示當地文化和特色的窗口,有助于塑造一個富有活力、注重文化傳承的城市形象,增強游客對三亞的認知和好感度。
(5)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合理規劃和管理,三亞的茶空間可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資源。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發展。
4" " "對策建議
4.1" "鼓勵創新與差異化發展,深入挖掘茶文化內涵
政府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鼓勵茶空間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注重創新與差異化發展。通過提供政策支持引導茶空間結合三亞當地文化和資源形成獨特的品牌和風格,在茶空間的運營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如舉辦茶藝展演、高端茶會活動、茶文化講座等,豐富消費者的文化體驗。
4.2" "加強茶文化與當地文化以及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亞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有學者研究表明:“三亞很早就接納了不同族群的移民,黎、漢、回、苗等民族共同聚居的格局至明代已經形成”[5]。無論從茶空間的裝飾、飲茶習俗還是文化內涵等方面,我們都可以發掘少數民族特色,使得茶空間風格更加多樣化。除此之外,鑒于三亞的熱帶城市特色,三亞茶空間可以利用熱帶水果開發特色茶飲,并且鼓勵茶空間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如旅游、藝術、科技等,通過產業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和豐富的消費場景,提高市場競爭力。
4.3" "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按照三亞茶空間目前的狀態,應該加強對經營者的培訓與指導,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針對茶行業制定專門的服務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促進服務人員素質的提升。除此之外,應該借鑒海內外先進的茶文化發展經驗,借助自貿港建設的區位優勢和制度優勢,推動三亞茶空間的國際化發展。例如,定期舉辦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吸引更多國際友人來三亞品茗交流,促進茶文化的傳播與交融。
4.4" "加強社區參與,開展定制化服務
目前,有學者研究指出“海南茶區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茶區,適宜茶樹生長。該區茶樹的茶芽生長周期短,一般從2月至11月均為采摘期,年采茶七至八輪,這是國內其他茶區難以達到的。[6]”可見,海南茶區由于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雖然茶山面積較其他茶區小很多,但是采摘期較長。我們在茶空間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周邊的茶園,加強社區的參與度,開發茶園觀光學習,甚至可以以社區為單位參與茶園的管理和建設。其次,有學者認為“城市基層治理是以街道為主導、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參與為基礎的政府治理與社區自治相結合的治理形態。[7]”可見,以社區為單位開展茶文化活動,也有利于增強消費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同時可以為消費者開展定制化服務,結合傳統中醫,為消費者定制適合自己體質的茶品;消費形式也可以實行定制化服務,例如,針對企業及其他團體消費者,可以為其定制相應的茶會、茶事活動等。
4.5" "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在茶空間的裝飾上面,要樹立綠色理念,打造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茶室空間。在茶葉加工、包裝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推廣有機茶和綠色茶,避免茶品的過度包裝,吸引更多關注健康和環保的消費者。同時,在經營形式和內容上,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VR、AR等,通過VR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的茶文化體驗,消費者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茶園風光、制茶過程等。在日常營銷過程中,合理運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數字化平臺,進行品牌推廣和產品營銷,與目標客戶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除此之外,還可以推動茶空間與其他行業,如藝術、設計、時尚等進行跨界合作,推出聯名產品,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
主要參考文獻
[1]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2]李萍.論中國茶道對儒家自然觀的揚棄[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01-105.
[3]方雯嵐.茶與儒[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
[4]李萍.天地融入一茶湯:中華茶道中的儒學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方靜文.人口多元與城市發展:以海南省三亞市為例[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75-83.
[6]謝萍,倪根金,魏露苓.從采集到栽培:海南茶葉發展史論[J].農業考古,2022(5):222-230.
[7]張繼濤,范子軒.智慧社區時代城市基層治理轉型:路徑與趨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153-16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