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2024年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啟動。各地在培訓中,積極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優化方式、織密平臺網絡,有效提升培訓實效。本期專題聚焦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介紹山東省和甘肅省以及河北劉現莊村基地、山西賈家莊村基地、安徽省小崗村基地、湖北省新街村基地在農村實用人才方面的實踐探索,供學習參考。
近年來,山東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扎實落實人才強省部署,不斷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力度,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人才支撐。
一、聚焦“人才興魯”行動實施,培育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探索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新機制新模式,引導支持帶頭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270萬人以上。一是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工作機制。建立農業農村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出臺加強全省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等工作的政策文件,落實落細任務分工。二是強化黨的基層組織力量。以培訓基層黨組織書記為抓手,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2018年以來,采取省外培訓與省內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對全省部分村黨支部書記進行培訓,累計完成培訓1.2萬人次。三是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印發《關于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構建省、市、縣三級培訓體系,重點組織開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農企帶頭人等五支人才隊伍培育行動,2019年以來累計培訓23.3萬人次。四是持續選拔“齊魯鄉村之星”。面向農業農村一線且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高素質農民、社會服務型人才和技能帶動型人才,開展齊魯鄉村之星選拔,并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發文公布。目前共組織評選十屆,累計選拔齊魯鄉村之星3268名。五是精準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與上海交通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涉農高校合作共育,采取一個月集中授課、一學期線上學習、一系列考察互訪、一名導師幫扶“4個一”的培育模式,對1900名鄉村產業帶頭人開展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六是不斷拓寬農村實用人才服務路徑。連續4年舉辦山東省“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農業行業、高素質農民職業技能大賽,8名選手被推薦申報“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44名選手被授予“山東省技術能手”稱號。
二、聚焦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資源優勢,持續建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育陣地
集聚優質資源,加強平臺載體建設,推動打造省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一是統籌規劃建設,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把片區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主抓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因村因地置宜,連片規劃、連片建設,“五大振興”全要素推進,協調發展、健康發展。東中西全面起勢,不同基礎、不同條件的地方初步探索形成一個個小微樣板,形成可看可學的樣板體系。截至目前,全省正在建設省級示范片區224個,市縣梯次建設片區1300余個,覆蓋村莊1.5萬個。二是多點布局,全力構建全域性農村實用人才培育體系。為高效聚合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資源,依托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在全省遴選一批基礎設施完備、培育管理規范、培育模式先進、跟蹤服務優質的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并形成梯次建設。2022年至今先后動態評選2批次30個省級綜合性培訓基地、93個省級專業類基地、100個省級農民田間學校。三是突出重點,全力打造全國性鄉村振興培訓高地。立足產業發展強、農村建設好、鄉村治理有效、有良好示范帶動效應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借助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平臺,遴選推薦壽光牛頭鎮村、泰安市岱岳區里峪村培訓基地作為部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
三、聚焦鍛造務實管用培訓品牌,扎實做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近三年,山東省共完成農業農村部安排的12期、1200人次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任務。一是精心組織謀劃,規范管理服務,讓學員“待得住”。構建學員管理負責制。每期培訓班,省農業農村廳派出業務骨干跟班指導,各地市派出領隊做好學員組織管理,基地選派優秀指導教師擔任班主任全程服務,三級管理人員與學員同吃、同住、同學,確保培訓工作取得實效。指導基地制定《培訓管理制度》《培訓工作流程》等工作規范,班次運轉更科學高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支部建在班上,持續強化學員自我管理意識。健全訓前需求調研、訓中意見征集、訓后總結整改的全流程教學評價機制,不斷提升培訓質效。編定《現場教學參考書》《鄉村振興案例集》等4套學習教材,為學員創新實踐提供重要參考。二是突出實用導向,優選配強師資,讓學員“聽得懂”。構建“三環緊扣”式師資選聘機制。從省市農科院、有關高校協調170余名政策理論水平高的專家學者組建“上接天線”的實用人才發展“高端智庫”,上好“公共課”;市縣農業農村局摸清學員發展需要,提出課程需求;培訓基地從省級致富帶頭人、英模人物中聘請“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英雄”王建文等55名農業領軍人才,全國勞模王樂義、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高淑貞等組成“下接地氣”的“實戰派”師資,上好“特色課”,雄厚多元的師資力量,真正讓學員“來之愿學”“聽了能懂”。三是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特色現場,讓學員“學得會”。牛頭鎮村培訓基地,圍繞“1小時車程教學圈”,創新探索了以壽光市為中心,輻射山東半島5個地市,涵蓋設施農業壽光模式、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品牌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等25項專題的全域性、多點式現場教學體系,不斷把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優勢資源轉化為教學實踐的培訓資源。注重“因班施策”“因應教學”,動態選定“國家級生態農場”玉泉洼合作社等45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等23個龍頭企業,“冬暖式蔬菜大棚發祥地”三元朱村等37個典型村(社區)作為現場教學點,為學員多角度、多層次學習了解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實踐經驗提供了鮮活教材。以學員“易學能懂”為導向,指導基地建立 “全程導學+現場講解+教學點評”現場教學模式,實行“引、談、評”三步教學法,深度解析典型經驗,啟迪學員發展思路,讓學員“學得會”。四是放大培訓功效,搭建合作載體,讓學員“用得上”。常態化開設“頭雁講堂”“支書論壇”“學員說”等論壇活動,讓學員與英模人物、產業發展帶頭人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固定開展產業對接交流會、特色農產品品鑒與展示會15場次,為學員搭建合作發展載體平臺,為通過培訓達成的村、企業提供后續協調服務,力求培訓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