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街村自2021年承擔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工作以來,秉持高標準、創特色、強服務理念,探索發展了“教育+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半徑從湖北省擴展到武陵山區及全國其他地區,培訓實用人才帶頭人1000人,涌現了一批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的領頭雁。
一、在技術指導上出實招,提升學員能力水平
一是深入開展需求調研。每期培訓班提前聯系學員,建立微信群,了解學員基本情況,深入調研培訓需求,分析整理反饋問題;提前與授課老師溝通交流,優化授課內容,調整授課重點,針對關注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讓學員高興而來、滿載而歸。
二是組建技術指導團隊。邀請州農科院茶葉所所長張強、馬鈴薯專家沈艷芬等專家12名,遴選“土專家”“田秀才”5名,組建專業技術指導團隊,分產業、分階段制定現場指導、后續服務計劃。
三是及時開展跟蹤指導。以小組為單位,線上、線下相結合,省內、省外全覆蓋,不定期開展指導,年度集中開展后續服務。針對有創業想法的學員,指導將承包地折股入社、走合作化道路;依托農園專業合作社,減輕學員入股資金負擔,減少經營擔憂,出種子、種苗及農資,確保回購產品,讓打工者變股東,助力學員壯大產業,成為致富帶頭人。
二、在教學相長上做文章,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一是邀請典型上臺“講”。基地負責人向輝是從農村實用人才蛻變為農村人才培育者、引領者的典型代表,曾獲全國杰出農村實用人才、全國十佳農民等多項國家級榮譽。每期培訓班安排向輝以及全國農業勞動模范魏曉明、湖北省十佳農民李建明等優秀學員,分享創業經歷,傳授成功經驗,增強學員發展信念信心。
二是走進鄉村深入“談”。緊密聯系周邊主體、鄉村振興示范村,把課堂搬進鄉村、企業,企業負責人、優秀“村官”與學員面對面,談經驗、談思路、談發展,引導學員現場學習經營管理、產品營銷、鄉村治理,拓寬學員思維,提升學員體驗感、獲得感。
三是組織學員相互“訪”。先后組織800名學員,到上海、浙江等發達地區,現場考察學習、交流經驗。與上海山陽田園、浙江安吉宋銘白茶基地合作,納入定點學習、現場教學基地。堅持引導學員跨產業、跨地區考察互訪,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合作。
三、在平臺打造上求實效,護航學員發展成長
一是搭建合作平臺。每期培訓班組織產品展示對接活動,分享學員發展成果,推介特色產品,促進學員與學員之間,學員與基地之間交流合作。2022年、2023年充分發揮基地平臺作用,培訓期間促進學員簽訂合作協議100余份。
二是共享信息平臺。與省內外營銷渠道建立良好戰略合作關系,通過股權合作,為學員探索銷路,走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道路,帶領周邊百姓,托管扶貧產業基地3000余畝,銷售各類水果135萬公斤。武漢百果園公司將新街村認定為鄂西地區唯一供應基地,年收購葡萄、火龍果、草莓等水果達8萬公斤以上、有機茶8萬斤。
三是培育孵化平臺。積極推薦學員參加領軍人才、“頭雁”等人才培訓,指導學員參加創業大賽、職稱評審等,提高學員綜合能力。咸豐縣李丹參加湖北省工會“工友杯”大賽、全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創新項目大賽,分獲一、二等獎好成績。
四、在品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學員精神內涵
一是堅持舉辦紅色課堂。每期培訓班組織學員走進“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老英雄事跡展覽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讓學員感受老英雄扎根山區、為民造福的本色初心和奉獻精神,增強學員責任感、使命感。
二是及時傳達政策方針。基地負責人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第一時間將新聞報道、訪談視頻等鮮活內容,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等多種方式,向學員傳達會議精神,引導學習領會黨的好政策,促進學員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三是著力推薦先進模范。學員胡燕平參加培訓后,從不愿意帶徒弟,到養蜂合作社理事長,帶動鄉鎮發展養蜂產業,戶均增收3000元,轉變為名副其實的“蜂司令”,獲評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百名優秀學員。返鄉青年徐鋒參加培訓后加快成長,產業不斷壯大,被評為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獲得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