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教育理念的視角審視,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相對立,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通過探究性思考引導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和高級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滲透深度學習理念,針對實際學情開展實驗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實現高效學習的目標。簡述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意義,并著重探討如何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指的是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探究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預先設定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或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助力其獲得知識、能力、素養發展的機會。以深度學習理念指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不僅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還能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科學實驗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以深度學習理念為導向,全方位優化教學活動。
一、深度學習理念下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在深度學習背景下,學生需要激活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通過對新知識的分析、探索,實現新舊知識銜接,從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實驗是科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科學課程中開設實驗的目的在于有效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為其未來深入探究科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在深度學習理念下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對提升課堂質量、發展學生能力均有著重要意義。
(一)助力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以深度學習理念為指導,合理開展科學實驗教學,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實驗活動的重要性,并在不斷的探索中完成實驗任務。此外,通過有效的互動與交流,學生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這不僅有助于構建高效的科學實驗教學模式,還能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1]。
(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驗
深度學習理念主張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這一過程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在實踐活動中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在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下,學生能進行高效的思考和分析。在深度學習模式下,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將逐漸提升,并在實際操作與探索中形成嚴謹且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綜上,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豐富體驗感,進而對科學實踐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實驗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雖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但受到學習能力的限制,對于科學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以實驗為探究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深度學習理念,以理解實驗目的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通過控制變量的方式來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分析和觀察實驗結果,歸納出相應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學習的目的性。
(四)創造學生合作學習機會
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常常會存在思維漏洞以及注意力分散等情況。因此,教師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構建深度學習環節,并組織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共同應對實驗任務中的挑戰。這旨在明確開展實驗教學的價值,同時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2]。
二、深度學習理念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
(一)周密設計實驗,規范學生操作行為
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教師要結合探究目標設計周密的實驗方案,構建更為全面的實驗教學流程,并制訂詳細的操作制度,讓學生在實驗中約束自身行為,做到規范操作??茖W實驗本身的嚴謹性較強,若實驗過程粗疏,不但會影響最終實驗結果,更將阻礙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對其未來成長和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優化科學實驗的各個環節,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充分理解并遵守實驗制度,為實驗的規范開展提供正確的指引[3]。此外,教師在課堂中還要做好追蹤工作,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操作行為,一旦發現不規范或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為,要及時介入并給予正確的指導,保證科學實驗規范進行。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測量氣溫》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掌握氣溫計的使用方法,并理解一天中氣溫的變化規律,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首先,教師在實驗開展前,要規范實驗操作流程,引導學生先觀察氣溫計的組成結構及每個部分的作用,使學生掌握氣溫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隨后,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合作學習小組,并安排他們分別在校園內的不同地點,如草地、水泥地、走廊、大樹旁等,利用氣溫計完成對氣溫的測量。具體的實驗步驟為:①各小組要在實驗前完成成員間的合理分工,并領取氣溫計和“室內外溫度記錄表”;②將氣溫計放在室內書桌上,2分鐘后讀出氣溫計上的溫度,并記錄在“室內外溫度記錄表”上;③將氣溫計放在指定實驗地點,3~5分鐘后讀出氣溫計上的溫度,并記錄在“室內外溫度記錄表”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巡視工作,密切關注學生的操作過程,一旦發現違規操作,應及時介入其中。最后,在實驗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各小組分享各自的實驗結果,并引導學生得出“室內外溫差較大”“室外及陰涼處溫度更貼近當地氣溫”等規律,從而確保本次科學實驗能圓滿完成。
(二)明確實驗環節,搭建深度學習框架
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學科,以實驗的形式呈現科學知識,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知實驗內核,搭建深度學習框架,進而增強其科學素養。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科學實驗中應全面把握各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滲透深度學習理念,精心制訂實驗實施流程,以突出實驗重難點[4]。此外,為了保證科學實驗的教學效果,教師應采用任務驅動法,針對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設計難度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在層次化任務的引導下逐漸剖析科學實驗,提升科學實驗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留心學生的真實表現,使其在充足的思考與探索中鞏固課堂所學。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水滴的“旅行”》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能通過實驗了解大氣運動、水循環等自然現象的成因,教師要明確實驗環節,搭建具有深度的學習框架。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引入“小水滴”的故事,分享“小水滴”的旅行經歷,引導學生思索水從云端到海洋的過程,以及“蒸發”“降雨”“降水”“蒸騰”等核心概念。在實驗開展前,這樣的情境導入不僅有助于引出教學主題,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隨后,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多個實驗任務,如哪些地方有水的存在?水是如何從天空到達地面的?地球上的水又是如何回到大氣中的?大氣中的水又是如何到達植物體內以及江河湖海的?等等。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可以逐步組裝“水循環模型”,并深入探索水的循環過程。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基于“水循環模型”提出自主探索任務,如模型中的小草、水池代表什么?模型中會出現哪些現象?等等。讓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提高對水循環的認識。基于此,在完成科學探究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再系統性展示水循環過程,以強化學生對水循環概念和意義的認識,使學生對生態圈形成初步的概念。
(三)有效師生互動,引導課堂縱深發展
教師作為指導者和引路者,在實驗中要與學生保持緊密的溝通與協作,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所涵蓋的知識和技能,并深化對科學原理和現象的理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深度、探索知識核心的目的。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以實驗為媒介,積極與學生展開互動,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優化課堂教學體驗的同時,明確知識體系中的關鍵。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趣味性語言引導學生關注實驗現象或流程,充分挖掘實驗的魅力,從而使學生能持續關注科學實驗的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推動科學實驗向縱深發展[5]。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月球》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月亮的形態變化及其運動規律,教師應在科學實驗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展示描寫“月”的古詩,并提出問題:“李白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鮑照說‘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鉤’。為什么不同詩人在描寫月亮時,會有如此不同?”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會意識到月亮的形態變化與時間相關。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入月相的知識,并通過圖片展示月亮在不同時間的形態特點。接著,教師可為學生布置觀察任務,如連續兩周在同一時間觀察月亮的形態,并利用手機等智能設備記錄觀察結果,總結月亮形態在兩周內的變化規律。在學生的親身參與和仔細觀察下,他們能對月相的變化規律形成更深入的認知。隨后,教師可順勢引入關于月亮的諺語,如“初七初八上弦月”“二十二三下弦月”等,讓學生將月亮的形態與具體日期建立直觀的聯系。最后,教師再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月亮的形狀為什么會隨著日期而變化呢?”引導學生根據實踐經驗和觀察結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自主思考和探索。
(四)適時評價總結,反思助力學生成長
評價是教學環節的延續與深化,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激發教師教學熱情。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評價工作的開展,以豐富的評價主體,從“教”與“學”兩個角度,客觀展現實驗教學成果。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多是對實驗結果和學生表現進行評價,然后對教學進行反思。雖然這種評價方式能發揮一定的評價作用,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卻無法得到體現。對此,教師要重視對教學評價模式的優化,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通過學生自評、互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全面分析實驗教學成果。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教師評價總結實驗知識點,還能在自我評價中反思自身在實驗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從而助力自身快速成長。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不同的聲音》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在掌握聲音傳播方式的基礎上,了解各種各樣的音色,教師應開展科學實驗并注重評價和總結。首先,教師可在科學實驗開展前,組織學生敲擊水量不等的瓶子和長短不同的管子,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而后,為學生布置以“制作樂器”為主題的科學實驗任務,鼓勵學生制作自己喜歡的樂器,并在實驗中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自評,學生需要回顧自己的制作過程,對樂器的音樂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從而明確自身在科學實驗中的表現。此外,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進行互評。學生可以與同桌交換制作好的樂器,通過“觀察”“彈撥”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對方的樂器,并對其進行評價。由此,通過自評、互評等評價活動,學生能對實驗內核有更全面的認識。最后,教師還可以開展匿名評價活動,鼓勵學生將參與實驗的真實感受或教學建議寫在紙上,并投放到意見箱中。這樣教師可以獲取學生的真實反饋,對實驗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充分的認識,為后續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方向,進而提高科學實驗教學質量。
(五)拓展延伸教學,奠定深度學習基礎
在科學課程中開展實驗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引導學生掌握實驗中所蘊含的知識點;二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助力其科學學習向縱深發展。教師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中,而應在基于教材內容完成實驗操作后,結合實驗主題進行適當的拓展,引導學生對實驗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鼓勵他們結合生活經驗展開高效的探索和分析[6]。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得到充分發散。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實驗的拓展和延伸要具有可行性,在選取延展點時,應從學生興趣出發,并控制好延展部分的難度,保證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有所收獲,避免因學習內容難度過高而打擊其積極性。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摩擦力》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摩擦力,教師可以設計“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首先,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推箱子”“滑滑梯”“車軸上油”等生活場景,讓學生認識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后提出問題:“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相關呢?”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觀察,能夠猜測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關。隨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驗,利用桌面、砂紙、彈簧測力計、木塊等材料,構建兩條粗糙程度不同的賽道,將木塊放置在賽道的一側,將彈簧測力計與木塊相連,并分別在桌面和砂紙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學生需記錄彈簧測力計上顯示的拉力。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直觀感知到摩擦力對運動的影響,并認識到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最后,在實驗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提出拓展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摩擦力還與哪些因素相關?若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失去摩擦力,將會變成什么樣?”并鼓勵學生在課后利用塑料瓶、洗潔精、橡皮泥等材料展開進一步的探究,以實現對學生思維的發散。由此,學生可以基于課堂探究成果,利用課后時間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
三、總結
總的來說,在深度學習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需要教師在明確其對學生成長重要性的基礎上,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以通過科學實驗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積極性。如此一來,學生的實驗能力將得到不斷提升,并在合作交流中樹立正確的科學探究意識,進而達到提升科學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凌貴榮.發展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課堂深度教學策略[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2,39(12):66-68.
陸夢琪.“淺教深學”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踐行[J].江西教育,2022(40):90-91.
王芝蕓.基于項目,探索本質:關于小學科學課堂項目式學習策略的思考[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1):28-30.
杜偉,楊丹婷,陳曉芬.以高階思維為主導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2,38(8):29-34.
唐建國.小學科學“大任務”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2(15):80-82.
林建陽.小學科學低年級深度學習教學的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2(31):9-12.
作者簡介:施燕(1992—),女,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