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在幫助學生打好英語基礎方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是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隨著當前“文化自信”教育理念的提出,英語語言學習與文化意識培養的統一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因此,如何實現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是教師應當重點研究的教學課題。文章結合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和原則,以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教材內容為例,提出“資源整合”“教學創新”“內容擴充”等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旨在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小學英語 中國傳統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7.026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小學英語核心素養內涵方面指出: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品格,提升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可見,文化意識的培養需要以學生了解中外文化為基礎,這需要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為引導學生感受文化差異、理解文化內涵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并借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與溝通能力,提升其英語學科綜合能力素養。
一、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
(一)培養文化傳承意識
英語課程的開設目的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動向下,使學生能夠掌握一門外語,便于其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趨勢。但是,實施英語教學的同時不應忽視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進行融合,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其文化傳承意識,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二)樹立傳統文化自信
英語作為外來文化,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勢必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而能否使學生堅定不移地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關鍵在于培養其文化自信心。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異性,拓寬文化視野。學生在充分了解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能夠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從而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文化自信心。
(三)發展綜合能力素養
基于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小學英語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科成績,還應重視培養其綜合能力素養。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入小學英語教學中,便于學生對本土文化深入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其道德水準,培養愛國情懷和文化認同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原則
(一)遵循以生為本
任何教學活動都應當要以學生作為主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教師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需求。教師應了解小學六年級學段學生的傳統文化理解程度,并結合其實際生活有選擇性地設計文化教學內容,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開展文化實踐活動,深化文化理解,增強文化感知。
(二)立足學科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英語學科的主要特點,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需要結合英語學科特點實現有機融入。教師應在了解英語學科課程內容各項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通過明確各項要素的內在聯系,整合英語教學目標,圍繞具體目標和教學要求,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將其與具體的英語教學主題、單元、模塊等進行結合,實現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三)優化教學布局
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其核心價值在于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精神、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等貫穿于英語教學全過程,實現對小學英語教學整體布局的優化和創新。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教師應以英語學科內容為載體,實現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內容的全面結合,以“有機銜接、橫向協同”的理念,構建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英語學科內容全面覆蓋的教學布局。
三、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整合資源,營造文化氛圍
1.挖掘文化素材,提煉傳統文化
教材作為開展英語教學的基礎,也是挖掘英語學科文化教學資源的重要工具。由于英語教材內容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模塊較少,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研讀英語教材內容,善于從中探索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通過整合提煉,為學生直觀呈現英語學科中的傳統文化內容。
如在六年級上冊《How can I get there?》一課中,從課程標題來看,本節課的知識內容主要圍繞著“如何問路”以及“如何指路”兩方面展開,所涉及的傳統文化要素較少。教師應突破表層知識,深入挖掘課程知識內涵,圍繞特定知識點引申出傳統文化要素,便于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融合。
譬如,從課程標題“How can I get there”中可以分析出“我如何到達那里”所關聯的語境是“問路”,而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勢必會涉及“方向”的指認,如“向南走”“向東走”等,且“方向”是需要辨別的。至此,教師可將“如何在指路中辨別方向”這一特定語境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大方面之一“指南針”建立聯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用于語境訓練的地圖,并引導學生運用手機上的“指南針”軟件,結合具體的問路語句內容,確定指路方向,設計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科知識內容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與意象,初步感知傳統文化的存在。
2.注重文化體驗,感受傳統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關鍵在于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體驗感。從該方面出發,教師應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文化探索熱情的引導方法,通過情境構建驅使學生主動挖掘英語學科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提升學生在文化學習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加深文化印象。
如在六年級上冊《I have a pen pal》一課中,本節課程以“pen pal(筆友)”為話題,而教材內容也給出了john與吳一凡之間談論筆友的情景對話,并由此導入了有關于詢問筆友基本信息的一些英語語句,如“Does he live in Sydney”“Does he like to hike”,模仿這些語句,教師應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就“筆友”話題展開交流討論,學習相關語句。
關于如何在本節課程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教師應圍繞“我的筆友”這一主題,將“筆友”轉換為“朋友”,并在課堂中滲透一些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關于“朋友”的語句,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等,并向學生滲透“古代人們交朋友,友人之間也是通過書信相互進行聯絡”的傳統交友之道的相關內容,將傳統文化與本節課程的“筆友”主題緊密聯系,加深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傳統文化體驗與感受。
(二)創新教法,傳承傳統文化
1.加強口語訓練,應用傳統文化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其學習活動與語言知識的應用和輸出是密不可分的。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實際的語言交際場景,指引學生以口語訓練的方式實現英語學習與傳統文化感知的有效聯系,在提升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強化其文化知識的應用能力。
如在六年級上冊《How do you feel?》一課中,課程以“How do you feel”為核心語句,教學目標為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該語句詢問他人的心理情感狀態,并懂得如何疏導他人的情緒,為他人的不良情緒提出合理化建議。從“How do you feel”這一英語語句的核心情感理念入手,教師可從中提煉出“情緒管理”這一核心要義,并由此引申到“七情”等有關于情緒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所謂“七情”,便是英語中的“feeling”,當“七情”結合想法時,就會產生情感,也就是英語中的“emotion”。教師應以此為突破口,將傳統文化融入英語口語表達中,鍛煉學生的文化知識應用能力。
具體來說,教師應為學生整理一些有關于“情緒管理”的傳統文化語句,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發乎情,止于禮義”等,并組織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經歷,設計“幫助他人排解不良情緒”的對話內容,將上述關于“情緒管理”的傳統文化語句轉換為英文,運用到口語交際訓練中,在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提升其傳統文化認知水平。
2.開展項目學習,探尋傳統文化
在英語學科中挖掘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項系統性的學習活動。教師應基于這一學習活動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以新穎的教學形式帶動學生積極地從英語學科內容中探尋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在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通過項目學習實現文化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實現傳承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
如在六年級上冊《What does he do?》一課中,課程知識內容圍繞“職業”展開,要求學生在掌握職業相關單詞的基礎上,能夠運用“What does somebody do?”的語句詢問他人所從事的職業,強化語言知識掌握和應用。
在本節課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具有趣味性的項目式學習活動,活動主要內容為在古代背景下運用英語詢問他人的職業以及主要工作內容,這需要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對現代各種職業在古代的叫法展開探索,這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引導其將英語知識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以全新的方式學習并記憶相關英語單詞,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生的合作探索過程中,發現許多現代職業都能夠找到相對應的古代職業,如“banker——錢莊掌柜”“boss——東家”“courier ——鏢師”“driver——馬夫”“lawyer——訟師”“cooker——伙夫”“police——捕快”“judge——司寇”“secretary——師爺”等,這能夠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極大樂趣,并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能力。
(三)拓展內容,感知文化差異
1.擴充文化內容,融合中西文化
英語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外來文化,學生在接觸并了解這些文化的過程中,在新鮮感的影響下,容易形成錯誤的文化觀念。教師應在英語學科內容的基礎上拓展相關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經歷文化感知、文化對比的過程,認識中西方文化各自的價值,使其形成正確的文化融合意識。
如在六年級下冊《Where did you go?》一課中,課程內容圍繞“weekend trip”展開,要求學生運用英語講述旅行經歷,使用一般過去時態敘述過去發生的事情。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較為貼近,教師可從“旅行”這一話題引出“中西方在旅行文化方面的差異”,為學生拓展相關文化內容。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演示的方式,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增強拓展文化內容的說服力,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對文化知識展開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的分享中,學生能夠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人們旅行偏愛群游,往往會以組團旅游、家庭旅游、親友旅游等形式外出活動,從該方面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將視線穿越回中國古代,向學生拓展有關于“皇帝巡游”“文人漫游”等古代的旅行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旅行方式是否對現代人們的旅行方式有所影響;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了解到西方國家的人們熱衷于獨游,且不會按部就班地按照旅行計劃進行游玩,強調隨性。通過拓展文化內容,使學生對比中外文化,培養其正確文化觀念。
2.促進學科融合,了解文化特點
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念不單單要依靠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師應打開思路,通過實施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將其他學科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入英語教學中,強化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對比,促使學生真正領略并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在六年級下冊《Then and now》一課中,課程以“過去和現在”為中心話題,通過將過去與現在的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在時的具體用法。在本節課程中,結合知識內容特點,教師可將英語與語文學科進行聯系,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
以“過去和現在”為主題,教師可在英語課堂中導入一些與該主題有關的古詩詞句,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并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英語對其進行翻譯,將英語的過去時態和現在時態融入詩詞的語句當中,熟悉并掌握其用法,分析中文詩句和英文詩句在表達上的區別,同時在英語學習中了解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是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正確文化觀念、良好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弘揚傳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教師應善于挖掘文化的融合關鍵點,整合文化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體驗傳統文化。同時,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標志著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教師應積極創新英語課堂教法,引導學生在探索挖掘傳統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實現文化應用。此外,教師還需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文化融合路徑,依托文化內容拓展和跨學科教學等方式,深化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感受文化魅力,培養其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蔣雪琴《在小學英語學習活動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究》,《教育界》2022年第36期。
[2] 余元媛《融入中華文化,豐盈小學英語課堂》,《校園英語》2022年第51期。
[3] 劉莉《新課標視角下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有效融入》,《英語教師》2022年第23期。
[4] 黃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多模態語篇教學探究》,《英語教師》2022年第21期。
[5] 周亞珍《芻議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試題與研究》202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