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關鍵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重大。該戰略的提出是為應對新時代背景下“三農”問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包括農業產值增長緩慢、環境治理難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對于促進產業發展、塑造良好鄉風、加強基層治理具有深遠影響,是達成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的關鍵。基于此,文章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農”問題的解決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作為農業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民的福祉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能顯著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經濟向前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全面應對“三農”領域的挑戰,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加速農業與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實現社會共富。
1 “三農”問題的時代演變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三農”問題經歷了從單一的生產問題到多維度發展難題的轉變,反映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遷。在初期,國家面臨的主要是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的緊迫任務,該時期的“三農”問題主要集中在提高糧食產量、解決農民基本生活需求上。隨著土地改革的推進,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但農村經濟結構單一、農民收入來源有限的問題開始凸顯。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業生產效率逐漸提高,農民收入得到初步增長,農村經濟活力得到釋放,然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農村面臨著勞動力外流、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發展差距的不斷擴大,“三農”問題的內容出現新的變化,農業現代化、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等成為研究的重點。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通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在深入分析中國農村發展實際基礎上,針對“三農”問題的新形勢、新任務做出的戰略布局,關注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強調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文化傳承與創新,以此推動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全面進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問題是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推動農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產品質量與效益的雙重提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農村是實現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對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意義,能夠在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目的,通過增加農民收入渠道,提升農民教育水平,可以有效促進農民經濟的提升,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此外,解決“三農”問題對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有效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和城鄉之間的資源共享,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1]。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農”問題的具體表現
2.1 農業經濟分散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分散問題主要體現在生產規模小、經營模式多樣化及產業結構單一化三個方面。生產規模小的問題源于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分割,農業生產多為家庭經營模式,導致農業生產單位面積產出效率不高,難以實現規模經濟的效益,由此增加生產成本,限制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農業生產的整體競爭力不強。經營模式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農戶之間生產決策的差異性,盡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會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導致農業生產方式仍舊停留在較低的效率水平,難以形成統一高效的生產管理體系。由于產業結構的單一化,農業生產過于依賴傳統糧食作物,缺乏有效的產業多元化發展策略,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也不夠穩定。
2.2 環境遭到污染
土壤退化與污染是農村環境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耕作方式也不夠合理,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重金屬和有害化學物質積累,嚴重威脅農產品安全。在農村發展中,水體污染問題同樣嚴峻,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廢水直排以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缺失,導致水質惡化,進而影響居民的飲水安全,破壞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對水生態環境平衡產生負面影響。由于過度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鄉村綠化覆蓋率也隨之下降,從而造成生態系統被破壞,削弱農村地區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2.3 農民老齡化現象嚴重
當前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顯著,隨著年輕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地區留守老年人比例逐年上升,導致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趨勢顯著,直接影響農村生產力的穩定與發展。老年農民在體力和技術適應能力上相對較弱,因此難以有效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老齡化的農民勞動力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對高效率和技術化的要求,從而限制農業生產的規模擴張,使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受到影響。隨著老齡化農民比例的增加,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受到制約,加之農業生產自身的不穩定性,使得農村經濟面臨更多挑戰。由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老齡化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普遍不高,醫療保障存在較大缺口,影響老年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加重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制約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 農產品成本上升
農業生產投入增加是導致農產品成本上升的直接因素,包括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以及農業生產所需水、電、油等資源成本的增加。隨著國內經濟調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呈現上升趨勢,一些農業大省由于資源過度開發,水、電、油等資源成本的上升對于農民而言是較重的負擔。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效率不高也是造成農產品成本上升的關鍵因素之一,盡管近年來農業技術得到顯著進步,但是由于技術推廣不普及,農業機械化程度不足,導致單位產出的成本仍然較高,進而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農民收入增長空間縮小。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下,農村地區的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成本[3]。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策略
3.1 構建城鄉一體化經濟模式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鄉一體化經濟模式對于解決“三農”問題至關重要。
首先,推進農業產業鏈與城市市場的緊密對接。應建立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促進農產品向城市市場的順暢流通,以提高農產品銷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時也能通過市場需求反饋引導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產值。推動城市資本、技術及管理經驗向農村流動,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農村經濟的轉型發展。其次,優化城鄉資源配置與服務功能融合。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效緩解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同時,推動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高效配置,加強城鄉產業的人才交流,促進城鄉經濟互補、共享發展。最后,加快農村人力資本與信息技術的現代化融合。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以有效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的質量,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等,促進農業智能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而加快農村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3.2 著重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三農”問題的解決應著重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依托于綠色農業、循環經濟以及生態旅游三大支柱。首先,綠色農業的推進是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基礎,要求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采取生物防治等環保措施,保障農產品安全。推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模式,以提升農產品質量,滿足市場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同時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其次,循環經濟的實施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需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實現能源的物質轉換(本意為可再生能源轉換),并對農村水資源實施循環利用。構建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的循環經濟體系,以有效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筑農村經濟發展的綠色基礎。最后,生態旅游的發展為綠色生態產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應依托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業態,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此過程中,需深入挖掘農村地區的生態資源優勢,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同時加強農民的環保教育,提高其參與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能力與意識。政府應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農村綠色生態產業的建設中,通過公私合作模式等形式,促進綠色生態產業的健康發展。由此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全面提升農民生活質量[4]。
3.3 打造鄉村地區經濟產業建設的人才隊伍
為打造鄉村地區經濟產業建設的人才隊伍,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深入分析。首先,人才培養是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的根基,需建立健全農村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農業科技知識的教育,為鄉村地區培養一批掌握現代農業技術,了解市場經濟運作,且具備良好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開展定向培訓教育活動,提高農村地區人口的整體素質,為鄉村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其次,人才吸引是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的關鍵,需制定優惠政策,改善鄉村生活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吸引外部技術人才進入鄉村地區,并建立人才引進激勵機制,為農民提供科研創業平臺,以有效推動外部人才向鄉村地區流動,為鄉村經濟產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最后,人才利用是實現鄉村地區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相關部門應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農村地區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加強人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在鄉村經濟產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與此同時,推動人才與鄉村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產業發展的相互促進,有效提升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的創新能力[5]。
3.4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首先,優化體制框架。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壁壘,構建平等開放的城鄉關系,要求相關部門調整土地、人口、資本等要素的流動機制,確保農村地區能夠在土地使用、資金投入等方面享有與城市相同的權利,有效促進城鄉資源的優化配置,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其次,深化政策支持。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強、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增強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能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同時制定鼓勵城市資本、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的政策,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從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創新合作模式。相關部門應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機制,如產學研合作、產業鏈整合、公私伙伴關系等,以促進城市與農村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鼓勵城市企業利用自身技術、品牌優勢與農村地區形成產業聯盟,共同開發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6]。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與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緊密相連,尤其是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當下。為此,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需致力于促進農村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特別是生態產業的綠色發展,改善鄉村治理結構,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此外,構建融合城鄉的經濟體系,減少農村的運營開支,促進城鄉之間的無縫連接,從而為鄉村走向現代化鋪平道路,有效推動農村地區向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之秀. 多舉措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專訪“三農”問題專家周勝利[J]. 食品界,2024(2):19-23.
[2]陳權. 涉農高職院校服務三農人才振興的開發與培養[J]. 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24,37(1):65-67.
[3]明震,王右文. 平泉聯社“三農”金融產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山西農經,2023(24):180-182.
[4]陳博玨. 西豐縣“三農”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問題研究[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12):63-64,67.
[5]王先明. 百年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反思與時代性超越——兼論“三農”問題的歷史累積與鄉村振興的實現[J]. 理論與現代化,2024(1):65-75.
[6]曾慧,張俐,劉娜. 新時代破解“三農”問題的路徑探析[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2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