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負擔重”、科技管理“審批多”、國有資產價格“界定難”、科創成果“轉化慢”,針對這些束縛科技創新的卡點堵點,近年來安徽省探索實施“科技大包干”改革。預算表從17頁縮減到1頁,賦予項目負責人設備購買自主權和人員使用自主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質效……一系列制度機制層面的改革舉措,為科研人員除障松綁,把受到束縛的創新活力解放了出來。2023年,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28%,總量居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54%,總量居全國第7位。
近年來安徽省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績備受關注,安徽做對了什么?其中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善于運用改革的方式,以制度創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其中專門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前不久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科技強國擘畫藍圖、指明路徑。在五個方面要求中,“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就占了其中兩個方面,可見其對制度創新寄望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涉及范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充分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薄叭绻芽萍紕撔卤茸魑覈l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這是在充分總結世界科技發展歷程后得出的寶貴經驗。在歷史上,專利制度“給‘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對創新成果施以法律保護,為創意提供經濟上的激勵,讓各種奇思妙想層出不窮;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的建立,則讓科技創新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并以“科技+資本”的創投形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梢姡\用改革的方式促進制度創新,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足夠的經濟激勵、構建從創意到產業的通道、打通各種卡點堵點、沖破重重藩籬。正因此,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建設科技強國,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就是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經過新時代以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國科技體制搭建起“四梁八柱”,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逐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在頂層設計上,中央層面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在科技資源布局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在區域分布上,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可以說,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科技管理體制實現重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強國奠定了制度基礎。
往深層看,科技體制改革不僅有頂層設計層面的“宏大敘事”,還有針對具體問題的“微創新”,打通各種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卡點堵點,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比如,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針對科研項目申報中的各種繁文縟節、填表任務,精簡科研項目申報要求;結合人才評價中的破“四唯”舉措,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作價入股、“先轉讓,后分成”等多種制度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從“上書架”走向“上貨架”。一系列細致入微的制度創新,如同啄木鳥般清除了科技創新生態中的“害蟲”,破除對科研人員的束縛,讓科技創新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
以制度創新來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應該看到,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因此,接下來要更好地運用改革的方式,把制度創新的力度轉化為科技創新的效度,不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共促科技創新的合力;構建更加符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現代化科技管理方式,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強勁“動能”大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勢能”;增強科技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相互支撐;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場景,從人財物統籌到各環節協同,繼續用改革的方式來通堵點、解難題、拓路徑,不斷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只爭朝夕、埋頭苦干,以改革的點火系點燃科技創新的新引擎,必將如期建成科技強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