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目的]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我國的重大戰略部署。研究和推進支持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單元,企業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也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或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分析和研究當前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有關政策,對于高標準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研究方法]基于政策文本,從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五個方面對目前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現狀和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結論]概括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財政和金融政策多、稅收等長期政策少;對企業基礎研究缺乏明確的支持政策;人才政策有待優化。面向未來,提出了進一步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建議:加大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財政政策,進一步深化稅收政策,統籌協調金融政策及大力發展社會研發機構。
關鍵詞: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人才政策
中圖分類號:C9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7.02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我國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1];為了更好地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全方位、高質量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創新舉措。研究和推進支持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指導價值。雄安新區被賦予了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重要定位。雄安新區應聚焦強化技術研發和轉移交易、成果孵化轉化功能,著力完善創新創業環境,主動對接京津優勢創新資源與機構,積極吸納全國乃至國際先進的創新要素資源,搭建開放性、國際化的技術交易市場,培育有活力、有效率的區域創新體系[2]。
本文對截至2024年1月20日前出臺的有關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分類和深入分析,并對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一、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政策的現狀
除國家有關部門和河北省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通用政策外,還有專門幫助雄安新區企業實現科技創新的政策舉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政策是2023年8月24日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代替原來的《河北雄安新區關于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雄安政字〔2021〕5號)]。鑒于涉及的政策體系龐雜、內容繁多,本文主要對雄安新區設立后專門為新區出臺的相關政策進行文本梳理,并將它們按照領域的不同,分為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五個方面。
(一)財政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擴大財政支持等方式,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3]。具體到企業的科技創新領域,財政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直接給予事前或事后的無償資助(補貼)。目前,國家層面針對企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政策包括: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后補助、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具體到雄安新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對企業的研發進行補助。如《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給予新區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對按照《關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若干措施》(冀辦〔2021〕28號)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后補助政策優惠的新區企業,按其上一年度享受后補助金額予以1:3配套補助,單個企業年度最高補助500萬元。
二是支持和鼓勵新區企業主導或參與有關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如《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鼓勵新區企業主導參與標準制定、修訂。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河北省地方標準制定的,按項目分別給予不超過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的資助;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河北省地方標準修訂的,按項目分別給予不超過40萬元、20萬元、10萬元、5萬元的資助。主導標準制定或修訂的,資助標準上浮50%。
三是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進行補助和獎勵。《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對在新區實際運營1年以上(含1年)被初次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一次性給予40萬元補助;對三年期滿重新認定通過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一次性給予15萬元補助。對初次認定為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一次性給予10萬元補助,對重新認定通過的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一次性給予3萬元補助。對疏解落戶新區或在新區設立控股公司、有效期在1年以上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家分三年給予總額100萬元獎勵。
2022年5月17日,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河北雄安新區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對首次納入新區“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的企業給予獎勵;而對首次評定為省級或“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再次給予獎勵。對疏解到新區的各類“專精特新”企業也給予相應獎勵。
四是對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建設發展給予獎勵或補助。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作為服務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是建構與發展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的中堅力量[4]。《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鼓勵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建設發展,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的,一次性給予50萬元獎勵;新認定的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第二年,各項運營條件滿足《河北雄安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2023年8月由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發布)認定標準及承諾條件的,可享受一次性50萬元補助。對在孵企業畢業后12個月內在新區落地的,給予每家畢業企業3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此外,《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每年對新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綜合績效表現進行評價,依據評價結果給予獎補。按照《河北雄安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相關評價要求,年度績效評價結果優秀的,一次性給予20萬元補助。同時,《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以孵化器內的在孵企業當年在新區辦公的正式在職員工人數為基數,按照人均10平方米辦公場所,給予辦公用房租金1.5元/平方米/天補貼,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五是對購買創新場景應用示范的企業進行補貼。《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針對新區企業定期征集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組織行業專家結合新區智能城市建設和產業培育研究開發應用場景,鼓勵支持新區企業開展應用示范,對于購買上述示范應用產品、技術、服務的新區企業,根據實際合同額給予不超過20%(在庫企業提高至25%)的補貼,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六是對新區企業首臺(套)重大技術設備進行獎勵。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戰略安全,是推動重大技術裝備水平整體提升、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的關鍵突破口[5]。2018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的意見》(發改產業〔2018〕558號),要求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規政策,鼓勵使用國有資金的單位采用首購、訂購等方式采購首臺(套)設備。《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支持新區企業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設備的推廣和使用,對通過省級以上認定的項目,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或河北省補貼的項目,按照實際投保年度保費的15%(在庫企業提高至20%)給予補貼,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二)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運用到科技領域就是科技金融政策。有研究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可正向促進企業全球價值鏈位勢攀升[6]。科技金融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部門對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直接或間接)、貸款貼息,以及對金融機構科技貸款或股權投資的擔保、風險或損失補償等,主要包括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國家融資擔保基金。
2020年4月,由河北科技投資集團和天津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河北雄安科技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雄安科創投”)在河北雄安新區注冊成立。雄安科創投作為投資基金的管理機構,聚焦河北雄安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運營和科技創新母子基金群建設,進一步完善雄安新區科技金融支持鏈條,實現資源互通、項目共享、成果共用,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推動京津科技成果在雄安新區轉移轉化。
2022年8月2日,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印發《關于全面推動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雄安政字〔2022〕63號),文件提出設立雄安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創新成果標準化、專利化并在雄安新區及相關地區轉化利用。
(三)稅收政策
為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在創新投入研發階段、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出階段均有涉及,形成了“投入—轉化—產出”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這些稅收優惠政策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科技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大幅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7]。一般來說,事關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主要指財稅部門出臺的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包括降低增值稅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技術交易所得稅優惠政策、研發用儀器設備加速折舊優惠政策等。
為推動雄安新區建設和創業投資行業發展,2023年10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雄安新區公司型創業投資企業有關企業所得稅試點政策的通知》(財稅〔2023〕40號)。通知明確提出,在雄安新區試行公司型創業投資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雄安新區內的公司型創業投資企業,轉讓持有3年以上股權的所得占年度股權轉讓所得總額的比例超過50%的,按照年末個人股東持股比例減半征收當年企業所得稅;轉讓持有5年以上股權的所得占年度股權轉讓所得總額的比例超過50%的,按照年末個人股東持股比例免征當年企業所得稅。
(四)科技政策
科技政策實際上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8]。廣義的科技政策包含所有與科技相關的政策,而狹義的科技政策是基于“科學—技術—創新”范式由政府部門對研發活動進行直接資助和支持的相關政策和舉措,這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對科技政策范疇的界定。本文主要討論狹義的科技政策。
一是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增設“雄安專項”。在現行國家科技計劃體系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都屬于科研項目類科技計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面向高校與院所的科研人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主要承擔主體為高校、院所及大型企業。2022年,科技部、財政部在國家科技計劃序列中批復設立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專項(以下簡稱“雄安專項”)。
二是對國家級科技項目或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進行配套支持。《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新區企業成功申報國家級科技項目或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省級學科重點實驗室、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省級工業設計中心、A級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等)的,新區按照實際獲得專項經費1:1配套資金支持,單個項目配套資金原則上不超過1 000萬元。新區企業成功申報省級重大研發項目且符合新區“5+6”產業發展方向的,按照實際獲得專項經費1:0.5配套資金支持,單個項目配套資金原則上不超過500萬元。
《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提出,對各項建設條件滿足《河北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被新認定通過的新區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業設計中心,以后按一定的補助方式給予經費資助。新區按照上一年度平臺實際研發投入金額1:1給予配套資金支持,原則上不超過500萬元。
三是通過創新券支持企業的研發與創新。科技創新券作為一種新型的政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政策,近年來在國內迅速推廣實施,成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手段[9]。2022年5月,雄安新區發布的《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科技創新券制度。面向在庫企業,以5萬元/年為上限發放科技創新券,最高可支付企業實際支出費用的50%。支付范圍包括在庫企業與創新服務提供機構合作開展的與其創新活動直接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實驗測試、創新方法培訓、項目評估和成果評價咨詢服務等。
(五)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是針對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工作制定的系列法規措施的總稱,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為構建人才隊伍、推動人才事業、發揮人才效用所采取的政策性舉措[10]。2023年11月,中共河北雄安新區工作委員會、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聚集新人才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雄才十六條”),文件提出大力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以及空天信息、綠色能源、金融科技等重點發展產業,積極引進頂尖科學家到雄安工作,給予2 000~5 000萬元科研經費和300萬元生活補貼,獎勵一套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對高端高新產業領域技術研發等特殊崗位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給予“特崗特薪”待遇,經認定后每年按年薪的50%~100%給予獎勵。
二、目前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和金融政策多,稅收等長期政策少
目前來看,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財政和金融政策。這些政策容易體現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短時期內容易看到成效。對于處于“拔節生長”中的雄安新區來說,財政和金融政策往往見效快、有顯示度。但對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來說,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同時,也要積極謀劃對于營商環境至關重要的稅收政策、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等。
(二)對企業基礎研究缺乏明確的支持政策
目前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或孵化平臺等內容上,對企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不足,尚缺乏明確的支持和鼓勵政策,與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的戰略定位不相符。
(三)人才政策有待優化
建設雄安新區,核心在于人才。“遷人容易遷心難”,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是雄安新區創新體系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11]。目前的人才政策(包括“雄才十六條”)主要針對高端人才、創業人才和青年人才,缺乏普適性的人才吸引政策。雄安新區從一張白紙起步,應匯聚世界各國和全國各地的創新要素與創新主體,逐步形成包容性極強的“移民文化”。作為典型的移民城市,2017年深圳外來人口806萬,占常住人口的67%,形成了開拓創新、務實肯干、公平競爭的移民文化,孕育出了“敢于冒險、追求成功、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12]。好的人才政策其實就是營造好的人才生態,打造風清氣正的人才成長環境,讓各類人才都能找到發揮作用的舞臺。雄安新區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既要集聚全國優秀人才,吸納國際人才,又要關注人才共享的制度試驗[13]。建議未來雄安新區提升人才政策的包容性、開放性,讓更多的人才來得放心、留得舒心。
三、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政策的改進建議
(一)加大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
在目前科技部“雄安專項”的基礎上,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有關部門(如河北省科技廳或雄安新區管委會等)聯合設立雄安基礎研究專項,專門支持注冊在雄安新區的機構(包括企業)的研發活動。同時,建議進一步擴大創新券的覆蓋范圍和支持力度。
鼓勵注冊在雄安的科技領軍企業等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或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議政府給予必要和充分的財政支持。對符合國家規劃布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建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中央部門和河北省、雄安新區按一定比例給予財政資助,支持開展預研建設。
(二)不斷完善財政政策
展望未來,支持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政策發展的方向是進一步優化和整合。雄安新區應加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補助的力度和范圍。可以借鑒先進地方的做法:學習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題(即通過“以投代評”與“以賽代評”相結合的市場化遴選機制,擇優支持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廣東省的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運用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引導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對已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的企業,省、市、縣財政通過預算安排,根據經核實的企業研發投入情況對企業實行普惠性財政補助,引導企業有計劃、持續地增加研發投入)、《福建省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分階段補助實施辦法(試行)》(閩政〔2017〕8號)(企業研發經費分段補助資金用于資助企業的后續研發項目、平臺建設項目和研發團隊獎勵項目等,采用后補助的支持方式)等。
(三)進一步深化稅收政策
目前針對雄安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主要是技術交易所得稅優惠政策,未來需要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研發用儀器設備加速折舊優惠政策等方面實現進一步突破。國家稅務總局和雄安新區管委會(或河北省政府有關部門)可以聯合研究專門面向注冊在雄安新區的企業等科技創新機構以及相關科技研發與服務人員的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
(四)統籌協調金融政策
目前,全國許多地方政府出臺了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措施,如廣東省推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風險準備金、產業技術創新與科技金融結合專項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資金,河北省推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浙江省推出了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總的來說,除貸款貼息、擔保和風險補償外,全國各類引導和投資基金類型很多,各有特色,建議雄安新區根據新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對目前適用的各類金融政策進行統籌和協調。
(五)大力發展社會研發機構
盡管京津冀地區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居全國前列,但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卻有待加強,區域內創新成果轉移、區域創新協同也有待提高,創新驅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格局尚未全面形成[14]。雄安新區建設初期,源動力主要來自創新要素與資源的集合與裂變。但要實現持續長久的發展必須形成持續的源動力[15]。因此,雄安新區既要積極引進“雙一流”大學,形成產學研有效結合的功能,也要瞄準科技發展前沿,建設新型的產業研究院和社會研發機構,在世界的科技前沿領域取得領導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提出,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研發機構一般分為公立(各級政府所屬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兩種。其中社會研究機構又分為企業研發機構(隸屬于企業)、社會獨立研發機構(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代表)等。目前,我國社會研發機構特別是新型研發機構呈現出建設模式多樣化、各地發展態勢差異大的特征[16]。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安徽、湖北等省市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速度超前,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
多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從事科技創新的企業研發機構發展。相比之下,各種類型的社會研發機構近年來盡管發展很快,卻一直沒有得到政府部門足夠的重視。2019年9月12日,科技部發布了《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科發政〔2019〕313號),但總體來看,其支持力度仍然有限。為此,本文建議:其一,把社會研發機構納入國家各類科技項目、基地和人才計劃的申報主體范圍。讓社會研發機構和公立研發機構擁有同樣的競爭資格,共享國家政策資源和創新資源。其二,在基礎條件建設、科研設備購置、人才住房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社會研發機構必要的支持。在落戶、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與公立研發機構無差別的公共服務,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和資源匯聚于社會研發機構。其三,采用政府采購、創新券等支持方式,推動和鼓勵政府部門和企業向社會研發機構購買相關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城市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89.
[2] 李蘭冰.雄安新區的歷史地位與成長路徑[J].經濟學動態,2017(7):14-15.
[3] 呂煒,劉欣琦.積極財政政策的回顧與展望[J].財政研究,2024(1):16-28.
[4] 邵明國,段興鵬,李飛,等.杭州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發展研究[J].杭州科技,2022,54(2):47-51.
[5] 姜愛華,于立凡.優化公共采購營商環境 助推企業科技創新:以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為例[J].中國招標,2023(11):26-29.
[6] 褚希偉,王婧卜.科技金融政策對數字企業全球價值鏈位勢攀升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24(6):116-128.
[7] 席衛群,吳嘯天,朱順熠.企業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果及優化:基于江西省企業的調查[J].稅務研究,2024(1):29-36.
[8] 周華東.科技政策研究:嬗變、分化與聚焦[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11):5-13.
[9] 張冰璇,崔曉蓓,王德強.國內科技創新券政策綜述及建議[J].科技和產業,2022,22(6):200-203.
[10] 周湘潔.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知識產權人才政策分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9(2):34-39,62.
[11] 徐賽,安璐.雄安新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經驗借鑒與方向[J].未來與發展,2018,42(9):100-104,74.
[12] 薛楠,齊嚴.雄安新區創新生態系統構建[J].中國流通經濟,2019,33(7):116-126.
[13] 陳勁.雄安新區:全球創新發展的新高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11):1256-1259.
[14] 張耀軍,陳蕓.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歷程、取得成效與未來展望[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2(3):73-84.
[15] 葛全勝,董曉峰,毛其智,等.雄安新區:如何建成生態與創新之都[J].地理研究,2018,37(5):849-869.
[16] 魏闕,張弛,孫韶陽,等.新發展理念下新型研發機構支撐社會發展研究[J].創新科技,2020,20(11):71-77.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Policies Suppor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Xiong’an New Area
Yuan" Zhib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100190)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The establish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s a significant strategic deployment in China. Studying and promoting policy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high standard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s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a market economy, enterprises are not only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also the main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new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 bo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national (o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policies suppor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Xiong'an New Area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with high standards.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policy text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policies suppor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Xiong'an New Area from five aspects: fiscal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tax policy, technological policy, and talent policy. [Research conclusion] In summary,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excessive fiscal and financial policies, and insufficient long-term policies such as taxation; lack of clear support policies for enterprise basic research; the talent policy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article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further support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Xiong'an New Area in the future: increasing support for technological policies, continuously improving fiscal policies, further deepening tax policies, coordinating financial policies, and vigorously developing soc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Key words: Xiong'an New Area;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scal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tax policy; talent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