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當下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0年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教育部等六部門在2021年印發了《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明確了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的5個重點內容的12項關鍵指標及27個考查要點,引導地方和學校積極開展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柳州市巖村路小學認真學習領會并積極落實教育評價改革國家層面的各項方針政策及相關要求,結合本校辦學特點,構建起本校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通過創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實現評價載體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評價方法的智能化;通過研發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實現評價工具的無紙化、科學化。
關鍵詞:學生發展質量評價;小學;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校園文化建設;評價技術創新;評價工具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9-0043-06
2020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方案》),從總體要求、重點任務、組織實施三個方面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的重點任務之一“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明確要求學校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從總體要求、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實施、評價結果運用、組織保障等方面明確了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具體要求,同時從重點內容、關鍵指標、考查要點三個維度明確了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針對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明確了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發展、勞動與社會實踐五個方面重點內容的12項關鍵指標、27個考查要點,在評價形式上要求注重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為了盡快完善學校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柳州市巖村路小學(以下簡稱巖村路小學)開展了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校本化構建與實踐,通過整合學校原有的管理制度、課程資源和主題活動,進一步完善了學校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各項評價標準,改進了相關的學生評價方式,規范了過程性評價,實現了基于現代科技的評價技術創新,同時強化了評價結果運用,旨在進一步發揮教育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導向作用。
一、對接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構建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一)以《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為遵循,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整體框架,凸顯評價的國家意志
學校教育評價具有指引學校辦學方向的功能,必須體現國家意志。《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要求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五育”并舉和家校社協同育人,積極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效發揮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引導、診斷、改進、激勵功能。對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必須系統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而所謂系統,指的是一種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著名教育評價研究學者邱均平、文庭孝等人認為,評價體系應包括評價目標和標準、評價組織機構和人員、評價內容和技術方法、評價結果和反饋改進等關鍵要素[1]。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評價目標和評價標準是關鍵。
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的目標和標準必須為學校師生的教與學指引正確的方向,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依據《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所明確的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發展、勞動與社會實踐五個重點方面的12項關鍵指標的27個考查要點,巖村路小學設計了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和標準,落實了相關的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方式、評價周期,從而構建起本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框架體系(如表1)。該框架體系將《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所附設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標中的重點內容、關鍵指標、考查要點分別作為本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考查要點,對接本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之常規管理、主題活動和課程學習“三載體”,將與關鍵指標相對應的考查要點有機地滲透在“三載體”的相關評價標準當中,從而將國家有關教育評價的方針政策與本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國家有關教育評價的方針政策有效落實到了本校的教育實踐當中。
從實際操作層面看,一套考評量表或考核標準通常會涵蓋多項考查要點的考評指標,方便學校簡化評價流程、減輕教育評價工作負擔,全面落實各項評價目標和標準。例如,與常規管理相對應的“日常行規考評量表”包括了儀容儀表、思想品質、文明課間、勞動習慣、愛護公物等5個考評項目,分別指向《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有關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的“社會責任”“行為習慣”“勞動習慣”“健康生活”4項關鍵指標及其與其相關的養成規則意識、愛護公共財物、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熱愛勞動、參與校內外勞動、生命安全等7項考查要點。選修課程“行規少年”的課程內容指向《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中有關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的“社會責任”“行為習慣”“勞動習慣”“健康生活”“身心素質”5項關鍵指標及與其相關的遵守法律法規、保護公共環境、注重儀表、舉止文明、禮貌待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苦耐勞、生活能力和勞動技能、陽光健康心態等8項考查要點。“日常行規考評量表”逐條逐項制定相對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標準,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依據和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規范、自我成長的依據,引導師生明確教學及日常行為規范執行標準,從評價的角度進一步規范了學校的常規管理要求,同時也更加精準地貫徹落實了國家有關教育評價的政策要求,使《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得以在學校落地實施。
(二)以“五育”并舉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引,開發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凸顯評價的綜合育人功能
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全人教育的“五育”并舉思想,認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而從全人的本質看,精神性更勝于物質性,教育應更著重于人的內在,比如情感、創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注重自我的實現[3]。新時代的“五育”并舉指的是全面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系統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五育”并舉提法,將其作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
巖村路小學依據《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有關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的五個方面重點內容,結合學校常規管理、主題活動和課程學習“三載體”,制定、完善了本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標體系,并從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發展、勞動與社會實踐五個方面評價指標體系出發,通過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線上虛擬場景評價與線下真實教育教學場景評價相結合,國家育人政策與學校個性化育人目標相結合,記錄、描述、激勵性評價及記錄方式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開發了相應的評價系統。依據該系統,學校可以對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階段性數字畫像(見下頁圖1),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知、自我規劃、自我完善與激勵。該綜合畫像評價系統由學校主導開發,需要學生、教師、家長、社區等多方主體廣泛參與,以多項目融合的方式體現評價的綜合性,提升評價的效果。該評價系統的評價結果用于對學生進行非物質化獎勵,引導學生用所得積分兌換喜愛的課程,兌換自己設計、完成的文創產品,兌換課外實踐體驗的機會等,關注自身的精神成長和自我完善,從而形成了一個“目標導向—載體設計—融合實施—行為反饋—自我激勵”的五步育人流程。
(三)以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為引領,重塑校園文化生態,凸顯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拉爾夫·泰勒(Ralph W.Tyler)認為,學生的情感行為對教育評價有深遠的影響[4]。巖村路小學向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各種活動、儀式、課程等手段,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開發和運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目的是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發展數據,科學評價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效,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具體的反饋和指導,幫助教師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情況,為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課程建設、完善主題活動等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通過對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表現和成效進行肯定和鼓勵,表彰那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做出杰出貢獻的師生,進一步激勵全體師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激發全體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全面發展動力和自信心。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以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都注重生活化的實踐教育,強調教育應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巖村路小學依托常規管理、主題活動、課程學習“三載體”,借助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對學校制度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課程育人、環境育人等育人方式進行了強化,重塑了學校育人理念——“以評價撬動教育,讓校園生活成為一種充滿智趣的生活方式,讓學生愛上學習,讓學校成為令人向往的地方”,著力營造“智趣”校園文化氛圍,形成了教育評價管理的“分管領導→負責部門→年級組(學科組)→班主任(科任教師)”四級保障機制,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了與評價標準相對應的“紀念日”“傳統節日”“經典禮儀”等德育系列活動以及“科技節”“運動季”“學科節”等學科系列活動,打造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跨學科主題課程、“積分兌換豐收季”課程、“主題勞動實踐日”課程等系列課程,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校園環境建設中為學生創設了探索角、微笑天使墻、創意設計榜等評價導學、促學版塊,使學生擁有了更多爭取積分的機會。巖村路小學通過同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與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從而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
二、通過創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實現評價載體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評價方法的智能化
評價方式是指在對某一對象進行評價時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在教育領域,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發展及發展潛力,為教師進行教學改進、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提供科學的學情依據。《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要求優化評價的方式方法,注重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以往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主要采用考試評價、作業評價、觀察評價、自我評價、同學評價等評價方式,這些評價方式各有不同的優缺點。巖村路小學在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時提倡根據具體的教育情境和育人需求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力求做到客觀、公正、全面、有效,能夠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發展潛力,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用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實現評價載體多元化、評價方法智能化
評價載體是指承載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材料或工具。評價載體多元化指的是使用多種不同的評價載體,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表現,以更加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素質,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潛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巖村路小學在創新學校評價載體的過程中,以信息技術為驅動,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場景建設等,不僅實現了評價載體的多元化,而且實現了評價方法的智能化,既提高了評價效率,又增強了評價的科學性。例如,引入數字化評價工具的在線測試、數字化作品評價、智能評估系統后,可以用數字化形式更加客觀、精確地記錄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表現;依托學校真實的教育教學場景,可以多場景、分布式記錄學生在各項實踐活動中的成長數據,為學生提供在實踐活動中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更客觀、真實的數據。依托多元化的評價載體,學校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數據采集工具采集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社交行為等相關數據,從而更全面地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表現,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學校依托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了更豐富、客觀、精準的數據支持,促進了評價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提高了評價的信度和效度。
(二)以機制創新為驅動,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實際指的是評價主體的多樣性、不唯一性。在教育評價活動中對評價客體進行價值判斷的諸如教師、學生、同伴、家長以及社會相關人員等,都屬于評價主體的范疇。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更能調動有關各方參與評價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也更有利于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增強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不同主體參與到評價過程當中,可以為評價工作提供不同的評價視角,便于多角度客觀反映評價客體的實際情況,避免單一評價主體的主觀局限和偏見,進而推動評價工作的科學發展。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學生在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不同表現,更加需要全面、客觀、發展的評價視角,使他們的積極表現能夠被施教者發現和激勵。
巖村路小學通過創建評價共同體機制,有效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促進了評價客體與評價主體的“捆綁”式發展。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巖村路小學在實施某些評價項目時,將學生評價過程中涉及的個人、同伴、班級、家長、教師等進行了“利益”捆綁,引導大家形成一個評價共同體,經由評價實施而相互扶持、相互促進。例如,主題活動以班級等級評價的方式進行,將班級積分與個人積分綁定,凡班級所獲積分,可同等給予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旨在讓學生以班級為榮,積極參加班級主題活動;教師所獲得教學獎勵,也與學生的積分綁定,旨在讓學生以教師為榮,實現師生共同成長;家長積極參與家長志愿者活動,家長積分也與學生積分綁定,旨在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實現親子之間的共同成長。多元評價主體(班級、教師、家長等)與學生成長評價綁定,通過評價積分共享,有效發揮了評價共同體的力量,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三、研發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實現評價工具的無紙化、科學化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方案》明確指出,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同樣提出了注重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建立學生常態化評價網絡信息平臺及數據庫,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等評價建議。在教育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新時代,巖村路小學結合學校育人需要和評價需求,在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技術支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設計、研發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App,從而實現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具的創新。
學校育人文化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歷史傳統和地域特色,體現學校特有的育人價值觀。將學校育人文化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可以使學生更加重視學校特色育人的價值追求,促進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風和校風。巖村路小學所研發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App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取校名中的“巖”字,將系統命名為“‘巖’學之旅”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巖’學”與“研學”諧音,系統頁面呈現研學教育場景特點;人物AI形象突出學校“法·規”文化辦學元素,將學校“法·規”教育中的微笑天使、書韻少年、英姿少年、環保衛士四大行規(即行為規范)的形象代言人笑笑、慧慧、帥帥、安安“請進”App當中,為學生主持相關的行規課程學習活動及行規課程評價活動。巖村路小學的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App設有六大功能板塊(如下頁圖2):一是目標管理系統,呈現《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的重要內容、關鍵指標和考查要點,即本校評價體系中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考查要點,同時呈現“三載體”,可幫助學生和家長明確成長要求;二是標準執行系統,對接考查要點落地,依托學校常規管理、主題活動、課程學習“三載體”呈現相關的考評量表或考核標準;三是評價載體系統,呈現對接諸項考查要點的常規管理、主題活動、課程學習“三載體”中的具體任務;四是操作實施系統,呈現各考評量表或考核標準的評分規則及考評過程操作方法,如對接學生表現性評價的任務可以上傳過程性作業,方便有關評價主體在線評分;五是獎勵兌換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反映學生的積分匯總以及積分兌換獎勵性課程的具體情況;六是數據分析反饋系統,呈現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塊面的得分情況及階段性數據的變化情況。巖村路小學的“‘巖’學之旅”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依托大數據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數據互通、高效分析反饋的功能特點,最終可形成學生、班級、學校三類數據報告,為學校探索最佳育人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巖村路小學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評價對象和評價主體多元,制衡關系復雜,通過信息工具的高效運算分析建立起學生成長的信息化檔案,及時記錄和反饋學生成長情況,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引導、診斷、改進和激勵功能。運用大數據分析系統對全校學生的成長信息進行分析,及時反饋各項數據,并支持師生隨時在信息終端查閱。學生、班級、教師、行政領導、家長形成評價共同體,從線下到線上,讓學生成長過程中記錄下來的各項數據自然匯聚,從而形成了指向每一個學生的真實的個性化的動態性的個人成長檔案。
綜上所述,巖村路小學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在關注學生認知和學業發展的同時,特別關注了學生的行為、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可全面評價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發展情況。在進行教育評價的過程中,巖村路小學特別強調評價過程的全面性和反饋的即時性,旨在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和亮點,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從而制定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育教學計劃,推動學校改進教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方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晰新的努力方向,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均平,文庭孝.評價學: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4-4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
[4]泰勒.變化中的教育評價概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107-12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教育評價改革專項重點課題(2022ZJY424)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