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政治認同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大學生政治認同,是黨和國家維系其存在與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石和政治資源。本文探究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行為、政治情感、政治思維及價值觀取向層面,如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有效引導;合理調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工作的引路人。[1]”這是新時代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戰略方針和最新論述。高校青年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大學生政治認同,其在政治思維、政治情感、政治行為和價值觀取向方面的變化,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引導和合理調適。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時代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一個主題、十六個方面成就”描繪了國家高速發展的新局面,系統總結了新時代我國十年的偉大變革,這為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看,大學生對中國執政黨的認同是一切政治認同的起點。新時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產生高度政治認同的必經之路。
1.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根本遵循:政黨認同
在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在現代國家,任何以政黨為核心的國家均對民眾所支持的執政黨認同感較為關注,尤其是在青年民眾群體中。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振清先生認為:政治認同與人們的心理活動關系密切。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這一觀點啟發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們,在規范大學生行為時,要以學生對政治信念的追求為依據、準確定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們是否把自己看作是執政黨的一員,是否與組織保持一致,是否能夠擁護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能夠依據一定的政治態度、政治目標確定自己的身份等,這就是政治認同。
新時代大學生的政黨認同,是指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必然性、先進性、人民性的認同。具體表現為,對我國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當作初心與使命的認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的認同;對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認同。
2.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穩固基石:道路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3]。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選擇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結果證明這條道路是“指引中國發展繁榮的正確道路”[4],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發展道路[5]。
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應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開創出來的。
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是必然性、科學性、實踐性的認同。具體表現為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認同,對肩負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認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認同,對中國夢實現的必由之路的認同,這就是道路自信。
3.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理論溯源:理論認同
理論認同是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源點。新時代大學生的理論認同,是指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認同,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的認同,以堅定理論自信。
大學生理論認同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涵蓋了知識、技能、價值觀、實踐反思等多個環節,這就要求大學生既要對黨的理論有全面深刻的把握,又要聚焦事物的本身,堅定理想信念,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自覺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4.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絢麗底色:制度認同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全面了解國家政治制度與體制的優勢。中國政治制度與體制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我們應該使大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勢,增強對國家政治制度與體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制度認同是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絢麗底色。新時代大學生的制度認同,是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比如,對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同,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的認同,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認同,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認同,對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的認同等“十三個方面”的認同,這就是堅定制度自信。
5.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高尚靈魂:文化認同
對于個體和社會而言,文化認同的意義日益重要。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文化認同感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文化認同是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高尚靈魂。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具體表現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這就是堅定文化自信。
大學生文化認同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當代我國主流價值觀。大學生應該深入學習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將其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外化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以身作則,在全社會得到廣泛認同和實踐。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學生應該尊重和認同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營養,為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提供精神支持。同時,大學生也應該理性看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引導
當今時代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高校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主力軍,其政治觀念、政治意識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他們所獲取政治精神文化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例如基本的學校教育教學、拓展的講座傳播、流行的短視頻推廣等,因此,他們的政治認同更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他們明確的政治認同觀。
新時代下,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視,但這些生在和平年代、沐浴春風的青年大學生們因對革命戰爭年代和建設探索年代的艱苦奮斗和拼搏進取的精神缺少直觀的感知,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的變遷歷程缺乏切身的感受,造成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合法性的認知相對弱化,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因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6]。大學生的政治思想還并不成熟,對于外來文化無法精準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蝕,導致政治認同動搖。我國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表現在:一方面,體現了高等教育服務于政治的情況;另一方面,反映出國家政權的穩定性水平。就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的內在機理而言,對大學生在政治認知、情感思維乃至行為習慣上進行有效的引導,無疑是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從政治認知方面進行有效引導
認知是認同的基礎,亦是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部分大學生雖接受了學校對學生黨員在理論知識上的培養,也通過了相應的考核,但是他們并不是真正地從內心深處認同黨、愿意加入黨組織并成為其中一員。而是因求職擇業的需要,成為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目的。他們從不同程度體現著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其功利性的目的非常明確,將入黨融入就業競爭的市場里,這種在思想上沒有入黨卻迫切要求進步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黨的綱領和章程對他們而言只是需要學習的普通理論知識,這樣的入黨動機同樣是不端正的,只有內心真正地熱愛黨、敬重黨,在黨組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高校可以通過課堂教育、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向大學生傳授基本的政治理論知識,這有助于他們理解政治現象、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的規律,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為了讓大學生們清晰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應鼓勵大學生關注國內外時事新聞,了解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動態。我們還可以通過社團組織,開展時事熱點問題沙龍和工作坊等活動,教育大學生在分析政治現象時要保持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風或輕信謠言,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形成客觀、全面的政治認知。這種認知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進行自我加工與政治系統達成一定共識,建立起了一種高度關聯后,最終實現精神層面的契合。
(二)從情感思維方面進行有效引導
理性的認知一般是基于在情感思維的基礎上,從最初的對客觀事物的自我需要,轉變為外在自我行動及實踐。情感思維的認知維度是要經歷一個過程的,因為它是外部環境影響的結果,也是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體驗。因此,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就政治認同本質而言是人們對其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
理性地認知中國共產黨的身份與文化,這是由黨的歷史所形成的。身份認同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黨的理論和政策,從而更好地擁護和支持黨的領導。政黨政治系統文化是政黨自身所形成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由政黨成員所認同、接受和遵守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方式所組成的。它可以幫助政黨成員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大學生對于這種理性認知的歸屬感源于入黨誓詞的內容,這種理性的承諾與踐行,與大學生的心理預期是高度吻合的,可以幫助政黨成員更好地實現他們之間、他們與黨之間以及他們與社會之間三者之間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動力作用。
從情感思維方面引導大學生黨員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黨的思想和政策,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切入點應夯實學生的信仰之基,讓大學生們不自覺地身體力行去踐行一種忠誠,他們會感到自己是屬于這個組織、這個集體的一員。這種忠誠就是我們黨所倡導和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的感召力。它可以使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使其愿意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從行為習慣方面進行有效引導
大學生在政治認同方面,也要通過實踐而獲得,這既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行為活動,是大學生在行為實踐中獲得的感知及體驗。實踐是人類活動,是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在各個歷史條件下,成為人的存在的方式之一。“它的物質性特征是在科學的指導下,經由人們的實踐而證實。”[7]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此,要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意識。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和挑戰,通過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他們可以深刻地感知社會的多元和復雜結構,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此外,培養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應該具有強烈的公民責任感。他們應該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通過履行公民責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入黨誓詞的真諦,以及對規則的敬畏,從而更加擔當作為,勇毅前行,形成正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
從行為習慣層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政治追求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和社會的共同支持。通過行為實踐,大學生逐步悟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機理,形成正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并恰當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為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繁榮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三、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合理調適
針對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具體表現,如何進行正確引導也成為我國高校思想教育者們關注的重點。對大學生進行廣義的政治認同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感染力。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政治認同是政治社會化的結果,即個體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形成并不斷強化的對社會政治價值體系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并把這種認知和態度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因此,強化大學生政治認同就必須發揮好思政課與思政教育在理論灌輸與價值引領相統一中的關鍵作用,讓大學生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政治認同進行合理調適。
(一)教學相長促發展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黨團教育骨干隊伍,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同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優秀的政治思想底蘊會增強大學生對其的信服力,也能夠夯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基。高校基層黨組織要運用多種載體強化大學生入黨動機教育,提高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黨性教育的實效性。同時,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作用,教育的內容要貼合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不要空講概念化的理論知識,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師要教育學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根據國家需要、時代要求,提高自身本領,并能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前和形形色色思潮的沖擊下,提高辨別能力,使自己的入黨動機始終與黨的性質、宗旨、奮斗目標和黨員條件保持一致。
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還應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隱性教育是通過社會實踐、環境氛圍等方式對人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其具有針對性、滲透性、深刻性,特別適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還須將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高校基層黨組織必須重視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參與率,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做到既要讓大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又要讓其在實踐中發揮自身主體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對政治認同進行自我建構和自我調適。
(二)躬行踐諾長才干
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理論教育,也需要實踐教育。政治認同教育以理論教育為基礎,以實踐教育為核心。要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看作主渠道,將學生看作課堂的主體,將校園文化活動看作載體,在理論教育中加強實踐教育。
正確的政治認同需要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而不是通過個體成長就能夠認知的。高校要依托第二課堂給大學生們搭建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的平臺,強化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擔當奉獻精神,使其在實踐中切實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差距。例如,在“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幫困扶貧活動、愛心資助活動等各項實踐活動的歷練中,大學生黨員們要挺膺擔當,充分展現其綜合素質與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榜樣的引領力激發大學生們的原動力,促使青年學子們聚學成團,躬行踐諾,做正確的事兒,正確地做事兒,為實現中國夢而踔厲奮發。
(三)網絡陣地守初心
互聯網已深深扎根青年學子的生活中,網絡信息高速傳播和其輻射面的廣度,促使輿論生態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高校黨務工作者須主動適應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政治鑒別能力。大學生在虛幻與現實場景轉換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調適自己的分析與應對能力,是政治認同層面價值觀的達成度之一。
高校基層黨組織應加強網絡輿情管理,實行網格化管理,由學生黨員牽頭負責全方位開展網絡安全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們正確運用信息工具,對時事政治、文體娛樂等話題進行有理性的認知與判斷。同時,引領其他大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賡續傳承紅色文化,爭做堪當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而接續奮斗。
結束語
在“時代新人鑄魂工程”順利實施之際,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引導與合理調適正是切準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內在要求,是確保高校基層黨組織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接班人的基礎工程,因此,必須走深走實,聚焦教育引導和實踐培養,爭取取得更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1-01(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3]馮昆.植根于歷史與現實的道路自信.[N].吉林日報,2013-11-05(1).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
[5]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6]徐冰清.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實現路徑探析[J].決策探索(下),2020(8):51-52.
[7]蔡志梅.淺析當代大學生入黨動機的內化水平及其應對機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6):129-131.
作者簡介:張婧群(1982— ),女,漢族,吉林白山人,長春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黨建工作研究。
李懿瀅(2003— ),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研究方向:黨史黨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