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實地考察法對新時代背景下的幼兒體育“家校社”協同教育現狀進行考察,探析新時代背景下幼兒體育“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價值與實踐路徑。價值:筑牢體育強國人才之基,營造以體育人基礎環境,培養幼兒終身體育意識。實踐路徑:頂層設計為引,健全運營體系;專業隊伍保障,鞏固共育基礎;搭建運動基地,實現多方賦能;線上線下聯動,實現課程共享。
關鍵詞:新時代 "幼兒體育教育 "“家校社” "價值審視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7-010-3-ZL
新時代背景下,幼兒體育教育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成為體育強國建設和國民健康提升的關鍵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的戰略地位,并指出要強化學前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要求完善幼兒體育相關體系,為幼兒體育教育的全面發展指明方向。幼兒期是個體身心快速成長的奠基階段,良好的體育教育不僅關乎幼兒當前的身心健康,更是其終身體育意識與能力形成的起始點。當前,我國雖已取得一定體育普及成果,但仍面臨體育人口比例不高的挑戰,亟需通過“家校社”協同機制,打破教育壁壘,營造積極的體育氛圍,以幼兒體育教育為突破口,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健康、活力人才。“家校社”協同教育在美國通過綜合體力計劃實行多年,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時代時期,我國幼兒體育“家校社”協同教育的價值與實現路徑,促進幼兒體質提升、心理健康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1、幼兒體育“家校社”協同教育的價值審視
1.1、筑牢體育強國人才之基
少年強則國強,幼兒處于青少年發展的前期階段,其身體素質的發展不可忽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未來幼兒體育工作要推動體育器材標準、課程、師資體系建設。從學校體育教育和社會發展角度審視幼兒體育教育,可以將幼兒體育教育歸納為三大板塊,即學前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三大板塊從時間和空間上共同構成幼兒體育教育的全過程。二十大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大計。從時間節點分析,幼兒不僅僅是體育強國的主要參與者,也是第二個百年目標達成的主要建設者。幼兒的爬、走、跑、跳、投是一個階段性發展過程。在各個環節中,幼兒身體和機能迅速發展,良好的身體、協調的動作、愉悅的身心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其他領域學習的重要基礎。學前教育學校、社會、家庭擁有不同的組織架構、教育資源和情緒環境,三者資源互補、協同共育,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三者的育人功能,培養幼兒體育運動興趣,拓寬我國體育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增強幼兒心理素質,為國家筑牢體育強國人才之基。
1.2、營造以體育人基礎環境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普及健康生活篇指出要健全教育體系,提高教育服務能力,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從小抓起。幼兒處于個體生長發育及品德形成初期,對于個體未來身體素質和心理的形成至關重要,對于未來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也至關重要。良好的體育氛圍可以培養個體體育品格,提高個體體育參與興趣。然而,體育氛圍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體育文化、體育組織、大眾參與、媒體影響、地域和歷史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實施過程中,我國每周參與1次體育活動的人口達7億,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達4.35億。體育人口的評判標準是每周參加體育活動3次以上,30min以上,中等強度以上被判定為體育人口,以此可以判斷我國體育人口達標率不足50%。體育氛圍的營造過程中,幼兒體育教育氛圍的營造顯得尤為重要,“家校社”協同共育打破學前教育學校、家庭、社會的壁壘,把幼兒體育教育從學前學校擴展到社會,影響到家庭,整合三者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機銜接,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體育氛圍基礎。美國認為幼兒運動環境在幼兒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進而采取學校、家庭、社會三者聯動,形成宏觀和微觀相互融合的體育教育環境。日本從1964年便開始幼兒教育政策的制定與發布,引導家庭、社會、學校相互作用,形成有利于幼兒發展的體育環境。并且,日本非常注重幼兒階段的體育培養,以此為根源徹底改變國內體育大環境。以此判斷,幼兒體育“家校社”協同共育不僅可以發揮各方有利資源,也可以形成幼兒體育運動氛圍,改善我國以體育人的基礎環境。
1.3、培養幼兒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教育作為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對于個體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品德性格的塑造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長期體育運動習慣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11088篇文章中篩選出113項學前兒童與身體健康關系的研究,發現前期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改善高危肥胖并建立長期運動的習慣。幼兒期是指1-6歲兒童,在這個期間,1-3歲處于學前教育前階段,其中以家庭教育和部分社會教育為主,主要培養幼兒的爬、走、跑,是非常重要的體育啟蒙階段,為個體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體育鍛煉行為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家庭鍛煉具有同質化趨向,家庭結構的復雜程度和鍛煉頻率能夠給予家庭成員示范作用和帶動作用,有助于幼兒長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幼兒體育教育階段處于個體終身體育發展的起點,是培養個體體育興趣,塑造個體正確體育認識的開始階段。社區體育作為幼兒體育教育中的一部分,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廣闊的運動空間、運動條件和運動氛圍。同時,社會人群的體育行為也在無時無刻對幼兒產生積極影響。美國2012年推出“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CSPAP),旨在最大限度發揮學校體育教育功能,創設學校、社區、家庭一體化的身體素養培養環境,指導學生形成積極的終身體育活動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夯實基礎。因此,幼兒體育“家校社”協同共育有助于培養幼兒體育興趣、形成終身體育活動意識,健全幼兒心理發展歷程,提高幼兒自主能動性、適應性,為幼兒融入社會,開啟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社會基礎。
2、幼兒體育“家校社”協同教育的實踐路徑
2.1、頂層設計為引,健全運營體系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文件的相繼出臺推動了我國幼兒體育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反應最迅速的是市場,這也進一步推動幼兒體育的發展,但是幼兒體育設備等條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造成幼兒體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夠科學化、規范化等問題。幼兒體育發展過程中,政府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工作,成立專屬機構或者實行責任劃分,出具相適應的規章制度,保障幼兒體育發展過程的常態化、規范化。學校的發展與變革與外界環境的支持密不可分,家庭、學校、社會是在同一目標需求下具有“異質共存”關系。當前,我國幼兒體育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家庭引導與學前教育學校銜接缺位,學前教育學校與社會幼兒教育聯結缺失,家庭與社會在幼兒體育教育中銜接斷層。因此,推動幼兒體育教育協同發展需要健全教育部門與其他部門聯動機制。首先,構建幼兒體育“家校社”工作小組。幼兒體育“家校社”工作小組由當地政府牽引,國家體育總局和地方體育部門提供技術指導,地方街道辦事處、教育職員及學校教師構成工作小組,工作小組旨在制作不同階段幼兒教育計劃和具體細則,政府負責總體監督和管理;其次,構建幼兒體育教育協作委員會。由學前教育學校牽引,制作協同共育運行機制,并把此納入幼兒學前教育體系基礎上,協同家長代表、社區工作人員共同構成幼兒體育協作委員會,共同制作委員會章程,定期交流育兒心得,把握幼兒體育教育思想,定期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此外,組建家長體育委員會。以區域劃分,由街道、社區和學校牽引各位學生家長建立幼兒家長體育委員會。成立幼兒家長體育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家長為幼兒體育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后勤保障、志愿者服務等;最后,建立幼兒課程開發委員會,由政府教育部門職員、學校和社會幼兒體育培訓者共同組建幼兒課程開發委員會,主要把握地區幼兒體育教育方向,結合地區特色制定特設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
2.2、專業隊伍保障,鞏固共育基礎
幼兒體育教育活動開展主陣地共分為3大塊,分別是學校、家庭、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時間占比相對較多,社會教育占比相對較少,三者各有優缺點。家庭體育教育的優點是家庭和孩子的關系更親近,更有利于幼兒的體育教育;其缺點是家庭成員的幼兒體育教育知識缺乏,大部分家庭無法規范引導孩子進行體育運動以及體育教育知識學習。學校的優點是學校具有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好的人群環境,可以有效促進幼兒通過體育活動完善個人人格;但是,當前學前學校出現的問題是幼兒體育教育人才缺失,幼兒體育課程陳舊,注重形式,不注重鍛煉的本質。社會體育教育的優勢是部分資本運行過程中幼兒體育教育質量較高,充分發掘兒童的運動天賦,給予兒童心理滿足;但是,資本運營下的社會幼兒體育教育機構只能滿足部分家庭,無法滿足低收入群體的家庭。在此基礎上,應當組建一支專業的幼兒體育教育梯隊,提高家長幼兒體育教育水平,幫助學前教育學校解決體育師資問題,去社會幼兒體育教育資本化。首先,組建高校幼兒教育研究團隊,主要由高校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組成,高校教師注重研究幼兒教育理論并為本科生傳授幼兒教育理論知識和練習方法等,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注重幼兒教育的理論傳播和幼兒運動技能傳授,進行幼兒教育基礎教育性工作;其次,通過政府協調,高校幼兒教育研究團隊定期到社區提供家庭幼兒體育教育指導服務,提高家庭成員的幼兒教育理論水平,提高家庭幼兒教育規范化程度,并且定期為社區提供幼兒體育教育志愿服務。此外,聯系幼兒教育學前學校,為其提供幼兒體育教育教師,并提供理論指導,提高幼兒教學學前學校教育水平,改變教學思想;最后,聯系社會幼兒體育培訓機構,通過社會幼兒體育培訓機構培養部分本科生,并把學習成果回饋給高校幼兒教育研究團隊,為高校幼兒教育研究團隊提供研究素材。總之,通過高校幼兒研究團隊聯系學校、社會、家庭,統一幼兒教育思想,保障學校、社會、家庭三者進行幼兒體育協同共育。
2.3、搭建運動基地,實現多方賦能
瑞吉歐幼兒教育模式認為“環境”是學生的第三任教師,強調“互動關系”和“合作參與”,環境、學校、社區、家庭都參與的教學實踐,這種模式在發達國家廣泛運用。體育運動從空間屬性劃分可以分為室內運動和戶外運動,無論是戶外運動還是室內運動,當前社區的體育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完善。社區作為幼兒所處的主要環境,在幼兒體育教育中應當具有積極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應當利用多種方法為幼兒體育教育事業提供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資源。首先,幼兒體育教育學校聯系社區,經過社區體育資源評估后,整合優質資源,并和社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解決學前教育學校體育教學資源不足問題;其次,通過政府協調學前教育學校周邊體育場館資源,促進體育場館針對學前教育兒童開展低收費活動,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保障幼兒體育教學質量。此外,加快城鄉運動公園建設,并在運動公園中加入有利于幼兒爬、走、跑、跳等元素的運動設施,打造合適的幼兒運動空間。例如,西安市運動公園中加入跑道、兒童攀爬斜坡、兒童攀爬墻體、輪滑、幼兒滑梯等運動場地,有利于鍛煉幼兒的基本身體活動能力。
2.4、線上線下聯動,實現課程共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動作發展目標要求幼兒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力量和耐力,7-8歲幼兒身體素質的培養需要通過走、跑、跳、投結合各種游戲與器械才能提高個體身體素質下的各種能力。然而,各種運動方式需要通過多種方法結合形成運動課程才能有效提高個體的身體素質。所以,針對體育課程的開發與傳播對幼兒體育教育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幼兒體育教育的推動主要依靠家庭、學前教育學校和校外幼兒體育培訓機構,但是家庭針對幼兒的體育教育知識儲備不足、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課程不相匹配造成多方協同共育缺失。實現多方共育要發揮三者的優勢資源,多方合作、取長補短、多方合作,營造良好的幼兒體育教育氛圍。首先,社會培訓機構應當積極參與幼兒體育教育課程分享的公益性事業。由于社會幼兒體育培訓機構具有營利的社會屬性,所以社會體育培訓機構有一系列科學有效的幼兒體育教育課程。促使幼兒體育教育機構把自身優勢課程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分享給家庭和學校不僅僅有利于三方統一教育思想,也有利于幼兒體育教育機構的招生,擴大培訓機構知名度,提高營業額;其次,學校教育學校可以與社會幼兒培訓機構合作,由培訓機構幫助學校開展各種幼兒運動會,以及親子活動,在宣傳幼兒體育教育知識、解決幼兒體育教育資源不足、鍛煉幼兒體魄的同時擴大培訓機構知名度。此外,社區作為幼兒主要活動場所之一,應當積極參與到幼兒體育教育事業中。社區可以結合幼兒培訓機構、家庭、學前教育學校、高校幼兒體育教研團隊定期舉辦幼兒體育知識普及競賽活動,促進多方信息交流的同時,為幼兒體育教育建立良好的環境,激發幼兒體育運動興趣;最后,高校幼兒教育研究團隊應當發揮主體作用,與幼兒體育培訓機構共同研制具有地區特色的幼兒體育課程,并通過線上授課、線下開展的模式積極向學前教育學校、家庭傳送幼兒體育教育課程知識,促使幼兒體育課程在整個體育學習環境中產生銜接性,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
3、結語
少年強則國強,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從頂層設計出發,組建“家校社”工作小組、體育教育協作委員會、家長體育委員會、課程開發委員會,共同保障“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開展。多方賦能,協調學校周邊運動場館資源,并加快完善城鄉運動公園幼兒體育運動設施。專業團隊保障,開發課程體系,傳播幼兒體育教育思想,收集幼兒教育信息。線上線下聯動,高校教研團隊指導下,實現課程共享。幼兒處于青少年發展的前期階段,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結合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幼兒體育學習與鍛煉環境,筑牢體育強國之基,培養幼兒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創造,2022,30(11).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2019.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通知,2012.
[4]國務院公報.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6.
[5]新華社.圖表:國家體育總局介紹《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情況,2010.
[6]王富百慧,王梅,張彥峰,等.中國家庭體育鍛煉行為特點及代際互動關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6,36(11).
[7]閆靜,徐雙雙.基于身體素養的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推行及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05).
[8]王凱珍,王曉云,齊晨暉.當前我國幼兒體育的熱點現象、問題與建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05).
[9]韓天驕,蘇德.“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提質的內涵、價值、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2(05).
[10]張何杰,姚蕾.交疊影響域理論下我國幼兒體育的“家園社”協同共育[J].體育文化導刊,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