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古今傳誦,詩解豐富,其中也不乏誤讀。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正確解讀《賦得古原草送別》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詠草送別說
該觀點認為,詩人借用原上草表達與友人分離的心情。在詩人的筆下,原上草與柔弱、易折損等形容詞完全不搭邊,與之相對應的是蓬勃的生命力,以此反映詩人對友人的態度,即使相隔萬里,自己也不會忘記這份感情,就像原上草一樣,會持續生長。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占據大多數,以程千帆和朱易安為代表,前者認為白居易沿用《楚辭》中的意象,以春草為視角窺探離別,但令人真正驚喜的是對春草這一意象進行了拓展;后者認為詩歌采取的比興手法,突出友人分別的情懷,其中展現的春草的生命力是詩人對友情的闡述。
霍松林從白居易的審美情趣入手進行分析,古原、枯榮、野火,這些意象一般不會進入創作者的視野,因為特點相對普通和單一,沒有深度挖掘的價值。但是,白居易不同,立足普遍的特點,挖掘出意韻深遠的審美感受,表現屢枯屢榮的蓬勃之力。可見,詩人將送別友人的場景寫得意味無窮,具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
(二)重言離離說
該觀點認為“離離”是詩眼,是把握詩歌內涵的關鍵詞。“離離”的意思是“依附”,詩歌表面贊揚春草的生命力,實則歌頌的是古原保護生命的仁義之情。鈄東星強調,理解《賦得古原草送別》的關鍵是深度解讀“離離”。傳統說法是,“離離”指草盛茂。但在鈄東星看來,“離”指的是兩個物體相互附著,彼此依存。白居易另辟野草與古原相互依存的蹊徑,首句喚醒后文,統籌全篇。從字面上看,春草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詩眼歌頌的卻是古原保護生命的仁義之情。魚兒離不開河流,野獸離不開山林,草木離不開土壤,人也不能成為一座孤島。詩人以“離離”比喻友人之間的情誼,彼此相互聯系,不能分離。
顧學頡在1980年揭示了白居易的婚前戀情。他指出,白居易青年時期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兩人青梅竹馬,擦出愛情的火花。這個姑娘就是多次出現在白居易詩歌中的湘靈。戴武軍在《白居易婚前戀情詳考》中討論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故事,得出的結論是:兩個人曾經十分相愛,情投意合,最終因為門第等級觀念被迫分開。白居易與湘靈一見鐘情,后來因為求取功名,白居易與湘靈多次分開,直到遇到重大變故,才徹底分手。湘靈,人如其名,是一個充滿靈氣的女子,在白居易心中是白月光一般的存在。那么《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不是抒發兩人離別時的感情呢?首先,《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創作時間與白居易寫給湘靈的詩的時間具有銜接性。其次,證明《賦得古原草送別》的主人公是湘靈的另一個“證據”是“草”這一意象,詩歌中對“草”的表達與詩人其他作品相一致。
白居易寫給湘靈的詩歌前后跨越42年,歷經四個階段。階段一:公元800年,白居易及第后回洛陽,時值徐州軍亂,外祖母離世,詩人心中悲痛萬分。此時,他寫給湘靈的詩是《及第后憶舊山》,描述了一路上的艱辛和困苦,突出了詩人的心意,即使受到等級觀念的阻礙,面臨生活的種種磨難,自己依然對湘靈充滿愛意。階段二:公元810年,白居易被任命為京兆府戶曹參軍,這次任命看似升遷實則是罷免了詩人諫官的發言權。對此,白居易憤然不平,同一時間,詩人母親離世,政治、生活的雙重打擊讓白居易陷入痛苦之中。為給母親守孝,白居易離開官場回到下邽生活,這里是詩人與湘靈離別時的地點。想起當年“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誓言,白居易感慨萬分,寫下“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階段三:公元815年,白居易再次貶謫,途中偶遇湘靈生出無限惆悵。這次意外相遇給詩人平靜的內心帶來漣漪,他陸續寫下《夢舊》《強酒》《歲暮道情二首》等詩歌,抒發自己的情感。階段四:公元823年,白居易計劃回到故鄉,對湘靈的感情再涌浪花,寫下《長相思》《潛別離》等詩歌,表達了“一日腸九回”的痛徹心境。公元824年,白居易回到故鄉后,湘靈已經不在,此時的詩人絕望萬分,寫給湘靈的詩也逐漸變少了。白居易對湘靈的感情至真至純,像春草一樣野蠻生長,無論經過怎樣的打壓、阻礙都不會減少。
經過對詩人感情世界的層層論證和推導,我們可以推斷《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寫給湘靈的詩歌。事實上,無論是送給友人還是送給情人,詩歌展示的都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以及對待世間萬物真誠熾熱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情境是烘托情感的外部環境,教師結合教材內容設置合適的情境,充分展示作者以及詩歌表達的情感,從而加強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達成理解詩歌主題的目標。例如,教師展現《賦得古原草送別》創作地點的圖片,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體會作者的人生經歷及其與湘靈的真摯感情。
綜上所述,《賦得古原草送別》沒有標明送別對象,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也留下抒發情懷的表意空間。教師應該立足情感,加強情感教育的滲透,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枯榮、詩人的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