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文化自信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堅持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多的古詩文被編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之中。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如何讓學生喜歡古詩文、如何發揮古詩文的育人價值、如何通過古詩文教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常講常新的課題。
學生知識的獲得,一是通過自身的學習、實踐、體驗,二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挖掘作品中潛在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水平。
比如,《墨梅》是一首題畫詩,王冕畫了很多的墨梅,在每幅畫上題的都是這首詩。但是,最后一句“只留清氣滿乾坤”中的“留”,王冕有時候用“留”,有時候用“流”。教材中《墨梅》一詩用的是“留”,故宮博物院中有一幅王冕的墨梅圖真跡,上面的《墨梅》一詩用的卻是“流”。那么,王冕為什么有時候用“留”,有時候用“流”呢?教師手里的各種參考書上并沒有說明,這只能靠教師根據詩的本意去解釋了。筆者認為,王冕用“留”時,則有 “保留”“留下”的意思;王冕用“流”時,則有“流傳”“流布”的意思。“留”和“流”意思大體相近,語文教材中選用“留”,則是為了學生更容易理解。
再如,陸游的《示兒》中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里的“九州”代指全國或中國,但是為什么用“九州”代指全國或中國呢?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勛,卻忽略了他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是大禹劃分九州。《尚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這段話介紹了大禹如何劃分九州的。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從此“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了。
課堂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古詩文教學如果僅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那么學生的收獲就很有限。教師應具備傳授古詩文內在知識的能力,才能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研究作品的趣味性,讓古詩文教學充滿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書戴嵩畫牛》一文中有牧童對畫作的評價:“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很多學生并沒有在生活中見過牛,而見過斗牛的場面的學生則更少。那么,牛在相斗時,尾巴究竟是什么樣的呢?這對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課堂上可以借助我國一些地區斗牛場面的視頻,讓學生觀察兩頭牛在相斗時,尾巴究竟是什么樣的。通過觀看不同的視頻,學生不難發現,牛在相斗時,有的將尾巴夾于兩腿之間,有的將尾巴左右擺動,有的將尾巴略略翹起。也就是說,斗牛的尾巴不可能始終只處于某一種狀態。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究,學生明白了,其實戴嵩觀察得多,并沒有把牛尾巴畫錯。牧童可能由于年少,只看見斗牛尾巴的一種狀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懂得了觀察事物,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樣。只有細致全面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正確的認知。這樣的課堂,既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充滿了趣味,學生能不喜歡嗎?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講故事能夠讓學生放松心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講故事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想象力;講故事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研究作品的故事性,把古詩文背后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比如,在教學《司馬光》一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再學課文。通過課文的注釋與學習,學生知道了“缸”與“甕”的區別,也明白了司馬光砸的是甕,不是缸。教師再讓學生回家把故事講給大人聽,有的學生糾正了大人口中“砸缸”的錯誤,也很有成就感。
再如,我們如果僅從字面上看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就會覺得作者寫的是自己和友人在欣賞西湖美麗的景色。但是,我們如果知道楊萬里送林子方的原因,就會明白,這首詩的立意不是對西湖美景的贊美,而是挽留朋友。當時,林子方擔任直閣秘書,也算是南宋朝廷里很重要的崗位。楊萬里擔任秘書少監,是林子方的上級。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國事家事,是很好的朋友。后來,皇帝讓林子方到福州任職,林子方甚是興奮,認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樣認為,勸林子方不要去地方任職,但林子方堅持要去,楊萬里沒有辦法,借送行的機會寫下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中有很多隱喻,如“西湖”指的是當時南宋都城臨安,等等。楊萬里想通過這些隱喻,告訴林子方,只有在皇帝身邊,才能施展才華。教師給學生講解古詩文背后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的內容。
新課標設置了六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實踐活動中,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提高審美素養。
作為現代漢語的源頭,古詩文具有語言簡練、注重典故、音律工整等特點。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更應該在古詩文教學中落實“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讓古詩文教學充滿文學色彩。
比如,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寫王維身在異鄉,思念家人。但是,王維卻從家的角度來寫思念,所有的兄弟都插著茱萸,在家鄉登高遠望,唯獨王維不在身邊,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王維明明思念家里的親人,卻說親人在想他,換一個角度來寫,更突出了王維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古詩文教學除了要研究作品的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文學性之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比如,學生表達高遠的目標,可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氣節,可用“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堅韌不拔的精神,可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表達思念親人與家鄉,可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等。
古詩文教學,是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古詩文的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文學性是緊密聯系的,只是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側重點。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才能在古詩文教學中充分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