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先秦以來,我國就涌現出許多哲理性很強的寓言,如《掩耳盜鈴》《狐假虎威》《濫竽充數》等。它們短小精練,卻蘊藏著許多哲理,給人們帶來了深刻的智慧啟迪。文言文是由古代的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當寓言邂逅古老的文言文,教師該如何傳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該怎樣在教學中彰顯寓言的文體魅力,筆者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現就《守株待兔》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中國古代寓言距離現在已有千年之遙,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特別關注文言文的形式,運用多種方法,教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學習文言文架起一座橋梁。
(一)組詞——化解字義難關
文言文中存在許多單音節詞,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詞,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如《守株待兔》這個題目就是由四個單音節詞構成的。在課堂上,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更要讓他們認識這種現象。
比如,揭示課題時,筆者直接問學生“待”是什么意思,學生一下子就答出了“等待”。筆者肯定學生的答案“你的方法真好,組了一個詞就說出了這個字的意思”。這是鼓勵,其實也是在點撥學法。筆者接著問學生:“你們能用組詞法說說“兔”“守”的意思嗎?”學生自然而輕松地答出“兔”就是“兔子”,“守”就是“守候”。接下來,學生結合“株”的意思,明白了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守候在樹樁旁等待著兔子的到來”。
教師指導學生用組詞的方式去理解字詞的意思,可以解決文言文學習中的好多字義難關,當然,由于可以組的詞太多,這種辦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我們還要教會學生把組好的詞語放到原文中去,看是否合理,是否通順。
(二)比較——辨析古今區別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同一個字,在古代和現代的意思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學生認識不到這種現象,那么他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就會習慣于用字的今義去理解古文,這樣常常會理解不通,甚至根本無法真正讀懂讀透文章。
在《守株待兔》這篇文章中,“兔走觸株”中的“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而在現代文中是“行走”的意思。在課堂上,筆者故意提出疑問:“兔子能撞死在樹樁上,它的速度一定不慢。但是,文中卻說兔走觸株。你們沒有疑問嗎?是不是作者寫錯了?”學生經過思考,充分肯定作者寫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走”啥時變成了“跑”的意思,他們還是有疑問的。這時,筆者再進行提醒:“其實,中國的許多漢字,在古代和現代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走’現在指人或鳥獸的腳交替向前移動,就是走路。‘走’在古代可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快跑的意思。比如,‘走馬觀花’。”學生此時方才恍然大悟。
(三)看圖——配合自主理解
在語文課本中,編者總會給文章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圖。如果教師能適時巧妙地運用這些插圖,不僅能讓學生輕松理解字詞的意思,體會人物的心情,而且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守株待兔》這篇文章,筆者不止一次地運用到了插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理解課題時,學生無法用組詞的方式去理解“株”的意思,筆者適時提醒:“你能否從插圖中找到它的意思呢?”學生一眼就看到了樹樁,輕松地說出了答案。在理清故事情節時,筆者讓學生從插圖中去觀察那個樂呵呵的農夫,猜測他的心情,從古文中找出原因“兔走觸株,折頸而死”。當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只不過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后,筆者讓學生觀看農夫那傻傻的表情,呆呆的眼神,然后再讓學生去勸說這個農夫。這種情境的創設,很自然地激起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四)活用注釋——弄清寓言內容
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古文,編者在每篇文言文后都加了注釋。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讓學生了解注釋,知道如何把注釋中的意思放到文本中去理解詞句的意思。
筆者在教學《守株待兔》時,并沒有花太多時間去教學生如何看注釋,如何結合注釋理解文意。不過,筆者發現文中還有個“復”字,學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于是,筆者巧妙地利用注釋,問學生:“‘冀復得兔’中的‘復’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是編者忘記了,注釋中并沒有標出來。你能給它加一個注釋嗎?”學生查字典,甄別字義,得出結論“又、再”后,又鄭重地在文中加上“復”的注釋。
(五)朗讀——品析文言韻味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探求寓意,教師須引導學生憑借想象將文言文變成鮮活的生活畫面。
教學《守株待兔》一課,筆者要求學生用大聲朗讀的方式讀熟課文,讓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將故事轉變為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進一步理解故事情節,探究寓意。
中國古代寓言教學除了關注其文言文的外在特征,我們還要注重其文本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領悟寓言蘊含的道理。
(一)補充留白,讓空白處精彩紛呈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作者有意留下了一些空白,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這種方法叫留白。在寓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發現這些留白,引導學生對這些留白進行想象、補充,就能幫助學生完善心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所作所為,進一步領悟寓意。
在《守株待兔》一文中,對于兔子撞死在樹樁上這件事,作者只用了八個字“兔走觸株,折頸而死”。至于兔子那天遇到了什么事,走的時候為什么會心不在焉,文中都沒有交代清楚。在課堂上,筆者問學生:“那天,兔子為什么會跑得那么快,才導致了飛來橫禍呢?”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兔子當天著急去外婆家一不小心撞到了樹樁;有的說兔子在路上遭到獵人的追捕,慌不擇路撞死了;有的說可能是天敵老鷹在追兔子,所以它才撞死了……此時,筆者適時追問:“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嗎?”學生都紛紛回答不會,這只是一次偶然現象,不可能天天發生,對農夫來說只是運氣好而已。
這樣的補白看似與主題關系不大,實則為學生領悟寓言的寓意打下了基礎。
(二)巧妙追問,使寓意呈現水到渠成
在學生學習寓言的過程中,有些道理不是學生自己能夠讀懂或者一下子就能理解的,需要教師在課上及時而巧妙地追問,才能幫助他們抽絲剝繭,逐步理解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
在《守株待兔》的教學中,筆者連續發問:“那天,兔子為什么會跑得那么快,才導致了飛來橫禍呢?這樣的事會天天發生嗎?為什么?農夫整日不干農活,一天到晚盯著樹樁,他能等來倒霉的兔子嗎?如果讓你勸勸這個農夫,你準備和他說些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最終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三)大膽表達,令學生領悟更加深刻
表達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寓言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明白寓意之后,再通過自己的嘴巴說出來,對故事寓意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通過一連串的追問后,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學完這篇課文,你們覺得這個農夫可笑嗎?明明是個非常偶然的事情,他卻以為會天天發生,這怎么可能呢?難怪他被宋國人笑話。不過,也有好心的鄰居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想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此不再做傻事。如果你是這個鄰居,你會怎么和他說呢?”
學生的回答水到渠成,有的說“你不干農活,天天在這兒等兔子,不是在浪費時間嗎”,有的說“ 兔子撞在樹樁上,本來就是個非常偶然的事情,你卻把它看成了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有的說“你不可能再次等來兔子的,還是老老實實去干活吧”。在這樣的互動交流中,學生進一步領悟了寓言的寓意。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寓言教學,既須關注言,即文言文的形式,讓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又須重視意,即寓言之寓意,讓學生明白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