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第一個文體單元就是童話單元,安排了學生喜歡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塊奶酪》。教學時,教師要滲透童話的文體意識,引導學生在單元課文的集中學習中習得童話閱讀的基本方法,發現童話文本中的表達特點,體會童話中鮮活的人物形象,領略童話的獨特魅力,讓學生通過嘗試創編童話故事體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學生讀童話作品,總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進入故事,借助想象感受人物形象。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相關課文中找出在語言表達上具有共同特點的內容,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1.重視童話中的反復結構
在童話故事中,作者總是用趣味十足的奇妙情節,以反復結構進行敘述,在情節的不斷變化中推動故事發展。在童話文體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先找出文本中的反復結構,引導學生分析結構的特點,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開展學習,并在后續的閱讀中強化對童話中反復結構的認知。
比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蜷縮在風雪中的街頭墻角,又冷又餓。為了能夠讓自己暖和一下,她擦燃了一根火柴,亮光給她帶來了火爐的幻覺。接下來,她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形成了擦燃火柴這一情節的反復結構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注意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重點讀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形,分析這一情節的表達順序:擦燃火柴(冒出火焰)——出現幻象(大火爐,很溫暖,很舒服)——火柴滅了(幻象消失);之后,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后面四次擦燃火柴的情形,通過列表格的方式梳理相似的情節表達,同時注意相似中的變化;最后,教師讓學生總結課文中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情節表達,在體會小女孩心情變化與神奇的畫面中,教師還應讓學生懂得,一根火柴能夠發出的亮光和產生的暖意本來是很短暫而微弱的,卻能夠給小女孩帶來片刻的享受,原因是小女孩實在無法忍受風雪中的又冷又餓,這樣才能把握作者采用反復結構表達的目的。
2.突出童話中的奇妙想象
從文體特點看,童話中最突出的特點要數豐富、奇妙的想象,這些想象通常以擬人、夸張等方法,使童話人物具有超常的本領,或者使童話中以動物、植物為主角的角色具有人的性格特點。童話文體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也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一語文要素轉化為具體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
比如,《那一定會很好》講述的是一粒種子在長成大樹后,不斷產生新的想法,隨著新的想法得以實現,它先后變成了手推車、椅子、木地板,在主角看來都是很好的事情。教學這樣的童話,教師需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一是了解主角奇特的生命力。讓學生從文本故事中梳理出主角經歷的種種變化,提煉出每一階段的關鍵詞(種子、高大的樹、手推車、椅子、木地板),想一想在這樣的變化中,哪些是你沒有想到的情形。二是重視感受主角生命中的奇特想象。學生梳理文本中出現了主角的四次想象,選擇最有意思的想象進行思考:這一想象是怎樣產生的?主角為什么會那樣想象?這種想象能夠吸引人的內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達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學生選擇一種對象,像課文一樣來一次想象,看看有沒有奇妙的效果。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是第二學段閱讀要求中的童話文體單元的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對童話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引導學生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中,體會作品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
1.抓住故事內容體會
童話故事是體會人物形象的重要載體,閱讀童話時學生首先關注的就是故事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也是讓學生先通過閱讀文本了解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由此再進一步體會人物形象。
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課后練習2:“從哪里可以看出青頭和紅頭是‘非常好的朋友’?默讀全文,至少找出三處來說明。”這一要求指向的是把握文本中描寫青頭和紅頭是好朋友的內容,學生需要深入閱讀文本,提取文本中表達青頭與紅頭在一起玩游戲、青頭在紅頭遇險后不顧痛疼想辦法救紅頭、青頭冒著危險救出紅頭等內容,從中感受到紅頭對青頭的信賴和青頭對紅頭的不離不棄。
2.結合具體描寫體會
有些童話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表達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描寫實現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重視從文本中找出對人物的具體描寫進行品讀,理解和把握童話中的人物形象。
比如,教學《一塊奶酪》,教師可以根據課前學習提示“你喜歡文中的螞蟻隊長嗎?理由是什么”,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學生先獨自閱讀文本故事,確定自己的觀點,再從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盡可能多找出幾條,之后在小組中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形成學習清單。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采用“觀點+理由”的形式,其中的理由是文本中的具體描寫體現出來的。學生按照學習清單重點匯報喜歡螞蟻隊長的理由,教師引導學生從中總結出螞蟻隊長的形象:非常自律,又愛護弱小的同伴。
童話不僅是學生喜歡閱讀的文本,而且是適合學生進行表達的一種文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童話中適合學生表演、講述、創編的內容,適時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表達活動,既可以豐富童話課文的教學活動,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1.在故事講述中促進內容理解
故事是最適合學生進行講述的,童話故事也是這樣。學生講述課文故事必須以熟悉課文內容為基礎,努力將文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這也是加深對童話情感體會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課后練習安排了“畫出它(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再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的訓練要求。學生可以畫出紅頭的旅行路線圖來搭建講述支架,然后在支架的幫助下,按照“吃進嘴里——吞進肚里(第一個胃)——移到第二個胃——回到嘴里——從嘴里噴出”的順序,順利完成課文故事講述。為了把故事講得生動具體,學生要選擇關鍵環節細致講述青頭的言行舉止或紅頭的具體感受與表現,體現出童話故事想象豐富的特點。
2.在故事表演中融入角色體驗
童話故事中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適合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表演活動。通過表演,學生對人物有了真切的體驗,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
比如,童話《一塊奶酪》就適合學生開展角色表演活動。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只有螞蟻隊長,次要人物以小螞蟻加上兩三個螞蟻作代表即可,適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活動。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輪流演螞蟻隊長,互相評價,比一比誰最適合演螞蟻隊長,說說原因。這樣一來,學生從中明白了表演時需要通過內心活動(自言自語)、動作、語言把螞蟻隊長的嚴格自律又有愛心的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來。
總之,在童話文體單元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從文體特點出發,引導學生掌握童話閱讀經驗,初步學習童話創編的方法,鍛煉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