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安排了許多古詩,古詩是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聯系古詩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音律美,在深入品讀中體會古詩的意象美,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熏陶。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提出,古詩詞教學的最好辦法是讓學生反復誦讀,將古詩詞讀得滾瓜熟爛。只是這種反復誦讀不是機械重復地死記硬背,而是帶著不同要求與目的去一次次地讀,充分感受古詩詞的音律特點,使每次誦讀都有滋有味。
1.巧用打拍助讀
入選教材的古詩,無論是五言還是七言,都具有形式工整、節奏鮮明的特點。在初學古詩時,學生可以借助讀童謠的方法,一邊打節拍,一邊誦讀。比如,《江南》這首古詩,詩中出現最多的句式是“魚戲蓮葉”,在學生跟著教師初步練讀詩歌后,教師指導學生以拍掌的方式打節拍進行誦讀,即讀“魚戲”拍掌一次,讀“蓮葉間”再拍掌一次,按照這樣的節奏讀完全詩。接下來,學生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拍掌方式讀詩句,比比誰讀得既有節奏又有意思。比如,有的學生讀“魚戲蓮葉”拍掌一次,讀后面的方位詞則朝著相應的方向拍掌,就很有創意。這樣一來,學生讀起來就不會只有一個調,而是以不同的拍掌方式體現自己喜歡的節奏,使《江南》中的“魚”之“戲”顯示出獨特的韻味。
2.緊扣韻律誦讀
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音韻美。在誦讀中,教師除了提醒學生重視“平長仄短”的吟誦要求,還需要重視緊扣韻律進行誦讀。比如,教學被稱為杜甫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押韻的字有“裳、狂、鄉、陽”,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韻味,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情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意象是古詩中最活躍的元素,是體會與領悟詩歌內蘊的重要抓手,學生誦讀詩歌離不開對意象的品讀。在古詩中,意象通常有現實意象與虛擬意象之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采用意象還原的策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展開想象,把握意象背后傳達的情感。
1.在表演中品讀
小學生天生好動,教師把學生的這一特點有效地運用在古詩學習中,讓學生對古詩中那些用文字解釋起來顯得很復雜的詞句,以表演的形式進行理解,用多種動作直接闡述相關詞句。比如,學習《靜夜思》,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詩中的意象——月亮,不適宜過多地講解,適合以表演進行理解。針對“床前明月光”這句詩,學生可以這樣表演——睜大眼睛看著月光,感到眼前一片明亮;針對“疑是地上霜”這句詩,學生可以這樣表演——臉上露出驚疑的表情,皺起眉頭,輕聲說“下霜了嗎”;針對“舉頭望明月”這句詩,學生可以這樣表演——抬起頭,看著窗外的月亮;針對“低頭思故鄉”這句詩,學生可以這樣表演——瞇上眼睛,假裝睡著了,在夢中回到了故鄉。這樣的表演品讀,加深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2.在探究中品讀
在古詩教學中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對古詩的意象進行品讀。比如,教學賀知章的《詠柳》,在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誦讀后,教師先針對題目提出問題:“在讀《詠柳》這首詩時,除了題目中的‘柳’,你還在哪些詩句中發現了‘柳’?寫的是‘柳’的什么?”這樣的問題驅動學生再次細讀詩句,從字里行間尋找“柳”的蹤影。學生通過探究就會發現,“碧玉”寫的是柳樹的顏色,“綠絲絳”寫的是柳樹的枝條,細葉寫的是柳樹新發出的葉芽。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追問:“你覺得詩人在詩中主要‘詠’柳樹的什么呢?”學生思考后就能發現,詩人用“碧玉”“綠絲絳”“細葉”來寫柳樹,都是突出柳樹很美;通過“妝成”“垂下”“裁出”等具有擬人意味的詞語,表達了自己對春天里柳樹發出新芽的喜愛之情。
3.在比較中品讀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學生學習古詩也需要通過比較進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古詩教學中,以類似的詩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中體會不同詩作中的意象傳達的情感。比如,教學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送別詩的前兩句是“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先寫雨再寫送別;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的前兩句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也是先寫雨再寫送別。教師把這樣的送別詩句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品讀,就能理解不同詩人在送別時選擇不同的意象來傳達的情感:王昌齡選擇的是“寒雨”“楚山孤”,讓送別帶上了沉重的心緒,在不舍之中充滿了擔憂;王維選擇的意象是“朝雨”“柳色新”,盡管別意很濃郁,但是有生機與明快的感覺,絲毫沒有沉重感,體現的是詩人開闊的胸懷。由此可見,詩人同樣抒發送別之情,所選擇的意象不同,抒發的情感也就不同。
4.在拓展中品讀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往往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拓展閱讀的方式來把握詩歌的內涵。比如,教學陸游的絕筆詩《示兒》,詩人在詩中對兒子提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要求,體現出最強烈的愛國情感。對此,教師一方面可以給學生介紹陸游的生平資料,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陸游的其他詩作,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陸游的愛國情懷。
總之,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新課標的相關學習要求,結合所學古詩的特點,從誦讀到意象把握,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幫助學生從中獲得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