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閱讀教學是未來教學的趨勢,是人才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也是新課標提倡的教學方式。新課標要求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到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入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解讀文本,通過跨學科的視角來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敘述了十二歲的周恩來耳聞目睹洋人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欺行霸市的情景,深深地感受到“中華不振”的屈辱,從而立下遠大的救國之志。這是一篇典型的革命文化作品,因歷史久遠,學生無法親身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將閱讀和影視、歷史、習作等結合起來,更好地引導學生從多個學科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特定的歷史背景對人物情感的影響,深刻體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本文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為例,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跨學科閱讀教學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跨媒介閱讀,不僅可以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還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基于此,教師以新課標為導向,將影視等跨媒介閱讀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來理解文本。
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大鸞——周恩來童年讀書的故事》的片段,讓學生了解了周恩來的生平,獲得更多關于周恩來小時候的信息和細節——小時候,周恩來自強獨立,好學勤奮,練習書法,學習古詩詞;家庭的變故,國家的危亡,讓他從小就認識到生活的艱辛;在新思想的啟蒙下,他立志為興國而讀書。跨媒介閱讀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周恩來的思想和感情,這種情感共鳴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和情感投入,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閱讀教學活動。
針對本文的學習難點,比如,學生無法理解中國的土地上怎么會有“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從文中可以找到這個地方和別處不大一樣:首先,這個地方“不能隨便去玩,有事也要繞著走”;其次,這個地方“往來的大多是外國人,街道上熱鬧非凡”,更讓人想不通的是這個地方“有理無處說,連巡警局都幫洋人說話”。這是少年周恩來的困惑,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讓學生跟隨周恩來的視角走進那個時代,感受“中華不振”帶來的社會混亂、國家危亡,在這樣的時代,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很艱難,每一個“小家”的維持都十分不易。在教師營造的情境中,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人物思想和感情,拓展了思維空間。
中華文化既包括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理解優秀的革命文化。
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學校黨史紀念館,了解一百多年前的社會歷史,制作手抄報,繪制思維導圖,深入理解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熱情。
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學習提示,自由默讀課文,梳理文章的脈絡,用自己的話把文本中的幾件事說清楚。通過閱讀、交流,學生很快發現,文本中一共描寫了三件事,涉及的人物很多,怎么把事情說清楚呢?學生發現抓住主要人物——周恩來,就能把事情說得簡潔、清楚。由于在課前了解了文本的寫作背景,學生發現這三件事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描寫的,三件事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1910年,12歲的周恩來初到奉天,伯父就告誡他“中華不振”;接著,周恩來目睹中國婦女無處申冤,親身感受到“中華不振”;最后,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帶領學生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寫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蘊含的道德觀念,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編寫課本劇,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以扮演魏校長,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學習的問題。小演員“周恩來”緊握拳頭,雙眉緊鎖,將自己在奉天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用表演詮釋自己的遠大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教材中,編者安排了一幅背景圖,展示了周恩來寫的一首詩歌——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是周恩來在1917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充分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力圖“破壁而飛”的凌云壯志和獻身救國事業的革命精神,全詩感情強烈,氣勢豪邁。在這種圖文融合的情境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周恩來的凌云壯志和革命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而讀書,你會怎么回答,這樣回答的理由是什么”,指導學生開展隨文練筆活動。學生紛紛拿起筆,表達各自的觀點。有的學生說自己也要勤奮學習,努力拼搏,用知識改變個人的命運;有的學生說長大了要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有的學生說要建設美麗的新農村。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讓學生在積極的閱讀與表達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設計和組織跨學科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多個學科的角度解讀文本,可以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為他們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