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提出設置“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錘煉學生的思辨精神,是“思維發展”這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化。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思辨性閱讀的文本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單元整組、單篇樣式、整本書閱讀。這三種類型的文本組合成一個整體,共同呈現思辨性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課程內容。隨著學段上升,文本中的思辨內容由淺入深,理性思維要求逐級增加。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要求,利用合適的思辨素材,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
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課后第3題:說說為什么“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這道題既能讓學生深入感受王戎善于思考的形象,又能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四年級學生一般會回答:道旁的李子如果是甜的,一定被人摘完了,所以王戎認為“此必苦李”。表面上看,這樣的回答沒問題,然而從邏輯推理上來看是不嚴密的,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判斷。甜的李子,人們會摘;酸的、無味的李子,人們也可能會摘;只有苦的李子,人們才不會摘。所以,王戎在仔細觀察和嚴密推理后,才得出結論:此必苦李。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追問:道旁樹上的李子是苦的,起初人們并不知道,開始一定有路人嘗過,可是后來路人為什么不去嘗也知曉那李子是苦的呢?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進行比較分析,對問題和事物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統編教材中有很多思辨性素材,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好這些素材,適當補充一些思辨性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我與生活”“我與自然”“我與社會”“我與科學”的關系,從形象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發揮不同文本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推動作用。
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具體的活動任務,讓學生置身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思辨訓練。
比如,《田忌賽馬》的課后習題中呈現了齊威王與田忌賽馬的對陣圖,讓學生標畫對陣情況,根據對陣圖解釋孫臏為什么讓田忌這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孫臏把田忌請到一邊,悄悄地把賽馬的策略告訴了他”進行補白教學,讓學生嘗試扮演孫臏,借助對陣圖,把孫臏告訴田忌一定能贏的策略講出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問題驅動,激發主動探究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圍繞文本展開深入對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設置充滿思維含量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活動。
以教學《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核心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必備條件有哪些?你認為這次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請從文本中找出依據,表達你的觀點”。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文本,提取、梳理有效信息,有條理地分析諸葛亮借到箭的必備條件,以文本中的依據證明諸葛亮借到箭不是偶然的,而是早已料到的,深刻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二)巧搭支架,培養高階思維
高階思維的培養,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搭建支架,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突破學習難點,又能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
以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對于圓明園毀滅的原因,文章沒有寫清楚,但是學生卻很想一探究竟。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拓展閱讀資料,搭建學習支架,組織學生閱讀、交流,說一說圓明園毀滅的原因。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
又如,《落花生》中有一個關鍵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體面”是什么意思?“講體面”是什么意思?我們要不要“講體面”?“只講體面”是什么意思?我們能不能“只講體面”?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人?不該做什么樣的人?教師搭建的問題支架,層層剝筍似的幫助學生理解了“體面”“講體面”“只講體面”的差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學生深入地領會了這句話的含義,為準確把握本文的主旨打下了基礎。
(三)關注異常,培養理性思維
思辨性閱讀的本質在于讓學生學會思考。因此,教師要善于從文本中捕捉看似矛盾而實則邏輯通暢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以教學《窮人》為例,針對第1自然段的環境描寫,教師可以抓住“溫暖而舒適”,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寫桑娜家溫暖而舒適的環境呢?針對第8—11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描寫,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桑娜抱西蒙孩子的時候“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回到家后卻猶豫了呢?這樣的問題支架,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助力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
(四)多元質疑,培養批判思維
思辨性閱讀指向的是一種深度反思,強調對學生辨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鍛煉思維能力。
以教學《牛郎織女》為例,很多學生都對王母娘娘棒打鴛鴦、拆散牛郎織女的行為感到氣憤。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如果不進行點撥,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不到鍛煉。為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出批判性問題:牛郎織女被王母娘娘拆散,難道身為天庭成員的織女就沒有一點責任嗎?她明明知道,她不能與凡人結婚,為什么還要違反天庭的規章制度呢?王母娘娘的行為,應該理解為“秉公執法”才對啊!這樣的質疑,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學生各抒己見,在辨析中形成共識:無論是凡間的牛郎,還是天庭的織女,都是兩個不同世界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過著幸福的生活,正代表了底層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總之,新課標視域下的思辨性閱讀教學,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從教材中挖掘思辨資源,提煉思辨話題,或者補充相應資源,聚焦思辨閱讀與表達,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為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助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