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思辨性閱讀承載的重要目標,需要教師從統編教材出發,通過創新思辨性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思辨性閱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疑問并清楚明白、有理有據地進行表達,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處于密切聯系中。由此可見,提問在閱讀課堂上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也能夠推動學生進行多元化對話,包括與文本、他人、自我的對話,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1.與文本對話
文本是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重要載體,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提出思考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因此,教師應重視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保持好奇心,不斷地進行質疑。這既需要教師為學生留足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又要尊重學生在個性化解讀中產生的新穎想法。
比如,教學《蜘蛛開店》,在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圍繞“蜘蛛一共開了幾次店和賣了哪些織品”與文本進行對話,通過提取關鍵信息進而得出答案;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蜘蛛遇到困難后,總是改變所賣的織品的原因是什么?你們閱讀時有沒有不理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從文本中找到蜘蛛開店的最初想法:一心只想賣“簡單”的織品,打消寂寞和無聊。
2.與他人對話
課堂上,學生與文本對話是學習的基礎,還需要與他人對話,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活動進行對話。這樣的對話同樣需要借助提問來推動,通常以帶有“為什么”“怎么樣”“你怎么認為”的問題呈現。在互動對話中,學生不斷思考、探索,對問題獲得深度認識與理解。
比如,教學《咕咚》,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文本中的兔子、小猴子、狐貍、山羊、小鹿等小動物,進行對話。在跟風跑時,小動物互相之間進行對話“你為什么跑呢”,每個小動物的回答都是可怕的“咕咚”來了。在此基礎上,教師讓野牛的扮演者與小動物扮演者進行對話,說一說野牛在聽到其他小動物都說“咕咚”來了時,有怎樣的表現。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發現野牛不是聽到小動物說的話就認為它們說的是真的,而是追問小動物“有沒有看見‘咕咚’來了”。通過思辨,學生認識到在聽到別人的話時,不加分辨就信以為真,就會造成以訛傳訛的結果。
3.與自我對話
在教學中,學生還需要與自我開展對話,一方面內化與外界對話的成果,另一方面形成對文本的獨特認識與表達,促進思維向深度發展。
比如,教學《書戴嵩畫牛》,針對“處士笑而然之”中的“然之”,編者給出了注釋“認為他說得對”。這樣一來,杜處士的“笑”就是贊同的笑。教師讓學生問問自己“是否同意這樣理解杜處士的‘笑’”。學生與自我對話:贊同的話,理由有哪些;不贊同的話,理由又有哪些。在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判斷杜處士的“笑”還有復雜的情感因素在里面。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有效方式,也是重要的思維方法。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求同與求異兩個角度進行比較閱讀,感受思辨的力量與理性的美,促進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反思,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1.在前后關聯中進行比較
在統編教材的課文中,人與物、人與事、事與事之間具有前后關聯的特點,教師抓住這一特點,采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捕捉文本的內在聯系,借助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比如,教學《守株待兔》,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宋人和兔之間的關系,即宋人偶然得兔、希望再得兔、再也得不到兔,反思宋人的行為,結果發現宋人不僅僅受他身上存在的不勞而獲的懶惰意識左右,堅持守在樹樁邊等兔子再來撞死;更可笑的是,宋人把碰巧發生的事情當成會經常發生的事情。經過這樣的比較與反思,學生就不是單方面去理解寓言中包含的道理,而是在全面理解中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
2.在不同觀點中進行比較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針對不同觀點,從文本中找出足以支持觀點的材料,梳理分析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進行表達訓練。
比如,教學《池子與河流》,文本中池子有享受安逸的生活主張,河流有永遠向前的生活追求,雙方站在各自的立場發表見解,似乎都很有道理。對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池子與河流的生活方式、各自的追求與結局,從中提煉它們的觀點以及支持觀點的理由。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認真思辨,發現自己并不認同池子的那些關于享受的觀點,不能將池子的觀點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進而懂得在生活中要向河流學習,不怕曲折,永遠向前。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學生容易從固定的角度看問題,往往得到片面的結論。教師需要適時提醒學生運用轉換策略,選擇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借助多層次思辨,發現事情的真相。
1.在情境轉換中思辨
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變換角色去體驗與感知,深入開展思辨活動。
比如,教學《一塊奶酪》,課文講述了一群螞蟻在搬運一塊奶酪的過程中發生的有趣故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那群螞蟻中的一員,參與了搬運奶酪的活動,請你自主選擇文本中的角色,說一說自己面對奶酪渣會怎么做。有的學生以螞蟻隊長的身份進行體驗,有的學生以最小的螞蟻的身份進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螞蟻在特殊情境中的行為舉止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
2.在角色轉換中思辨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問題,獲得成長的智慧。
比如,教學《將相和》,在藺相如做了上卿后,廉頗發誓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藺相如的立場上開展思辨活動,進而理解藺相如的做法——藺相如知道這個消息后,采取不與廉頗碰面的避讓策略,背后的原因除了站在國家利益的大局之上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站在廉頗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進而明白了廉頗并不是真心地要與自己過不去,只是說說氣話而已。經過這樣的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將相和”中濃濃的思辨意味。
總之,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閱讀、表達與思維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掌握思維方法,培養真正的理性精神。